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缺血性心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探讨影响预后的指标。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资料,运用Gensini评分系统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用药和治疗情况,并随访出院后1年的症状改善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分别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组,比较临床基线和预后情况。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大多有明确的心肌梗死(56.7%,51/90)、心绞痛(28.9%,26/90)病史,少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以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随着心功能恶化,患者基线情况越差,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病变支数和Gensini总积分增加,出院后1年的心功能改善越不明显、MACE发生率越高。以是否接受PCI治疗分组,发现出院后1年PCI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MACE发生率也更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75 mm)、未行PCI治疗和Gensini积分(≥139分)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出院后1年内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均为P<0.05)。结论基线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CI治疗和Gensini积分是影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药物治疗相比,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共入选156例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LVEF<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其中接受PCI治疗的患者65例,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患者9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30d和1年的随访,观察主要不良事件(MAE)包括全因死亡、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心力衰竭、胃肠道出血、新出现的肾衰、脑出血;心绞痛(CCS分级)及心功能状态(NYHA分级)以及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1年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结果:PCI组患者术后30 d及1年心绞痛分级均较药物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虽然两组患者30d及1年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均有改善和提高,LVEDD均有缩小,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患者30d的总MAE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13.8%vs.4.4%,P<0.05),主要表现为全因死亡、STEMI、急性心力衰竭的增加(P<0.05)。PCI组患者30 d存活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95.4%vs.98.9%,P<0.05),PCI组患者1年的存活率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2%vs.93.4%,P>0.05)。结论:PCI相比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改善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是短期全因死亡、STEMI、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且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缺血性心肌病 ,NYHA分级Ⅳ级 ;其中 6例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且QRS时限≥ 130ms,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持续性快速心房颤动 ,2例曾发作心室颤动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5 5mm ,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5例PCI术后 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均无再狭窄 ,其后行CRT ;2例先行CRT 2周后行PCI。结果 PCI和CRT手术均成功 ,5例为右房加双室三腔起搏 ,1例快速心房颤动者行CRT同时行房室结射频消融术 ,1例行心脏三腔起搏除颤器置入术。 1例术后 4个月死于再次急性心肌梗死 ,其余 6例存活者随访 5~4 1(2 3 2± 13 8)个月 ,5例先行PCI及 2例先行CRT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心功能进一步明显改善 ,NYHA提高 2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 ,超声二尖瓣反流和心电图QRS时限明显减少。 2例无室壁瘤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 ,5例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结论 PCI及CRT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其预后 ,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则联合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术后随访或患者复查,了解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76%,组间数据未见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为20.69%,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为51.72%,实验组并发症或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LVEF水平及运动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心脏再同步联合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PCI加适当药物治疗;另一组单纯药物保守治疗。对比观察近期临床效果及长期随访以了解远期预后的不同。结果PCI组近期症状体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年、2年因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肌缺血再次入院治疗人次及4年、8年随访心源性死亡率各方面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有较显著差异。结论PCI在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改善远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的成功率。方法 对 1 0 8例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 ;69例择期PTCA中 86处病变 ,60处成功 ,成功率 69 8%。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 77 8% ,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 46 9%。仅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血管闭塞时间越长 ,PTCA成功率越低 ,无桥连侧支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连侧支丰富的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 ,提示老年冠状动脉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评价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治疗中常见的病变类型,可以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其是否应进行介入治疗值得探讨。由于冠脉造影检查的局限,往往不能准确评估对供血的影响,同时无法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本文从临界病变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狭窄程度的重新判断以及斑块的易损性三个方面,介绍相关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及相应的介入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诊断为 ICM的 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均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冠心病史 ;以老年男性多见 (80 .4% ) ;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超声心动图多数显示左心室扩大 ,室壁运动呈节段性运动异常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45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呈 1支或多支血管病变 ,血管狭窄平均 >75 % ,甚至完全闭塞。结论  ICM以老年男性多见 ,临床以心脏扩大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酷似扩张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造影是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 ICM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1例 ICM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发生在老年人 ,均并发血脂异常 ,19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 ,15例并发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病 ,9例并发糖尿病。所有病例均并发各种心律失常 ,以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均伴随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 ,按 NYHA心功能分级多在 级以上 ,且呈多支血管病变。结论 :该病多发生在老年人 ,冠状动脉病变广泛。病史、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对诊断具有意义 ,而冠状动脉造影对该病诊断具决定性价值。治疗上主要是改善心功能及心肌缺血、控制心律失常、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必要时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及心脏移植术。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王丽娜*陈士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术自1970年将严重冠脉狭窄引起心肌广泛硬化,进而引起心衰等临床症状的冠心病定义为缺血性心肌病以来,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报道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将73例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 7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组36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药物治疗。超声心动图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并换算成容积指数ml/m2)、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两组数据做统计学处理,比较有无显著差异。结果经超声心动图观察PCI治疗组左心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在左心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诊断ICM 2 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 ,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 ;心脏扩大 ,各种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超声心动图呈现左心室扩大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 (<5 0 %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1支或多支血管病变 ,血管狭窄平均 >75 % ,甚至完全闭塞。结论 该病多发生在老年人 :以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 ,酷似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是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肌组织灌注的重要性。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水平灌注缺乏仍然是心功能不全和死亡的高危因素。众所周知 ,如果冠状动脉闭塞时间短 ,心肌微循环仍然完整 ;随着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延长 ,心肌微血管即失去了解剖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心肌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扩张型心肌病 ,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 ,而限制型心肌病少见。目前开展介入治疗的心肌病以肥厚型为主 ,其次是扩张型 ,限制型仅个别报告 ,且疗效尚未肯定。本文简述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介入治疗。1 肥厚型心肌病目前介入治疗主要采用二种方法 ,即  相似文献   

16.
潘景韬 《山东医药》1994,34(5):38-39
一、概念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以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心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脏增大和/或心力衰竭,可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动脉栓塞。1970年Bruch等首先提出该疾病,其后Pantely和Brictow(1984)、Dash(1986)等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从病理和临床来看,缺血性心肌病与现已弃用的冠心病分型之一心肌硬化,实属异名同义;但缺血性心肌病作为一种诊断名称,在国际间尚未正式采用。WHO规定,继发于特异病因或疾病的心肌疾病不属于心肌病的范畴。但不少学者认为由于这类病例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与心肌病相似,且缺血性心肌病一词更能表明其病因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故将其归入继发性心肌病,这一诊断名称迄今仍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综合征,现复习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1.ICM定义和分型的历史沿革 1969年首先由Raffeny描述,1970年Bnrch均将这种临床类型定为缺血性心肌病,1984年Pantely及Briston详细论述了ICM,1986年Dash又加论述,指出本病系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所致的某些状态和充血型心力衰竭综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心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另一种类型表现,临床症状与扩张型心肌病相类似,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硬化,诊断须具备三个肯定条件和二个否定条件,对内外科治疗进行了比较,一般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肌病系指因冠状动脉缺血引起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其临床表现酷似扩张型(充血型)心肌病。Raftery(1969)、Burch(1979)曾先后报道过此种临床综合征,并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简称IsCM)。尽管WHO/ISFC巴黎会议规定,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病变不包括在心肌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欣 《山东医药》2000,40(9):4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