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二阳之病发心脾”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育,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即阳明也,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也。"发"前人有二种解释。《类经》认为,"发"为"发于"之义,即阳明之病源于心脾,“盖胃与心,母子也,  相似文献   

2.
中医郁证的发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名 《中医杂志》2007,48(9):857-858
郁证在古代谓之"郁",其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说文解字》解释为:"木丛生者";(2)《周礼》注为:"声不舒扬";(3)《左传》注为:"郁滞也."《诗经·秦风》传曰:"郁积也",疏为:"郁积而茂盛."《书经》疏为:"愤结积聚之意";(4)王冰将"郁"注为:"奔迫也";(5)在《备急千金要方》治"郁肉湿脯毒"方引张文仲之语云:"肉闭在密器中经宿者为郁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输精于皮毛。"《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从色之由、色之有神、色之善恶、色之主病、色之变化、色之逆从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经》中有关色诊的内容,说明《内经》之"色诊"对中医医疗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今录验续命汤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为治疗风痱之方。《灵枢.热病》:"痱这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医学纲目》曰:"痱,废也。……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圣济总录》曰:"病痱而废,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  相似文献   

6.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16,(9):853-855
正成语掩耳盗铃,源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淮南子》中亦有类似记载,只是"盗钟"、"盗铃"说法不一。掩住自己的耳朵以防备别人听到声音,除了傻瓜没有人会这样作,分明是自欺欺人之举。但耳能听到声音,掩住耳朵可以阻止声音的传入,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典故中间接体现出的通  相似文献   

7.
宋朝灭亡后,王炎午回家种地,不与元朝政府合作,有性格,有脾气。深怀亡国之痛的顾炎武同样不仕清廷,屡招不仕,用毕生之力,写成了《日知录》,并称此书是“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待一治于后王”。  相似文献   

8.
谈谈膏滋药     
说起冬令进补,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医的膏滋药。冬季服用膏滋药,对于维持健康、治疗疾病、调补身体等有极好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治未痛"、"健康投资"的理念。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滋药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论治病留人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气,民也;病邪,盗贼也。或有盗贼,势必剪除而后已。良相、良将,必先审度兵之虚实与时势之可否,然后动。动涉轻亡,则吾民先困于盗,次困于兵,民困而国弱矣。”有趣的是,《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节中,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议论:“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相似文献   

10.
孔凡涵 《光明中医》2012,27(1):22-24
"学者心学之也;悟者,心悟之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医学心悟》。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之一,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界现象的一部分。在中医学鼻祖《黄帝内经》中就认为"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  相似文献   

11.
"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貌。《诗经》有"河上乎逍遥"句;《庄子》有"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之说。"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相似文献   

12.
巫与医     
巫的起源很早,三代以前已有之,《易·系辞》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主神道之事委之巫,祝史代人祈祷神明,以求降福。《说文》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又"祝、祭主赞辞者",按:巫祝原以女人充任,若男子为现,则亦须男着女装为之。甲骨文中已有巫字祝字。最早的医字作"翳",下面从巫,可知原始的巫与早期医药的密切关系。巫字上加竹头成了占卜的"筮"字,可见卜筮也是巫的事,巫与医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4.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15.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铜筋铁骨,出自元代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铜筋铁骨,意即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这里的铜为常用中药,在中药大家族中,常用的铜药有铜绿、石青、胆矾、绿盐、自然铜等。  相似文献   

17.
仲景方应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任 《天津中医》2011,(4):265-270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配伍严密,疗效卓越,为历代所推崇,习称"经方"。文章分别以八纲、八法就其应用予以论析,详明其理法方药,推衍其临床运用,以期达到"古为今用"、"应用无穷"之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玉保 《光明中医》2011,26(6):1098-1099
气机升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根本,升降失调则病变发生,故《内经》云:"气机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力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前人有"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的说法。历代医家对此颇为重视,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伤寒论》运用《内经》阴阳、脏象学说,创立了六经证治,既包含着八纲、脏腑辨证,又贯穿了脏腑气机升降的理论。1肺主升降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一升一降,  相似文献   

19.
以鱼生财     
唐时计 《东方养生》2010,(8):118-121
《易经》中说:"润万物者莫润乎水。"鱼缸在风水学里是"水"的同义词,除了有观赏价值之外,在风水方面亦有其接气化煞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王冬云 《光明中医》2011,26(1):171-171
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满气,阴气与阳气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灵枢》云:"生而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