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食静     
朗月  安利 《东方养生》2006,(11):74-79
鸟语呢喃 古琴琤琮 云淡风轻 新的食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解热静口服液冶疗小儿风热挟食惊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刘霞姚献花李玮马淑霞马存亮韩青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主题词%解热静口服液/治疗应用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白细胞/分析淋巴细胞/分析儿童外感发热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发病率占儿科...  相似文献   

3.
4.
    
《东方养生》2007,(9):45-47
你会正确清洗蔬菜吗?秋天适宜吃南瓜,麦片不要高温久煮,中秋“月上紫禁城”,[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东方养生》2007,(8):71-71
吃杏其实不伤人 夏天正是吃杏的好季节。杏果色鲜亮丽,香味四溢,果肉鲜甜绵软,有“甜梅”的美誉。尽管如此,民间一直流传“桃子养人杏伤人”的说法,却让许多人对它“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6.
鸭鸭肉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16.5%,脂肪7.5%,还含有较多脂溶性维生素A、E和磷、铁。鸭肉中含饱和脂肪酸比猪肉、牛肉、羊肉均少得多。人们食入饱和脂肪酸多了,会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吃鸭肉比吃猪、牛、羊肉好。鸭肉含胆固醇一般比鱼肉还低些。《罗氏会约医镜》中载“:鸭,滋阴除蒸,止嗽化痰,消水肿,治热痢。鸭血,善解诸毒。卵,能滋阴。野鸭,补虚益力,退水肿,祛虚热,消食积,疗疮疖。”《本经逢原》又说它“温中补虚,扶阳利水,是其本性。男子阳气不振者,食之最宜;患水肿人用之最妥。”鸭属水禽类,其性寒凉,以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人们可以敞开胸怀,食所欲食。门诊上鲜有营养不良的病人,但过食伤胃的病人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往往就一点:喜欢吃的东西吃多了!只顾一时痛快,暴食钟爱之品,常常带来颇多危害。  相似文献   

9.
2006年,你的身体健康状况比以前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你会否更加注重营养搭配,饮食平衡?本刊特邀专家为你定制最佳营养食谱——第一关牢记饮食  相似文献   

10.
“秋不食肺”的告诫与“春不食肝”、“夏不食心”一样,皆出自东汉末年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何以“秋不食肺”?从张仲景解释“春不食肝”的论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余脏准此)中可晓:人体之肺当旺于秋季,换言之,肺的正气在一年四季中数秋季最旺,而受制于肺的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指导正确合理使用药食两用中药,强调其药用、食疗均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其鲜品多食用,加工炮制品基本药用,应该正确看待和应用药食两用中药材。方法从其来源、应用形式、功效、剂量、应用主治方面用图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地黄的应用形式有5种,剂量在9~100 g之间不等,黄精的应用形式有5种,剂量在9~60 g之间不等,山药的应用形式有4种,剂量在15~60 g之间不等,姜的应用形式有5种,剂量在5~30 g之间不等,山楂的应用形式有4种,剂量在5~15 g之间各不相同。结论药食两用中药材其食用品种及药用品种起源基本相同,使用形式、剂量不同,功效有区别,主治有不同,应该正确应用药食两用中药材,食用形式不能代替药用。  相似文献   

12.
黏食,是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品。糯米也称黏米、江米、元米。黏食中的粽子、年糕、油炸糕等,柔黏,滑腻,味甘。张岱年喜欢这种口感和口味。他特别爱吃粽子,认为粽子具有"内食外药"的药膳特征。所谓“外药”,是指粽叶——来自苇叶或竹叶,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它既能调剂口味、增进食欲,又能补充体液,荣养周身,是受大众喜爱的滋补佳品。 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都喜欢喝汤。慈禧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有名的美食家,她对汤的喜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据传,曾有8名御厨专门为她做汤。她最喜欢喝的汤名叫“鸡浓鸭舌汤”,其主料为鸡、鸭  相似文献   

14.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世界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进入到闭藏或休养生息阶段,以待来年的最佳时期。中医认为,冬天是人体藏精气的季节,而藏精气主要是靠五脏之一的肾来完成的。此外,中医学认为雄性生殖器官是肾之外窍,故称“外肾”。肾气在一年四季中数冬季最旺。针对我国民间尤其是在冬天以动物之肾(俗称腰子)和外肾(生殖器)补人体之肾的习俗,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  相似文献   

15.
提起“夏不食心”,人们并不象“春不食肝”那样熟悉。其实,这部出自我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我国民间历来有以动物、家禽的五脏补人体五脏的习俗,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这种习俗被吸收进中医理论中。经升华后的以脏补脏理论远较民间习俗为高。例如,虽可以动物、家禽之心补人之心,但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食之以补,故有“夏不食心”之论。  相似文献   

16.
静神养心     
正由于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于"收"的状态,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后,常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因而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此时注重养"心"精神调节是秋季保健的重点。中医学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  相似文献   

17.
静以养心     
<正>进入五月,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天气的转变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尤其对于心脏的影响更是显著。《灵枢·灵兰秘典》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由此可见,心脏的重要性。夏天心阳比较旺盛,人很容易烦躁,同时也是心脏猝死率最高的时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分钟就有一个人发生猝死,且救治的成功率还不到1%,这  相似文献   

18.
静·本性     
金笥曰:“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又曰:‘泪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正眼法藏日:“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现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练功要求人静,怎么入静?“心不留事”就能人静。就如“雁过长空”,雁过空清;如“明镜照物”,物去镜明。像“空谷回声”,即应即灭。这就是“正见”、“真知”、“本性”、“如来”、“佛”。许多事的是是非非、好好坏坏,又引起爱憎、烦恼,…  相似文献   

19.
静则灵     
  相似文献   

20.
静神养心     
<正>由于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于收的状态,阳气也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后,常在心中引起秋悲、凄凉、垂暮之感,因而产生抑郁情绪。所以,此时注重养心精神调节是秋季保健的重点。中医学认为,安抚经络,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起到养心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