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雷霞  何丽  王莲香 《当代护士》2016,(1):127-12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优质管理的方法管理置管患者,对活动前后两组共267例置管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6.22%下降至活动后的2.07%,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ICU非计划拔管率,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增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 科室成立品管圈,共有成员9名,以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应用品管圈活动的PDCA循环管理办法,通过鱼骨图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效果等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95%降至5.9%,运用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降低。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整个活动过程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总结 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固定不牢固脱出、患者烦躁自行拔管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置管前向患者作好解释,严格无菌操作,置管期间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导管通畅,正确封管和处理导管堵塞,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新方法,应用肩扣式病号服,探讨该新技术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制作肩扣式病号服,选取从2014年9月至2015年月中2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病例200例,随机分为肩式病号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情况、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情况以及敷料更换的次数,评估CVC导管可能存在的移位或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应用统计学配对 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敷料开裂程度、皮肤炎症反应、敷料更换次数、导管移位脱管、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满意度与医生满意度的差异,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CVC留置后第1、3、5、7天,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皮肤炎症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敷料更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导管移位脱管的发生率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肩扣式病号服在CVC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置管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结论肩扣式病号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因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意外而引发的非计划性拔管。该新技术操作简单、实用,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ICU气管插管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6.97%降低至活动后的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QCC活动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1.0%低于活动前6.5%,(P<0.05),目标达成率107.8%,进步率84.6%,圈员技能等8个方面得到提高。结论 QCC活动能有效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护理管理执行力和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临床的应用日益推广,特别是在ICU、手术室、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危重病人集中的科室更为普及。中心静脉置管在快速扩容、中心静脉给药、术后营养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病人的一条生命线。但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对一些并发症的认识不够及在其护理经验上的欠缺,有时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现将常见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根据病情仍需中心静脉给药 ,但因某种因素不得不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对本院ICU1997年4月以来中心静脉置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 ,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7年4月~2000年4月ICU中心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78例 ,发生率达7.8 %。其中男43例 ,女35例 ;年龄21~85岁 ,平均43岁 ;颈内静脉45例 ,锁骨下静脉27例 ,股静脉6例。2分析及对策2.1原因分析(1)本组病例中发生管腔阻塞41例 ,主要由于ICU病人各种导管多 ,更换体位后处理不当 ,导致导管发生扭曲、折叠、受压 ;中心静脉压高 ,输液速度缓慢 ,而病人本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骨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科室通过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骨科患者意外拔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骨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骨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有利于减少骨科患者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IC U患者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410例深静脉导管维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25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不同原因.结果 导管堵塞、导管意外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以及皮肤过敏等并发症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主要与患者、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以及置管部位或其他情况有关.结论 通过对非计划性拔管原因的充分认识及正确分析,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使护理干预措施得以有效的实施,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可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PDCA的步骤,通过确立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把握现况,设定目标,分析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实施及检讨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新生儿留置胃管意外脱管率由改善前的82.50%降至改善后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活动后每个患儿在胃管使用方面成本节约了3.36元。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留置胃管的意外脱管率,减轻患儿痛苦,并能有效节约成本,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减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床旁监护仪误报警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98例ICU患者,其中2018年1—12月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共48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实施品管圈管理共50例为观察组,参与品管圈活动护士共7名.设定品管圈名为"HOPE圈",以"采用品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目前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订相应的对策,观察对策实施前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区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63.01%下降至改善后的32.5%,超过改善目标值约4.32%。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减轻患者因多次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确保患者及时用药,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堵管、血栓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天数和住院天数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降低和预防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etween heparin-coated catheters and those coated with a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etting A 20-bed medical-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Patients A total of 180 patients requiring the insertion of a tri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terventions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a trilumen heparin or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coated catheter.Measurements Catheter colonization was defined by a semiquantitative catheter tip culture yielding 15 or more colony-forming units or quantitative culture of 1,000 or more colony-forming units/m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s the isolation of the same microorganism from a peripheral blood culture and catheter tip.Results A total of 260 catheters were cultured. Out of 132 heparin-coated catheters, 29 were colonized and out of 128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coated catheters, 13 were colonized (p=0.03), relative risk RR=2.16 (1.18–3.97). This represents an incidence of 23.5 and 11.5 episodes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per 1,000 catheter-days, respectively (p=0.0059), RR=2.04 (1.05–3.84).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in catheter colonization from heparin-coated catheters were gram-positive cocci 23, gram-negative bacilli 7, and Candida spp 4. In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coated catheters were gram-positive cocci 6 and gram-negative bacilli 11 (p=0.009).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per 1,000 catheter-days was 3.24 in heparin-coated catheters and 2.6 in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coated catheters (p=0.79), RR=1.22 (0.27–5.43).Concl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use of trilume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oated with chlorhexidine and silver sulfadiazine reduced the risk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due to prevention of gram-positive cocci and Candida spp.Presented in part as an abstract (K-1426) at the 41st Annual ICAAC, Chicago, December 2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市三级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某市8家三级医院ICU CRBSI防控现状,分析252名ICU护士CRBSI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认知、赞同度及行为情况。结果8家医院中6家医院具有预防CRBSI标准操作规程,2家医院有CVC导管维护专用记录单。基于美国CDC《指南》推荐的循证支持的CRBSI特殊预防措施,各家医院执行不佳。252名ICU护士对导管感染相关知识、组合干预与维护措施赞同度、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和控制行为得分分别为(55.88±7.46),(20.21±1.48),(72.59±6.83)分。结论某市三级医院ICU缺乏统一的CRBSI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CVC置管核查表和维护核查表,应加强医护人员CRBSI防控知识的培训,提升行为依从性,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肝癌行颈内静脉穿刺的1236例患者,记录拔管困难例数,并分析与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相关的因素。结果 1 236例患者发生拔管困难26例(2.10%)。穿刺时穿刺损伤、拔管时过度担心和血栓性静脉炎是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穿刺时穿刺损伤、拔管时过度担心和血栓性静脉炎是肝癌术后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拔除困难的主要原因,护士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拔管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对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寻找PICC非计划拔管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被发现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RPN值;风险优先排列;计划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应用FMEA前选择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FMEA后选择9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2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运用失效模式分析能有效地降低PICC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