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11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方法:118例KD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IVIG 0.4g/(kg·d),连用5d;B组为IVIG 1.0g/(kg·d)单次静脉注射;C组为2.0g/(kg·d)单次静脉注射。观察患儿退热、黏膜充血、多形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和手足症状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心电图(ECG)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恢复情况,并对其分析。结果:A组退热时间为2.48d;黏膜充血时间为3.74d;皮疹消退时间为3.53d;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为3.25d;手足症状消退时间为3.12d,B、C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CRP、ESR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AL发生率为26.3%,随访1年有86.8%的CAL恢复正常,13.2%未能恢复正常,其中10.5%为IVIG耐药病例;B组CAL发生率为28.2%,随访1年有87.2%的CAL恢复正常,12.8%未能恢复正常,其中10.3%为IVIG耐药病例;C组CAL发生率为26.8%,随访1年有87.8%的CAL恢复正常,12.2%未能恢复正常,其中9.8%为IVIG耐药病例,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低CAL发生率,减轻心血管系统损害,采用1.0 g/(kg·d)单次静脉注射是一种更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刘群格 《大家健康》2013,(15):45-4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2组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小儿川崎病,较常规用药方法相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追加丙种球蛋白,剂量为2 g/(kg·d),其余治疗方案同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甲强龙,5 mg/(kg·d),每日1次,口服。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泼尼松片口服。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以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患儿应用适量激素治疗,有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6.
何俊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2-183,18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6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2例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儿给予IVIG 1 g/kg静脉注射,对照组患儿给予IVIG 2 g/kg静脉注射,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患儿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reacting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总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PLT、CRP、ES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L发生率为25.5%,对照组CAL发生率为21.6%,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 1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CAL的发生率,且与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比较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川崎病患儿均采用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观察患儿退热时间,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消退时间。结果:IVIG1g/kg单剂使用后全部病例均在36小时内体温下降(<38℃),手足肿胀、黏膜充血在24小时内明显减轻或消失,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低,为15.3%,随访1年恢复率80%。结论:IVIG1g/kg单剂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可达到与国内教科书及美国、日本推荐用法2g/kg单剂应用治疗相似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对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探讨IVIG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1例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予IVIG 1g/(kg · d)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对照组41例予IVIG 2g/(kg · d)单次静脉滴注,10~12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WBC、CRP、PLT、ESR的变化情况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等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WBC、PLT、CRP和ESR均显示明显降低;但两组上述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初诊C A L发生率为22.5%(9/40例),对照组为24.39%(10/4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1个月观察组C A L为4例(10%),对照组C A L为2例(4.88%),对照组CAL比观察组恢复快,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1例(2.5%),对照组CAL为1例(2.44%),两组CAL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应用IVIG 1g/kg和2g/kg治疗KD ,均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应用IVIG 1g/kg和2g/kg的疗效在KD发病后2年内相似。但考虑到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和经济因素,应用IVIG 1g/kg可能是治疗KD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两种给药方案治疗川崎病的疗效以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川崎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30例为对照组,单次1 g/kg,连用2 d;30例为研究组,给予2 g/kg,用1 d,比较两组各项症状改善时间和冠状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在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充血及水肿消退时间等主要症状改善的比较中,研究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诊后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为26.7%,研究组为6.7%,研究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治疗过程中,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大剂量效果好于多次小剂量效果,对患儿症状的改善速度更快,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小儿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前者采用丙种球蛋白1g/kg/d,后者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d,并均辅以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儿在退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手足肿胀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00.0%,后者高于前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可有效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川崎病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400mg/(kg·d)]和观察组(大剂量,2g/kg)两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PLT、CRP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ESR、PL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受损。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展帆  胡湘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0天内已退热的不典型川崎病(atypical KD)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同剂量IVGG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6月-2006年6月本院收治的54例atypical KD患儿,所有患儿均为10天内已退热并确诊无冠脉病变。按IVGG治疗剂量分3组,A组(11例)用1g/kg,B组(24例)用2.0s/kg,C组(19例)未使用,余治疗相同,对其冠脉损伤(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病程14~21天时发生CAL例数,A组2例(18.18%),B组3例(12.50%),C组15例(78.95%),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0.5年CAL例数:A组1例(9.09%),B组1例(4.17%),C组10例(52.63%),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10天内一经确诊atypical KD,无论是否已退热均应给予IVGG治疗,对已退热且无冠脉损害的患儿经验总量1g/kg IVGG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因子及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2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其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为2 g/(kg·d),静脉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30~50 mg/(kg·d),分3次口服,退热3 d后减为3~5 mg/(kg·d),一次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hs-CRP、TNF-α)与血管内皮相关指标(VEGF、eNOS、ES)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炎症因子PCT水平及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抵抗素、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CT、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ES、抵抗素、内脂素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eNOS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1.93%。 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调节患儿的抵抗素和内脂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g/d的效果要好于1g连续给药2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不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重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7例儿童重型病毒性脑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IVIG 1.0 g/(kg?d),连用2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IVIG 400 mg/(kg?d),连用5 d,两组单例患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总量相同,分别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以及统计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热退时间、意识障碍好转时间、抽动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5±0.6)、(1.5±0.5)、(1.5±0.7)d及(9±3.6)d均显短于对照组,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应用相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前提下,增加单次应用剂量,早期饱和冲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Ⅱ组予单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P〈0.05),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采用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是一种更为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