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及临床转归情况;在今后临床中对此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近几年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48例中,治愈18例(37.5%),好转14例(29.17%),死亡16例(33.33%),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积极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姚希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080-208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发病率为22.3%,腹水细菌阳性率为27.9%,致病菌以革兰阴杆菌为主,多数患者缺乏腹膜炎的症状及体征。结论:及时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提高临床诊断质量。方法:本组抽取某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45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35例患者蛋白含量≥10×109/L,占71.11%,19例白细胞数(WBC)≥500×106/L,占42.22%。37例多形核细胞数(PMN)≥0.5,占82.22%。本组患者中,22例腹水细菌学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率为48.8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较为常见,分别占17.78%、8.89%、11.11%。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期间,可将PMN作为病情确诊的重要观察指标。临床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腹水细菌学培养结果取抗生素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本院住院的532例肝硬化腹水按照是否伴有SBP分为SBP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伴有消化道出血、伴有腹泻、腹水白蛋白含量(ALB)〈10g/L是肝硬化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腹水白蛋白〈10g/L的肝硬化患者要高度重视,早期给予抗生素进行预防,并密切观察有无SBP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是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临床转归情况.方法 对慢性重症肝炙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者腹水常规检查:有39例(62.9%)腹水白细胞总数达0.5×109/L以上,51例(82.2%)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0.25x109/L;外周血常规:有10例(16.1%)白细胞总数达10x109/L以上,PMN比值达70%以上者32例(51.6%);59例做腹水细菌培养,阳性6例(10.1%),其中5例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1例.62例中,治愈23例(37.1%),好转18例(29.0%),死亡21例(33.9%).结论 腹膜炎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水中的白细胞总教、PMN比值及外周血PMN比值为确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较可靠参数,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提高重症肝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9例(48.72%),好转8例(20.51%),无效12例(30.77%),总有效率为69.23%(27/39);结论及时诊断与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在无腹腔内临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来源(如肠穿孔、肠脓肿等)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2002年4月至2007年4月间收治的肝硬化并发SBP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朱欣荣  潘云影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79-2580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1例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同时给予头孢噻肟钠和左氧氟沙星.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孢噻肟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腹膜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Child-pugh分级低,血清胆红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血清白蛋白、腹水白蛋白量降低等是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诊断及预防SBP对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发热77例(38.9%),腹膜刺激征101例(51.0%),压痛20例(10.1%),血白细胞高102例(51.5%),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165例(83.3%);腹水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例(3/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68%;并发肝性脑病39例,电解质紊乱36例,上消化道出血29例,肝肾综合征25例;治愈者126例(63.6%),好转26例(13.1%),死亡32例(16.2%),死于肝肾综合征11例(34.4%),上消化道出血10例(31.2%),肝性脑病8例(25%),感染性休克3例(9.4%),14例自动出院。结论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见,诊断需靠腹水检查;治疗药物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为7~14d,同时给予保肝,输白蛋白或输血浆,利尿,必要时行腹腔冲洗术及腹腔内注入消炎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临床特征,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20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P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变化多样,诊断依据主要是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细菌培养,但腹水细菌培养率极低。结论及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腹水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SBP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水平在诊断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诊断的9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血清和腹水钙素原水平与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性。结果31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65例无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诊断自发性腹膜炎的灵敏度分别为90.3%和96.8%。结论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56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护肝类药物、利尿剂、抗生素等。自发性腹膜炎症状缓解及腹水消退后,观察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观察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有效率为60.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观察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中的预防效果显著,能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临床上应用胸腺肽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住院治疗的98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和对照组(n=43),两组均给予两周疗程的抗感染(三代头孢)、护肝、利尿、白蛋白和血浆支持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α1胸腺肽1.6 mg,皮下注射,隔天1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水PMN计数和腹围大小,以及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痊愈率(32.7%vs 23.3%,χ2=3.914,P=0.043)、总有效率(85.4%vs 72.1%,χ2=34.065,P=0.038)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在腹水PMN计数下降和腹围缩小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胸腺肽在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方面临床疗效良好,尤其在症状改善和腹水消退等控制病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49例,非SBP2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及腹水中PCT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伴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SBP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伴SBP组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1);30例治疗有效的SBP患者血清及腹水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其治疗前血清及腹水PCT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血清及腹水降钙素原水平对于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腹水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54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54例肝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革兰阴性菌占82,其中大肠埃希菌最高(46.2)。结论肝硬化患者并发SB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早期诊断、及时足量地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改善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肝硬化并发SBP患者347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急性发病者192例,隐匿发病者155例,分析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特点,腹水培养后病原菌情况,以及主要菌种的耐药率。结果除腹水增加外,急性发病组在畏寒、发热、腹痛、腹胀、黄疸加重、腹部压痛、肌紧张以及反跳痛等方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隐匿发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7例患者中共有96例腹水的病原菌培养呈阳性,共分离出病原菌10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87.0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占10.00%真菌占3.00%。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于常用的抗菌药物普遍表现出耐药性,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对于第3代的头孢菌素均敏感,此类菌株可报告对其耐药。结论针对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治疗时应及时予以腹水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通过药敏结果作出科学正确的指导,最终有助于提升治疗成功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腹水多形核细胞(PMN)数量与自发性腹膜炎(SBP)的预后关系。 方法 连续收集近2年间收治的291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继发性、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腹水,并剔除未行腹穿或穿刺失败者4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251例。以腹水PMN计数是否 >250×106/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结果 在251例SBP患者中,PMN> 250×106/L者63例(25%),PMN< 250×106/L者188例(7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9例患者中,PMN> 250×106/L者占77.8%(7/9),PMN< 250×106/L者占22.2%(2/9)。两组患者在SBP主要症状体征方面无明显差别,均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张力增高,程度不等的压痛、反跳痛。抗菌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67.3%(169/251),其中,PMN< 250×106/L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为70.7%(133/188),PMN> 250×106/L组为57.1%(36/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合并症方面,与PMN< 250×106/L组比较,PMN> 250×106/L组合并消化道出血、MODS、感染性休克较高(P均 <0.05),其住院病死率及其1年内病死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以PMN> 250×106/L作为SBP的诊断标准,在SBP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与PMN <250×106/L的SBP患者比较,PMN> 250×106/L的SBP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率低,合并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防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膜腹炎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共43例,随机分为益生菌组15例,抗生素组15例,对照组13例。三组患者住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护肝、利尿、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10~14 d。此后,益生菌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0.63 g/d,6个月;抗生素组给予诺氟沙星胶囊200 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三组均于用药内6个月进行定期复查,评价其有效率、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及小肠细菌过生长情况。结果 (1)疗效:6个月内益生菌组总有效率为86.7%,再生率为13.3%,抗生素组有效率为93.3%,再发率为6.7%;对照组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率为46.2%。益生菌组与抗生素组的总有效率、再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肠细菌过生长情况:治疗前后对照组阳性率无变化,益生菌组及抗生素组阳性率显著下降(P<0.05),益生菌组与抗生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下降率与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及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自发性腹膜炎方面均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