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0--2010年福建省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死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利用卫生部死因监测系统中福建省1990--2010年人群的死亡数据估算出生期望寿命,应用Arriaga因素分解法估计期望寿命改变的年龄别、死因别贡献。结果20年问福建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长了5.82岁和11.67岁,城市人群出生期望寿命高于农村,但农村人群增幅高于城市,两者差距逐步缩小。低年龄组对出生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减小,<14岁儿童对农村地区期望寿命的贡献率由78.29%下降至31.23%,使城市居民出生期望寿命降低,高年龄组逐渐成为影响出生期望寿命变化的主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病对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在减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影响增大,分别使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1.54岁、O.67岁和0.49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对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影响也在逐渐减少,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的影响在逐渐增加,三者使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1.23岁;不同死因对各年龄人群期望寿命增量的作用不同。结论福建省居民应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提高慢眭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天津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去死因期望寿命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全球疾病负担中恶性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计算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去除之后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5年天津市户籍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17 641例,粗死亡率为171.79/10万,标化率为86.32/10万。其中男性死亡10 165例,粗死亡率为197.39/10万,标化率为95.41/10万,女性死亡7 476例,粗死亡率为146.04/10万,标化率为76.65/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和胰腺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前5位的是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和胃癌。去除恶性肿瘤后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长3.53岁和2.88岁,其中去除肺癌之后分别增长1.25岁和0.97岁,远超过其他恶性肿瘤。结论 肺癌是造成天津市户籍居民死亡及期望寿命减少的主要疾病,亟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61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5.31/10万,男性死亡率(697.89/10万)高于女性(361.77/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82.14%;其中恶性肿瘤及心脏病分列男女性的首位死因,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死因的25.52%和25.36%。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07 岁,男性78.59岁,女性83.6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去除后寿命分别增加2.98、2.82、2.54、0.87和0.81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大兴区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此外,应重视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等伤害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6.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及其受年龄和死因的影响, 并探讨影响期望寿命年龄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等死亡数据, 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及其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 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自2005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开始呈上升趋势, 女性期望寿命始终高于男性; 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显著增加(相差5.3岁)并呈现-个尖峰, 其中以60~7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最为显著, 是导致性别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因素(42%~47%)。2005-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增大, 主要为0~1岁婴幼儿和>75岁老年组; 2007-2008年该差异缩小, 仅表现为1-15岁和50~55岁年龄组; 2009--2010年差异增大, 主要为60-70岁年龄组。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为肿瘤(1.638-2.019岁)、循环系统疾病(1.271~1.606岁)、呼吸系统疾病(0.551~0.800岁)。肿瘤中以肺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 每年有约0.6岁的差异; 而肝癌导致男女性死亡差异不断缩小。损伤和中毒等原因也影响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10.60% 15.78%)。结论缩小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的性别差距, 重点应关注男性>/60岁老年人; 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 同时不可忽视外伤、自杀等对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的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和潜在寿命损失,为该地区制定疾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6.0软件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20—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450.57/10万,标化死亡率379.95/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占全部死因的85.58%。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2.79岁,男性80.29岁,女性85.52岁;去除死因顺位前5位死因后,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45、3.32、2.20、1.46和1.08岁;对男女性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天府新区居民全死因导致的PYLL为46 496人年,AYLL为4.42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海安县2006-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及寿命损失变化趋势,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海安县2006-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登记报告数据库及人口资料,进行恶性肿瘤死亡率、累积死亡率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各种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简略寿命表计算去恶性肿瘤死因期望寿命和因恶性肿瘤死亡期望寿命损失百分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去恶性肿瘤死因期望寿命变化趋势;采用潜在减寿年数(YPLL)、标化潜在减寿率(SYPLL)、平均减寿年数(AYLL)进行减寿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海安县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31.99/105、111.79/105;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3.08%; 2006-2010年海安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0.58岁,去恶性肿瘤平均期望寿命为84.38岁,寿命损失3.80年;男、女性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平均每年分别增加了0.453 9岁和0.448 4岁,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P<0.05).1~69岁居民恶性肿瘤累计PYLL为62 352.5人年,AYLL为5.72人年,SYPLL为18.80‰.结论 海安县2006-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各年份存在轻微波动,下降趋势不明显,仍位于全死因、减寿顺位第1位.应重点加强对严重影响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癌种进行干预,应用适宜推广技术开展对高危人群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期望寿命变化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1990-2010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户籍人群的死亡数据,和公安局公布的同期同范围人口数,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户籍人口期望寿命,采用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法、期望寿命的死因分解法计算年龄别死亡率和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结果成都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在提高,男女性别差异扩大;低年龄组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高年龄组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增大;对期望寿命变化影响较大的疾病主要是如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结论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控制,降低其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性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方法 利用来源于北京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系统中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应用WHO推荐计算方法,分析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慢性病70岁之前的死亡比例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慢性病约占总死亡的90%,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332.43/10万下降到280.02/10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2.81%下降到11.11%。以2015年为基准计算,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3%,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12.23%)尚有16.4%的下降空间;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7.54%,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7.03%)有6.8%的下降空间。2015年北京市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72%,郊区为13.67%,郊区高于城区。结论 北京市慢性病死亡率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关注重点人群,最终实现25×2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0—2012年天津市塘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寿命损失情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2010-2012年塘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疾病分类,输入DeathReg2005,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标化减寿年数、标化减寿率、期望寿命和去肿瘤死因期望寿命等,以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年龄人口构成及期望寿命进行标化。结果2010—2012年,天津市塘沽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193.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89/10万),居全死因第1位,其死亡率随年龄递增。恶性肿瘤中,肺癌死亡率为79.17/10万,居第1位,其次为肝癌和胃癌;0.29岁主要肿瘤死斟是白血病,30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肿瘤死因是肺癌和肝癌;PYLL依次为肺癌、肝癌和胃癌;居民期望寿命80.06岁,去恶性肿瘤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3.61岁。结论肺癌和肝癌对居民寿命影响较大,自血病高发于低年龄组人群,对劳动力损失较大,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2015年中国居民与全球主要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和1990-2015年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结果 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2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8.0岁,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4岁和5.2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我国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较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等西部省份。1990-2015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均呈上升趋势,期望寿命增加了9.5岁,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了8.4岁。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均高于健康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2013年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安徽省居民死因,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安徽省地理特征分片区对2013年安徽省国家疾病监测点(DSPs)常住人口多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安徽省及各片区人口均呈老年型,老龄化程度为江淮 >皖南 >淮北。居民死亡率为627.10/10万。疾病死亡率存在片区、性别、年龄差异。总死亡率及慢性病、伤害死亡率均为淮北 >江淮 >皖南;感染类疾病死亡率在不同片区间差异较小。无论片区和病种,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从年龄看,慢性病死亡率在 >45岁人群较高,尤其65~8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在15~岁和45~岁组人群中较高;感染类疾病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不明原因疾病死亡多见于 >65岁人群。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无论性别或片区,主要死因均相近,仅顺位略有不同。不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死因不同,在不同片区相同年龄组人群主要死因大致相同,0~岁组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者主要死因为伤害、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5~44岁人群主要死因均为伤害和恶性肿瘤;45~64岁人群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伤害、脑血管病和心脏病;65~岁者主要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85岁者主要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安徽省居民的主要死因。慢病防控工作应重点关注≥45岁人群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等疾病防控;15~44岁人群是伤害防控重点人群;淮北片区是安徽省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关注的重点地区,尤其慢性病及伤害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病和死亡对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病因健康期望寿命计算方法,整合人群死因、健康自评以及糖尿病患病等资料,定量分析糖尿病对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以及造成健康损失的内部构成。结果 2013年浙江省15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55.80岁,去除糖尿病病因,男、女性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加0.86岁和1.13岁,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增加1.04岁和0.66岁,女性居民增幅大于男性居民,城市居民增幅大于农村居民;糖尿病死亡、患病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分别为0.10岁和0.79岁,患病/死亡健康寿命损失之比为7.92。结论 2013年浙江省居民糖尿病患病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远大于死亡,应降低城市地区,特别是女性人群的糖尿病流行水平是减少糖尿病对人群健康寿命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归因于高血糖的总死亡人数为62.1万,其中男性33.3万,女性28.8万。高血糖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以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约21.2万,其次为脑血管病,约18.1万,其余依次为糖尿病(14.5万)、慢性肾病(5.2万)和结核病(3.1万)。去除高血糖危险因素后,2013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可达到76.5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平均提高0.7岁。其中,男性提高0.7岁,女性提高0.8岁。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测算健康期望寿命,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相关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18岁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在世界健康调查中使用的自评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应用CHOHT模型校正自评健康调查数据,获得人群自报伤残测度,结合上海市居民出生、死亡和人口资料编制人口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采用Sullivan法测算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2017年上海市≥18岁成年人自评伤残测度为0.25,女性(0.28)高于男性(0.23);≥18岁成年人期望寿命为65.76岁,女性(68.22岁)高于男性(63.39岁);≥18岁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为47.99岁,男性(49.05岁)高于女性(47.14岁);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比例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18岁组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比例为72.97%,至85岁组仅为39.00%。结论 上海市成年人男性健康水平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健康期望寿命损失占期望寿命的比例越来越高。应重视提高女性、老龄等人群的生存质量,提升对影响居民寿命质量的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重点人群的长期照护及健康支持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居民90年代末主要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无锡市居民90年代末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方法 根据1996~2000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按ICD-9标准进行死因分类,并计算潜在寿命损失率。结果 1996~2000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 a间标化死亡率上升了16.50%,且存在年龄(≥30岁组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性别(除肠癌外均为男性>女性)和地区(农村食管癌、胃癌和肝癌死亡率高,城市肠癌、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高)等方面的特征;由恶性肿瘤所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居各死因之首,去除恶性肿瘤后的期望寿命可达79.92岁。结论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市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加强防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3-2021年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北6省)高血压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高血压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方法 基于2013-2021年中国CDC全国死因监测系统中西北6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数据和人口学数据,计算该地区高血压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CELE)、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年(PGLEs)、寿命损失率,利用Joinpoint 4.9软件计算高血压的死亡趋势以及期望寿命等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3-2021年中国西北6省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82%,P=0.050),农村地区始终高于城市地区,且2016年后呈上升趋势(APC=4.74%,P=0.003),男性始终高于女性,不同分型高血压死亡状况和趋势不同,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72.69%)。与2013年相比,2021年研究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长1.01岁,高血压CELE增长0.93岁,PGLEs下降0.08岁,寿命损失率下降0.11%。结论 西北6省2013-2021年高血压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农村地区在2016年以后有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针对农村地区、男性和老年人群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高血压流行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由高血压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对北京市户籍人群死亡及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3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压测量数据,了解北京市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通过文献综述得到IHD死亡相对危险度(RR),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0)研究可比较的危险因素评估(CRA)框架理论,利用血压流行水平数据和RR值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在北京市死因监测数据(包括人口数据、死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2013年北京市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数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北京市因高血压造成的IHD死亡8 411例,占总IHD死亡人数的43.0%。男性和女性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人数最高的均是75~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0岁期望寿命为81.5岁,其中男性为79.5岁,女性为83.6岁,去除高血压造成的IHD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1.2年,各年龄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北京市户籍人群高血压造成的缺血性死亡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各年龄组的寿命损失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