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北省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例162例,死亡11例,宜昌市各地区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7/10万。高发人群为0~10岁年龄组的儿童和学生,高发时间为7-9月。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发病率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普及健康防病知识,在乙脑高发期灭蚊防蚊,避免乙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2年资阳市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m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累计报告85例,年均发病率0.71/10万,合计死亡7例,合计病死率为8.24%。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753,P〈0.01);仅8、9、10月份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9月,占病例的84.7l%。病例中农民占92.94%,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82.35%。2010年乐至县发生1起钩体病疫情。85例钩体病病例均有田间劳动和游泳戏水史,流行的主菌群是黄疸出血群。结论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高水平,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夏秋之交高发,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流行,中老年为钩体病主危害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资料,探索浙江省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钩体病疫情数据;采集鼠肾、蛙肾、猪肾、牛尿、鸭肾、鸭血和蛙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检测抗体,分析宿主动物和人群中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浙江省2005—2014年累计发病131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0.025 2/10万,死亡率为0.000 6/10万,病死率为2.29%。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08 4/10万。除舟山市和湖州市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山区。40~65岁人群是钩体病的高发人群,占75.57%。宿主动物以携带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50%;鸭血阳性率最高,为23.94%。人群血清抗体种群以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 2005—2014浙江省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宿主动物携带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1954~1995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1954~1995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广州市卫生防疫站(510080)陈小霜张泽森邱季春潘志明刘树国为掌握广州市不同时期钩体病的流行规律、流行强度,加强防治措施,现将我市1954~1995年钩体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流行概况(1)发病率和病...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宜昌市3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周期性的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发病周期性规律。方法 采用周期图法分析了宜昌市1960 ~1997 年钩体病疫情资料。结果 宜昌市38 年来钩体病年发病率为15 .43/10 万,流行周期为10 年,周期振动有统计学上显著性意义(J= 4.179,P< 0 .05) 。结论 这为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赣州市1958~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钩端螺旋体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对流行的影响,并提出控制策略。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1958年钩体病首次在本市发现,其后蔓延至全市所有县(市、区),并于1973—1978年发生大流行,个别县年发病率达100/10万—300/10万。由于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1979年后,其发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钩体病在本市曾发生过高强度的流行,只要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钩体病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997—2006年麻栗坡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栗坡县1997—2006年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麻栗坡县10年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37.24/10万;死亡4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1.54/10万;发病以肠道传染病及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两者占发病总数的66.68%。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依次为痢疾、肺结核、疟疾、乙型肝炎、肝炎(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结论1997—2006年麻栗坡县10年间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型,痢疾、肺结核、疟疾、乙型肝炎、肝炎(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是麻栗坡县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宜昌市甲型肝炎(甲肝)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7-2006年甲肝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0年间,该市甲肝报告发病率波动在5.36/10万~44.0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4.6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基本呈散发状态;全年均有发病,春季为高峰;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结论 应加强低年龄组甲肝防治措施,尤其应加强流动人口较多地区的防治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控制甲肝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广元市1996-2010年共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订消除猩红热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1997-2006年猩红热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6年累计发病1 550例,累计发病率24.22/10万。1997-1998年猩红热发病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2年猩红热发病率呈现一次小高峰,2006年又呈现一次小高峰。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均有发病,其中4、11月发病达高峰。全区22个街道均有发病,但主要为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街道。发病年龄以15岁人群为主,1 474例,占95.01%。[结论]我区猩红热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人群普遍易感是猩红热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病例确诊困难、误诊和漏报同时存在。加强监测工作是预防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措施。在中小学及托幼机构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2006-2013年济南市历城区的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水痘流行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6-2013年济南市历城区的水痘个案病例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3年济南市历城区共报告水痘5 188例,8年平均发病率为62.61/10万,城乡结合部地区发病高于偏远农村地区,呈现春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3~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6~8岁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为529.26/10万和450.79/10万。结论 儿童为水痘的高发人群,应重点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水痘防控工作;尽快制定并实施2针水痘疫苗的免疫策略,并将其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切实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可有效降低水痘发病率,减轻水痘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7.
宜昌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宜昌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宜昌市2005-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进行时间序列、年龄性别分布和职业分布的分析。结果 4~5月为峰值期。年龄高峰出现在5~9岁、10~14岁,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学生的发病数比较高。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较大,极易造成学校、托幼等机构的大流行,故应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