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共选取7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尿失禁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5岁;脊髓损伤时间平均为7.5个月。治疗时将盆底肌肉电刺激器插入患者直肠(男性)或阴道(女性)内进行电刺激,电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能力为度,每次治疗30~45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2~3个月;并于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拔尿管成功率及尿管拔除后的排尿次数和尿量等。结果治疗前,本组患者全部留置导尿管,经2~3周治疗后,均可成功拔除导尿管,经8周治疗后,有5例患者每日自排尿次数大于自流尿次数,但其总尿量无明显改变。结论电刺激盆底肌对脊髓损伤后患者的膀胱调控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探讨该疗法对女性SUI患者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盆底肌肉功能康复门诊采用法国进口的PHENIX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82例女性SUI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每周2次,1个疗程10次,治疗结束后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了全疗程的治疗,其中34例症状消失,40例症状明显改善,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有效率达90.2%。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年轻、尿失禁程度较轻的患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并有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PES组,各2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按摩等护理措施;P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S。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常规护理组便秘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ES组便秘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且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盆底肌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5.
王冰水  刘卫  牟翔  袁华 《中国康复》2010,25(1):28-2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2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8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次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小。结论:电刺激结合盆底肌主动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将64例SCI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2)。两组均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共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Glazer盆底表面肌电(sEMG)曲线[选取5次快速收缩的最大值(Flick-Max)、持续60 s收缩的平均值(Edu-Mean)]的检测、膀胱残余尿量的检测、以及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数据集问卷的调查,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lick-Max及治疗组Edu-Mean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治疗组Flick-Max和Edu-Mean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减少(P均<0.01),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对照组仅尿意情况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尿失禁情况两组相当(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对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0):1887-1888
选取本院2015年1~10月期间诊治的160例生产以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实行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80例。研究组采取生物反馈的电刺激配合盆底肌的训练,对照组选择盆底肌的训练。观察并对比两组医治尿失禁的效果及盆底的肌力。医治以后,两组患者盆底的肌力和以前相对比都明显提升,研究组患者盆底的肌力改善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医治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医治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为82.50%,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P0.05)。生物反馈和电刺激配合盆底的肌肉训练能将生产过后出现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及临床上尿失禁的症状明显改善,有益于生产以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张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总结分析患者临床效果,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收缩力评分、UI次数、24h尿垫试验。结果69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25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20%(65/69)。患者治疗前盆底肌收缩力评分、UI次数、24h尿垫试验分别为(2.94±0.31)分、(2.32±0.45)次/d、(15.67±3.65)g,治疗后盆底肌收缩力评分、UI次数、24h尿垫试验分别为(4.13±0.38)分、(0.89±0.12)次/d、(3.68±0.81)g,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张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盆底肌收缩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骶上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40例,分为药物组和药物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简称联合组),分别记录治疗前1周,治疗后2月的排尿日记和尿流动力学参数来评价疗效。包括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监测指标。 结果:药物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日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无明显改善,联合组的改善幅度优于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奥昔布宁对痉挛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减轻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和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6例,2组均常规进行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指导及盆底肌肉锻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相结合治疗1疗程(10~15次),并用康复器(阴道哑铃)结合家庭锻炼盆底肌肉及实施一对一的指导,连续随访、分段锻炼、6个月后随访。结果2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单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只可以改善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治愈率较低;而接受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康复器相结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压力显著提高,尿失禁程度显著下降,较单一的盆底肌肉锻炼更加持久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床位单双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盆底肌训练,研究组30例予以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盆底疲劳度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可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和盆底肌疲劳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改善产妇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选取35例产后尿失禁产妇,使用PHENIX USB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每周2次,每次15~20 min,疗程为15次,治疗前后进行手测肌力及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ncontinence Qu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测量.结果 28例(80%)患者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7例(20%)症状显著改善,治愈率达80%,治疗后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手测肌力较治疗前明显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肌低频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治疗尿失禁症状,有利于产妇的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仪进行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以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表面电信号、盆底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妇产科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与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盆底肌训练法治疗),各100例。对比两组盆底肌表面电信号、盆底肌肌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电位及Ⅱ类肌纤维电位为(17.22±2.84) μV、(22.92±2.41) μV,高于对照组的(13.74±3.22) μV、(15.80±1.77) μV(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确切,可改善盆底肌肌力情况,缓解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