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作用。方法:ASA分级Ⅰ~Ⅱ人工流产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4组,Ⅰ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Ⅱ组先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Ⅲ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Ⅳ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四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100mg/min。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全程丙泊酚给药量及术毕至唤醒时间对照组高于其他各组。Ⅰ组术中最低SpO2值在85%~90%之间或小于85%的病例均多于其他组(P〈0.05),Ⅰ,Ⅱ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Ⅲ和Ⅳ组,Ⅳ组苏醒期兴奋躁动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麻醉效果达优者以Ⅳ组最少。术后下腹痛VAS评分0—2分者Ⅲ组优于其他组。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中不但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而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对术后下腹痛也表现出更好的镇痛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力  林峥 《当代医学》2008,(16):97-99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术前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0.5u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1.5mg/kg).Ⅲ组(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1ug/kg).Ⅳ(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0.5ug/kg)组.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疼痛评分,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ⅠⅡ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SpO2值小于90%的病例均少于ⅢⅣ组,且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P<0.05),与其他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最少(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可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和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减轻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3.
刘宜平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11-8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对甲状腺手术病人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对80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双盲分为4组,在静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Ⅰ组给予氟比洛芬酯1.25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1.0 mg/kg;Ⅲ组氟比洛芬酯0.75 mg/kg,Ⅳ组空白对照。术后2、4、8、16、24、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吞咽时疼痛,舒适评分(BCS)评价咳嗽时疼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VAS:2、4、8、16 h时,Ⅰ、Ⅱ、Ⅲ组显著低于Ⅳ组(P<0.01),24、48 h时,Ⅰ、Ⅱ组显著低于Ⅳ组(P<0.01),Ⅲ组与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BCS2、4、8、16 h时,Ⅰ、Ⅱ、Ⅲ组显著优于Ⅳ组(P<0.05)。本文4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0 mg/kg、1.25 mg/kg组氟比洛芬酯用于甲状腺手术超前镇痛安全有效,且1.0 mg/kg、1.25 mg/kg组氟比洛芬酯可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术前ASAⅠ~Ⅱ级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氟比洛芬酯50mg 丙泊酚1.5mg/kg 瑞芬太尼0.5u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 丙泊酚1.5mg/kg)_lIl组(丙泊酚1.5mg/kg 瑞芬太尼1ug/kg).Ⅳ(丙泊酚1.5mg/kg 瑞芬太尼0.5ug/kg)组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疼痛评分,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ⅡⅢ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SpO.值小于90%的病例均少于ⅢⅣ组,且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P<0.05).与其他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最少(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可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和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减轻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5.
李力  林峥 《当代医学》2008,(15):97-99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术前ASAⅠ~Ⅱ级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0.5u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1.5mg/kg)_lIl组(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1ug/kg).Ⅳ(丙泊酚1.5mg/kg+瑞芬太尼0.5ug/kg)组观察各组诱导及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药总量,记录术中呼吸、循环参数改变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疼痛评分,术后由手术医生评定麻醉效果.结果 ⅡⅢ组术中舌根后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SpO.值小于90%的病例均少于ⅢⅣ组,且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P<0.05).与其他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最少(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和瑞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可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和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减轻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丙泊酚混合液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氟比洛芬酯混合液(丙泊酚2 mg/kg+氟比洛芬酯1 mg/kg)诱导麻醉;B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后即刻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丙泊酚2 mg/kg+0.5%利多卡因0.1 mL/kg)诱导麻醉;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各组的药物注射速度均保持在0.5 mL/s,观察各组注射痛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的无痛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1),轻度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1).B、C组的无痛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0.01、0.05),轻度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0.01、0.05).B组与C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与丙泊酚混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子宫全切术、ASAⅠ-Ⅱ级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麻醉诱导前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Ⅱ组手术开始后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Ⅲ组术毕苏醒后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3组其他处理均相同。分别记录3组患者术后2、4、8、12、24h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以及麻醉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h内Ⅰ组VAS评分低于其他2组(均P<0.05),但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h内首次感到疼痛的时间Ⅲ组明显短于Ⅰ、Ⅱ组(P<0.01),使用镇痛药百分率Ⅲ组也高于Ⅰ、Ⅱ组;术后,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具有超前镇痛作用,麻醉诱导前应用效果更好,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子宫全切术中能有效缓解术后早期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比较。方法:将60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A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B组先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观察并纪录两组用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术中和术毕的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异丙酚总用药量、术中呼吸抑制及肢动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的SBP、DBP和HR在睫毛反射消失时、术中和术毕较用药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A组的RR和SpO2在睫毛反射消失时和术中降低,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苏醒时间要比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所用时间短,其余各指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两组都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麻醉深度,对呼吸及循环抑制较轻,但丙泊酚联合氟比洛芬酯组苏醒的更快。  相似文献   

9.
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患者呼吸、循环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Ⅱ组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Ⅲ组先缓慢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 mg,10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观察3组患者的心率(HR)、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患者在进入声门检查及活检时HR与Ⅱ、Ⅲ组患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在进入声门检查及活检时SpO2、RR与Ⅰ、Ⅲ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应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拟行人工流产的152 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手术开始前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实验组术前10 min予氟比洛芬酯50 mg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手术开始前依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丙泊酚2 mg/kg.术中根据患者抵抗运动强弱追加丙泊酚0.5-1 mg/kg,至体动消失.观察唤醒时间、镇痛效果、术者和患者对镇静的满意度、术中丙泊酚追加次数及用量,并比较麻醉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静满意度、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镇痛效果满意,可减少术后疼痛不适,且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最佳方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期分别行颈胸部、脊柱、上腹部、下腹部和四肢等四个部位手术患者400例实施术后静脉镇痛,每部位患者100例。每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镇痛泵配制方案Ⅰ组:芬太尼20μg/kg;Ⅱ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Ⅲ组:芬太尼10ng/kg+氟比洛芬酯1.6~2mg/kg;Ⅳ组:芬太尼10μg/kg+氟比洛芬酯0.8~1mg/kg,并于麻醉前静注氟比洛芬酯0.8~1mg/kg。各组镇痛泵均以0.9%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镇痛期间观察患者48小时内镇痛效果(VAS法)、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四个手术部位患者各组在术后镇痛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各手术部位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Ⅲ、Ⅳ组均明显优于第Ⅰ、Ⅱ组(P〈0.01),且下腹部和四肢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第Ⅳ组明显优于第Ⅲ组(P〈0.05);各手术部位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第Ⅱ、Ⅲ、Ⅳ组均明显低于第1组(P〈0.05)。结论:①氟比洛芬酯用于静脉术后镇痛可明显增加镇痛效果,降低芬太尼用量,减少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②氟比洛芬酯剂量增加可明显增加各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⑧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增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麻醉医师经验用药、改良OAA/S镇静评分、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3种方法在全麻诱导时对丙泊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BIS在指导全麻镇静深度判定方面的价值。方法90例受试者(ASAⅠ~Ⅱ)被随机分入组1(临床经验判定组)、组2(改良OAA/S评分判定组)和组3(BIS值判定组),每组30例。各组受试者均接受咪达唑仑2mg,芬太尼2~5μg/kg,维库溴铵0.1mg/kg的全麻诱导,同时均以20mg/(kg.h)持续恒速输注丙泊酚。组1根据麻醉医师经验判定丙泊酚输注终点;组2根据改良OAA/S评分,以言语反射消失作为丙泊酚输注终点;组3根据脑电双频指数,以BIS值下降到50作为丙泊酚输注终点。达终点时,分别记录各组丙泊酚诱导总量及插管即刻受试者的BIS值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各组受试者在插管时均未出现麻醉过浅的临床表现。插管即刻各组的BIS值和收缩压均有下降。组1、组2、组3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149.7±10.8)mg、(112.8±10.2)mg、(91.3±11.4)mg,与组1相比,组2、组3的丙泊酚用量分别节省了33%、47%。结论在全麻诱导中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可以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避免了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使全麻诱导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王润 《西部医学》2011,23(7):1304-130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I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病人气管拔管反应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20~60岁病人120例行腹部手术,ASA分级Ⅰ~Ⅱ级,无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对照组,满足拔管指征即拔管;Ⅱ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1min拔管;Ⅲ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5min拔管;Ⅳ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10min拔管;监测麻醉诱导前、术毕丙泊酚注射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时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记录各组拔除气管至清醒对答的时间等情况。结果:气管拔管时Ⅱ组和Ⅲ组心血管反应、躁动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清醒时间、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Ⅳ组心血管反应、清醒时间、躁动、清醒时间、低血氧饱和度较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病人术毕有拔管指征,立即注射丙泊酚1mg/kg,用药后5min行气管拔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高勤 《西部医学》2013,(4):542-543,548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用氟比洛芬酯镇痛在减轻人流术后子宫收缩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100例ASAⅠ~Ⅱ级需行人流的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经静脉先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对照组先给予生理盐水50ml,10min后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5mg/kg,静注丙泊酚速率200mg/min。评价两组在术前、术时的HR、BP和SPO2变化、麻醉效果及VAS评分等指标。结果术前及术时的SBP、DBP、HR、SpO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术时较术前均有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苏醒即刻、15min、30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用氟比洛芬酯镇痛能有效减轻人流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16.
地佐辛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地佐辛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的可行性,评价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全麻气管插管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对照组(芬太尼组):给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 mg/kg,芬太尼4 μg/kg,罗库溴胺0.6 mg/kg行气管插管诱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观察丙泊酚联用芬太尼、氧化亚氮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ASAI~Ⅱ级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加芬太尼组(A组)和丙泊酚加氧化亚氮组(B组),每组20例。A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2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B组:首先用面罩吸氧去氮,然后吸入2:1(1 L/min)氧化亚氮:氧气,3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丙泊酚用量、术前及术中均数动脉压(MAP)、HR及SpO2、苏醒时间。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均表示高度满意。两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P<0.01)。A组术中MAP、HR和SPO2均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1)。B组术中MAP和HR较给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两组用于人工流产麻醉效果俱佳,丙泊酚伍用氧化亚氮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给药顺序对芬太尼呛咳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时不同给药顺序对芬太尼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诱导采用芬太尼4μg/kg、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Ⅱ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Ⅲ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5mg/kg;Ⅳ组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芬1.5mg/kg、维库溴铵0.15mg/kg、芬太尼4μg/kg。观察各组呛咳发生率和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Ⅳ组相比,Ⅲ组呛咳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与Ⅳ组相比,Ⅰ组、Ⅱ组呛咳发生率有特别明显差异(P〈0.01)。结论全麻诱导期,按顺序静注咪唑安定、丙泊芬、维库溴铵、芬太尼,可有效消除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