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根据临床表现往往很难诊断。心电图 (ECG)虽然对典型病例有较高的价值 ,但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较为困难。生化指标尤其是酶学指标的变化长期以来一直是诊断心肌损伤较为可靠的手段 ,近年又出现一些新的生化指标 ,现综述如下。1 酶学指标 2 0世纪 5 0年代诊断心肌梗死 (AMI)的一大进展是测定血中有关酶的变化 ,成为 WHO诊断 AMI的三大要素之一。历史上曾先后测定过乳酸脱氢酶 (L D)、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羟丁酸脱氢酶 (HBDH)、肌酸激酶 (CK)、以及 CK和L D的同工酶 ,其中 CK- MB还… 相似文献
2.
3.
4.
5.
近年来,随着对Alzheimer病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Alzheimer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参与或促进了Alzheimer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本文中作者对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缺血性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救治的50例缺血性心肌损害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接收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两组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肌红蛋白(Myo)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研究组血清 IMA、cTnI、CK -MB、Myo 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对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结果对比,其中 IMA 灵敏度最高,IMA、cTnI、CK -MB、Myo 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6.0%,特异性为94.0%(P 均<0.05)。结论: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更有利于发挥不同生化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性,有效解决单项生化标志物检测的不足问题,积极促进缺血性心肌损害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张怀亮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7,3(2):79-82
肝癌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临床生化教研室张怀亮肝细胞癌(Hepatocelular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FP)作为HCC特异标记物已近30年,但AFP阴性或低浓度的HCC患者越来越多。AFP的阳性率只有60%... 相似文献
8.
早期诊断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是检验医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因为不少研究都指出溶栓治疗的疗效和进行治疗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Rawles曾估计每延迟治疗1h有可能增加30d死亡率21‰。但另一方面溶栓治疗有一定危险性,可引起脑出血等严重合并症,只凭经验或临床征状就冒然进行溶栓治疗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美国心脏学会在其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导则中认为只有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上升时,才考虑给以溶栓治疗,这种提法似乎保守一些,有可能漏掉一些征状不典型但却应该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所以如果检验工作者能够找出一些更有效的心肌损伤早期生化标志物,无疑会给临床以莫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9,(20)
目的探讨多种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D-二聚体(D-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检测。比较两组血清MBP、D-D、NSE、S100-β水平及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结果观察组血清MBP、D-D、NSE和S100-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MBP、D-D、NSE和S100-β联合检测诊断脑卒中的准确率为93.00%(93/100),灵敏度为96.00%(48/50),均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诊断诊断脑卒中的漏诊率为4.00%(2/50),低于各指标单一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100-β、MBP、D-D水平较高,NSE、S100-β、MBP、D-D联合检测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提高,漏诊率低,可作为临床诊治脑卒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特异性地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s不仅调节与机体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还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循环miRNAs是指血液中游离的miRNAs,有望成为某些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对miRNAs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循环miRN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早期确诊、及时溶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前提.生化标志物在AMI的诊断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MI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AMI相关生化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AIS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4分,n=50)和中-重度脑卒中组(NIHSS≥4分,n=30),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n=74)和预后不良组(3-6分,n=6)。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与轻度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脑卒中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P=0.014),外周血炎症标志物NLR水平较高(P=0.028)。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P=0.007),但外周血炎症标志物均无差异。结论 中-重度脑卒中组患者NLR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的血小板相关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FIB、FDP、D-D dimmer)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并评估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发病24 h内的血液样本和30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PLT和MPV)及止凝血标志物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D二聚体在急性发作期及溶栓治疗有效后的水平,对两组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中PLT降低,MPV增大,D-D二聚体、FIB、FDP水平较高,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和溶栓治疗有效后其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风险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相关性。结论:血小板参数PLT、MPV和止凝血标志物D-D二聚体、FIB、FDP联合检测可为院前...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脑损伤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1954年Gibbon首次成功将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用于心脏直视手术后,外科技术、麻醉水平、检测技术和灌注技术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ECC心脏直视手术后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等直接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19.
内皮祖细胞是一种兼有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细胞部分特征和功能的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学标志物,与缺血性的损伤程度和预后有紧密联系,还具有促进血管发生、形成新的血管以及保护神经、修复缺血性脑卒中后受损神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人院时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A protein,SAA)水平,分析其与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诊治的AIS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脑侧支循环检查结果分为侧支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