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娜  何龙泉  王玉 《安徽医学》2013,34(1):88-90
<正>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呈单侧或双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发作期或发作间期常有皮肤异常疼痛(cutaneous allodynia,CA)、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伴发症状,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CA较其他伴随症状常见,是抑郁、焦虑等精神共病的标志[1],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中枢敏化有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的改变。本文就偏头痛伴发CA的特点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在偏头痛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宿州市立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9例(患者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33例(对照组)。患者组根据偏头痛发作时程分为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根据先兆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igrainewithaura,MwA)组和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withoutaura,MwoA)组。在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均行血清NSE测定,对照组只行一次血清NSE测定。使用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t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及发作间期NSE水平均显著升高(t=7.196,P〈0.01;t=3.907,P〈0.01);与发作间期相比,发作期血清NSE显著升高(t=13.220,P〈0.01);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NSE的影响因素均是持续时间(h)和发作频率(次/月);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与不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相比血清NSE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157,P=0.876;t=0.140,P=0.889)。结论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可能伴有神经元损伤,神经元损伤程度与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发作频率相关。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逐年升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偏头痛预防及发作期治疗均不理想,与偏头痛发作机制不清密切相关,故探讨偏头痛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主要包括血管学说、神经元学(皮质扩散抑制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炎症介质学说等,但近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偏头痛磁共振成像及基因遗传相关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相关基因遗传易感性,并相继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学说及基因遗传学说。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     
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头痛 头痛发作前可有视觉 肢体感觉 运动或情绪障碍等先兆 头痛常起于单侧 伴厌食 恶心及呕吐 伴发症状可在明显的神经性及情绪障碍之前或同时发生 有时伴发症状 体征可以是偏头痛发作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168例偏头痛病人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歇期进行了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偏头痛病人在发作期CIC平均含量较发作间歇期病人和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01);发作间歇期病人CIC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表明,偏头痛发作不仅与CIC含量有关,而且CIC可能参与偏头痛的发作过程,在其发病或发作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监测成人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后期血清MMP-9的水平,探讨偏头痛发作对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38例确诊的成人偏头痛患者,2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在偏头痛发作期及发作后期(第1-7天)分别采静脉血5ml,健康对照者随机采采静脉血5ml,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实验结果应用SAS version 9.1分析。结果 偏头痛发作期血清MMP–9(12.612±0.016 ug/L)水平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069±0.023 ug/L), P<0.05;并会持续到发作后第6天,其中最高峰为偏头痛发作后的第3天(17.524±0.035ug/L)。偏头痛发作期,先兆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MMP–9水平与偏头痛发作时头痛程度无关(P>0.05)。结论 偏头痛发作可以上调血清MMP–9水平从而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并持续到发作后第6天,高峰期在发作后第3天,MMP–9作为偏头痛发作的生物学标记物,对于指导偏头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极通天液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 ,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部分病人在发作前可伴有视觉先兆 (如闪光暗点、幻视、偏盲等 )。偏头痛治疗可分为预防性治疗和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常用心得安、苯噻啶等药物。发作期治疗常用消炎痛、止痛片、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物。这些药物虽有一定疗效 ,但常有心率减慢、诱发哮喘、引起胃肠道反应、嗜睡等副作用。近五年来我院应用太极通天液作为偏头痛的治疗药物 ,发现疗效好 ,无明显副作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头痛发作期不同疼痛程度患者血浆hs-CRP及IL-6水平变化及其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收集偏头痛发作期患者69例及同时期健康人56例,并将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VAS)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组,收集偏头痛发作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样,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含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的含量,分别比较偏头痛发作组及健康人群组,及偏头痛发作期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组患者血浆hs-CRP及IL-6水平。结果偏头痛发作期重度疼痛组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疼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疼痛组与中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与重度疼痛组组间HS-CRP及IL-6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疼痛组与重度疼痛组IL-6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血清hs-CRP及IL-6含量较健康人群均升高,提示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存在炎症反应,HSCRP在偏头痛重度疼痛组患者血清中表达明显高于轻度疼痛组患者,提示其与偏头痛发作期疼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为偏头痛患者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骆东妮  孙畅 《海南医学》2008,19(9):44-45
目的 研究普通型偏头痛的脑血管功能状态.方法 对25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分别在头痛发作期、发作间期进行TCD检查,记录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FV)并统计分析.结果 在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的颈内动脉系统中,颅内段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而颅外段无明显变化;椎-基底动脉系统无明显变化;发作期双侧半球指数均较发作期明显增高.结论 偏头痛发作问期颅内段颈内动脉系统血管持续性收缩而发作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  相似文献   

10.
许淑平 《苏州医学》2009,32(2):116-117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中医认为多系肝胆风火循经上炎等所致,称之为“头风”、“脑风”等。由于本病为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随症加减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能有效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并能缓解头痛发作时伴发的其他症状,其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40例,收到满意效果,并与用尼莫地平治疗的4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是极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已有许多实验证明在偏头痛之头痛前期脑血管收缩,头痛期血管扩张(包括脑膜血管及头皮血管)。但脑血管舒缩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由于脑血管有丰富的植物神经纤维供应。且发现在严重的植物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中,有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丧失,如在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症。因之,植物神经系统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又重新受到关注。本文观察了偏头痛头痛发作期患者及间歇期患者的血浆DBH活性并与肌肉收缩性头痛患者以及正常人血浆DBH活性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的血管性头痛,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是常见的类型,约占80%。发作前多无明确先兆,持续时间较典型偏头痛为长,可持续数天,表现为一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等症状。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针刺治疗发作期偏头痛起效快、止痛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与环核苷酸水平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血浆内皮素与环苷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偏头痛患者,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变化。结果:偏头痛患者发作期ET、cAM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间歇期水平(P<0.05P<0.01);偏头痛发作期cGM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偏头痛间歇期水平(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ETcAMP与cGMP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项郑  冯飞  王珏  姜亚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993-99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偏头痛发作期的检测意义。方法对23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经TCD观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所致;TCD为偏头痛敏感检查方法,可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以头痛和自主神经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美国偏头痛研究Ⅱ的研究表明,女性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7.6%,男性为6%。为了解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尤其是偏头痛急性发作,探讨脑电图对偏头痛的诊断意义,我们总结了24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和问歇期患者脑电图与正常脑电图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性护理在甘露醇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3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个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时间、头痛频率等各项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效果均明显较对照组好,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用个性护理干预后,有效减少了患者头痛发作的次数、缩短了头痛持续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对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可分为对急性发作期的应急治疗和平时的预防治疗。一、急性发作期的应急治疗:偏头痛发作时,患者应尽量呆在安静避光的房间里休息。头痛症状较轻者可服用一般的止痛药,如布洛芬等。症状较重者可服用以下止痛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静推硫酸镁治疗发作期偏头痛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运栩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10):603-604
在发作期连续3日静推硫酸镁,观察对偏头痛的控制情况,并在治疗前后测定血镁情况。结果,硫酸镁治疗组显效率82.5%,较对照组显效率50.0%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发作期血镁低于正常,发作停止后血镁恢复正常。提示在发作期静推硫酸镁能有效控制偏头痛发作。  相似文献   

19.
<正>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类似中医“头风病”。笔者多年来采用四神聪透百会的针刺方法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有立竿见影之疗效,详见报道如下。 1.临床表现 典型偏头痛多有先兆症状,如闪光、暗点、黑朦、偏盲等,先兆之后,发生搏动性头痛、部位常从额部、颞部  相似文献   

20.
龙健中  李欣明 《华夏医学》2011,24(1):114-116
偏头痛是一种与大脑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有关的慢性神经系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为特点,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患者活动会加重头痛程度,使患者不得不停止原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慢性偏头痛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往往受到严重限制。经统计,慢性偏头痛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