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眶隔紧缩修复在睑袋成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57例40岁以下的就诊者,采用3种术式:(1)单纯脂肪摘除;(2)脂肪摘除+眼轮匝肌悬吊;(3)眼轮匝肌悬吊+眶隔紧缩修复。分析术后6个月至5年的随访结果,观察手术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86例采用术式(3)者术后效果最好,均无复发;71例采用术式(1)或(2)者睑袋下半部在短期内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40岁以下睑袋的成因是眼睑前壁薄弱松弛,睑袋出现术后复发者皆以前壁下半部为主,前壁下半部的加强叉以眶隔紧缩修复为最有效,眼轮匝肌悬吊的作用是加强前壁上半部及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式(3)手术后近远期效果均优于术式(1)和(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移植在眼周整形中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保留眶隔脂肪,弓状缘释放,填充眶睑沟和眼鼻沟的凹陷,在眶隔与眼轮匝肌之间增加脂肪组织厚度,加强眶隔筋膜的张力,综合方法矫治眶睑沟和眼鼻沟凹陷型睑袋。结果:本组37例,术后随访3~6个月,1例眶隔脂肪较少,凹陷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再次手术去除适量脂肪,其余效果均满意。结论:术中保留眶隔脂肪、重置眶隔,加强了眶前壁的张力,保证了眶内外的生理屏障,使眼周组织在生理、解剖学方面更趋于合理,眼周形态更自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移植在眼周整形中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保留眶隔脂肪,弓状缘释放,填充眶睑沟和眼鼻沟的凹陷,在眶隔与眼轮匝肌之间增加脂肪组织厚度,加强眶隔筋膜的张力,综合方法矫治眶睑沟和眼鼻沟凹陷型睑袋。结果:本组37例,术后随访3~6个月,1例眶隔脂肪较少,凹陷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再次手术去除适量脂肪,其余效果均满意。结论:术中保留眶隔脂肪、重置眶隔,加强了眶前壁的张力,保证了眶内外的生理屏障,使眼周组织在生理、解剖学方面更趋于合理,眼周形态更自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眶隔脂肪在睑袋整复术中的处理方法.方法 在外切口睑袋整形术的基础上.将眶隔脂肪剪除改为眶隔剪开、眶脂释放,眶隔缩紧连带眶隔脂肪缝合固定于眶缘下的附着组织上,以填充眶下缘凹陷区,形成丰满的下睑.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局部略有肿胀,随访1~12个月,无明显的出血瘀斑、下睑后缩、睑球分离、下睑外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对伴有眶鼻沟加深、颊部组织松弛的睑袋矫正的患者,将眶隔脂肪重置于眶下缘凹陷区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索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睑缘切口,显露眶隔及眶隔后脂肪,将内侧脂肪团释放并向下睑中央拉拢缝合于睑囊筋膜的弓状扩张部,以横向收紧松弛的下睑,在此基础上再修补加强眶隔及处理肌肉和皮肤、睑袋。结果 38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眶隔后脂肪移位消除睑袋成形的方法,可以减少出血,防止眼球内陷,减少术后复发概率,远期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8.
面中部老化表现为眼周软组织萎缩、松弛,眶隔脂肪疝出形成睑袋,随之眼球位置下移、后缩.颧脂肪垫的下移导致了鼻唇沟的形成.眶下缘处因眶隔脂肪疝出形成突起或颧脂肪垫下移使眶下缘处软组织容积量减少,加之局部皮下组织萎缩,三者共同形成了泪沟及睑颊结合处的局部凹陷.传统的术式多以切除眶隔脂肪为主要矫正手段,用内切法(结膜入路法)及外切法(皮肤入路法)去除多余脂肪[1].Hamra[2]则提出了"弓状缘释放、眶脂肪保留"的睑袋整复术式,是在去除睑袋同时矫治了泪沟、睑颊结合处的局部凹陷.虽然各种手术方法仍在不断改进创新中,但有关眶内出血、下睑凹陷、下睑缘退缩及睑外翻、眼球位置下沉、后移等许多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自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对97例求美者采用完整还纳眶隔脂肪睑袋整复术,有效地避免和解决了上述问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避免并发下睑凹陷或外翻的袋术式。方法:在下睑袋整形术中,将疝出的眶脂肪和松弛的眼轮匝肌部形成眶隔脂肪肌瓣充填于眶下缘的睑-颊沟凹陷处,再将此瓣向外上牵引,缝合于眶外上缘骨膜上。结果:30例(60只眼)术后随访6月-12月,外形满意无睑外翻或凹畸形等并发症。结论:此术式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眶隔缩紧在改善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评价缩紧眶隔在提高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剥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皮肤-肌肉瓣。②向下牵拉皮肤-肌肉瓣,显露眶隔与眶下缘。③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如眶内脂肪过多,可做部分切除。④将眶隔下缘连带眶脂肪下缘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3--5mm处的骨膜上,以缩紧眶隔和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⑤切除多余的皮肤与肌肉,缝合切口。结果自1999年以来,共施术52例,其中2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除1例术后因发生下睑退缩做第2次手术矫正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眶隔紧缩对提高睑袋整复的美容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应视为继发性睑袋整复术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12.
下睑袋整形术中眶隔脂肪的保留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年龄的增长,眶周缘可出现凹陷和骨轮廓显露。为获得年青、自然的睑颊过渡外貌,作者在下睑袋整形术中采用将疝出部分的眶隔脂肪不去除或少量去除,而用其充填于眶下缘的凹陷处。1995年11月 ̄1996年6月,11例年龄38 ̄65岁的女性病人接受了这种方法的手术,效果满意,睑颊过渡年青、自然,且无睑外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眶隔缩紧在改善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缩紧眶隔在提高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剥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皮肤-肌肉瓣.②向下牵拉皮肤-肌肉瓣,显露眶隔与眶下缘.③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 如眶内脂肪过多,可做部分切除.④将眶隔下缘连带眶脂肪下缘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3~5mm处的骨膜上,以缩紧眶隔和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⑤切除多余的皮肤与肌肉,缝合切口.结果自1999年以来,共施术52例,其中2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除1例术后因发生下睑退缩做第2次手术矫正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眶隔紧缩对提高睑袋整复的美容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应视为继发性睑袋整复术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下移经皮外固定在伴睑颊沟凹陷畸形睑袋整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常规行睑袋整复术的同时,沿下眶骨缘向下在骨膜表面充分剥离术前标记的睑颊沟凹陷范围,形成一囊腔,并将眶隔脂肪修整成脂肪垫使眶隔脂肪尽量平整铺于囊腔,并用尼龙线外固定.结果:本组119例,均进行了3~12个月的随访,随诊观察下睑袋及泪眶沟均消失,下睑形态自然,曲线圆滑,效果稳定,受术者自觉外观满意.结论:眶隔脂肪下移经皮外固定用于伴睑颊沟凹陷畸形的睑袋整形术,能解决常规睑袋整形术后下睑局部凹陷而不圆润的问题.此法既能使下睑袋及泪眶沟均消失,又能恢复下睑曲线圆滑的自然形态,且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年龄的增长,眶周缘可出现凹陷和骨轮廓显露。为获得年青、自然的睑颊过渡外貌,作者在下睑袋整形术中采用将疝出部分的眶隔脂肪不去除或少量去除,而用其充填于眶下缘的凹陷处。1995年11月~1996年6月,11例年龄38~65岁的女性病人接受了这种方法的手术,效果满意,睑颊过渡年青、自然,且无睑外翻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前壁组织加强的下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转移,切除部分皮肤,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矫治松弛膨隆型下睑袋的美学效果。方法:对36例中老年下眼睑松弛并睑袋膨隆突出的就医者,采用传统皮肤入路,眶下缘松解眶隔,分组释放出眶隔脂肪,根据就医者各自情况,选择性摘除部分脂肪,其余脂肪组织充填修复眶下缘凹陷畸形,再紧缩眶隔、眶肌筋膜固定,眼轮匝肌悬吊以加强眶隔前壁,适当去除多余皮肤,关闭切口。结果:本组36例就医者,其中30位获随访3~20个月,除1例切1:3痕迹较为明显外,其他就医者下睑区皮肤平坦紧致,无睑外翻、下睑退缩、外眦下垂等并发症,对下睑皱纹的去除及中面部提升效果明显,医患满意。结论: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是矫治老年性下睑袋膨突合并眶缘“沟槽样”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加强眶隔、眶隔与眼轮匝肌分别外眦同定在睑袋修复术中的持久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在皮肤与眼轮匝肌、眼轮匝肌和眶隔之间分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皮瓣、眼轮匝肌瓣;向下牵拉眼轮匝肌瓣,挤压眶下缘,在隆起明显处剪开眶隔,释放并去除多余的眶隔脂肪;将眶隔上下唇筋膜重叠缝合,眶隔外缘向外眦部牵拉,固定在眶外缘骨膜上,眼轮匝肌瓣向外眦处悬吊收紧固定;切除多余的皮肤,缝合切口.结果 自2002年以来,共施术2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无并发症发生.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采用加强眶隔、眶隔与服轮匝肌分别行外眦固定矫正睑袋,较传统的手术方法效果持久显著,应视为睑袋整复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8.
19.
20.
睑袋形成原因分析及整复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睑袋整复术眼睑年轻化的更好术式。方法:自2007年8月~2009年5月采用将眶隔脂肪回纳或移位,眶隔膜固定的方式行各种类型的睑袋整复术34例。结果:随访4~21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下眼睑袋状外观完全消失,疝出的眶脂及下眶缘沟、眶鼻沟的凹陷得到明显矫正,恢复自然、圆钝的下眼睑轮廓;外眼角及下睑缘形状自然;无术后复发、下眼睑凹陷等并发症。结论:将眶隔脂肪回纳或移位,眶隔膜固定的方式行睑袋整复术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矫正睑袋形成的原因,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