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纵隔前肠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纵隔前肠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有24例(47.1%)无临床症状.MRI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16/21,76.2%)高于CT(14/41,34.1%).囊肿位于前上纵隔5例,中纵隔18例,后纵隔28例.完整切除35例,大部切除16例.病理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42例,食管囊肿7例,胃肠源性囊肿2例.结论 纵隔前肠囊肿术前诊断困难.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读片窗     
患者 女 ,4 0岁。自诉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 ,呈阵发性隐痛 ,位于胸骨后 ,每次持续时间半天至 1天不等。无大汗淋漓、恶心、呕吐 ,无放射性 ,未予治疗。近 10天来伴干咳 ,无气喘、发热 ,偶有胸闷 ,食欲、睡眠欠佳。血常规及大、小便正常。胸片示 :右纵隔旁见一约 6 .5cm× 10 .0cm团块状阴影向右肺野突出 ,与纵隔呈反“D”字形 ,侧位于后纵隔与胸壁相连 (↑ ) ,下缘略宽 (图 1、2 )。CT扫描示 :右侧胸腔中部后内侧可见一约7.0cm× 4 .0cm大小梭形影 ,CT值为 11HU ,边界光滑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纵隔与肺门…  相似文献   

3.
陈颖  李娜  燕民 《放射学实践》2002,17(5):451-451
后纵隔介于心包与脊椎之间 ,该区域内囊性病变占纵隔肿块的 15 %~ 2 0 % ,部分为先天性。典型病例形态学及影像学特征明确 ,较易诊断 ,而非典型囊肿上述特征不明显 ,易与其他多种病变混淆。笔者搜集 1998年~ 2 0 0 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病例 7例 ,对其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材料与方法7例患者中男 3例 ,女 4例。年龄为 17~ 61岁 ,平均 44岁。临床表现 2例出现胸闷胸痛 ,2例有轻度吞咽不适 ,3例无明显症状。使用日立AIRIS 0 .3T永磁型成像系统 ,专用体部线圈 ,胸部轴位、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 :T1WITR 80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其中12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另外2例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 14例支气管囊肿均为含液囊肿,其中3例CT值<20 HU,7例CT值20~60 HU,4例CT值>60 HU;囊肿位于前、后纵隔各4例,均在左侧;中纵隔6例,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后纵隔囊肿恶变为腺癌。结论 纵隔支气管囊肿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中纵隔支气管囊肿好发于右侧,而前、后纵隔支气管囊肿有左侧发病倾向,CT图像上类圆形无强化的均匀软组织密度或水样密度囊肿为其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 2 0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CT表现。结果  14例位于中纵隔气管旁 ,其中 12例位于右侧 ,2例位于左侧 ;5例位于右中纵隔隆突部支气管旁 ;左后纵隔食管旁 1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12例呈囊性密度 ,8例呈软组织密度 ,增强 5例囊内容物无强化 ,3例软组织密度病变强化后呈囊样低密度。结论 支气管源性囊肿多发于中纵隔气管旁 ,CT平扫加增强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多数可确诊。  相似文献   

6.
胸腺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胸腺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胸腺囊肿的胸部平片、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2例胸腺囊肿直径1~12cm,平均3.6cm;圆形或类圆形10例,长圆或圆柱形2例;位于前上纵隔9例,前下纵隔1例,从主动脉弓至横膈2例;边缘光整12例;境界清楚9例,与心脏大血管或心包联系紧密3例;未突出纵隔轮廓5例,突出纵隔轮廓7例;薄壁10例,厚壁2例;单房11例,多房1例;均匀水样密度9例,接近肌肉密度3例;7例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均无增强。结论:大多数胸腺囊肿根据其CT和MRI表现,术前可作出正确诊断,并与其他纵隔囊性肿块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6 5岁。反复咳嗽、气促 2月余。体检 :右肺叩诊浊音 ,右肺呼吸音消失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X线平片示一巨大密度增高影充满右侧中下胸腔 ,上缘呈弧形隆起 ,外周隐约可见条片状钙化影。右心缘、右肋膈角及膈面均被掩盖。纵隔向左侧移位 (图 1 )。CT平扫示右胸腔内一自纵隔向外生长的巨大双房囊性病灶 ,壁厚并有条片状及弧形钙化灶。病灶约 1 6cm× 1 1cm× 2 1cm大小 ,囊内容物密度不均匀 ,以水样密度为主。纵隔向左侧移位 (图 2 )。手术见来源于纵隔的巨大囊性肿物占据右侧中下胸腔。肿物与周围紧密粘连 ,壁厚约 0 .5cm ,壁内有…  相似文献   

8.
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心胸外科 1998年 8月~ 1999年 10月 ,共收治 3例纵隔金属异物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病例 ,经治疗均痊愈出院。临 床 资 料例 1:女 ,5 1岁 ,1998年 8月 2 0日入院。突发胸骨后疼痛伴胸闷憋气 ,发病前 2 7d曾因左锁骨骨折行髓内针固定。体检 :血压 5 0 / 0mmHg(1mmHg =0 .133kPa) ,心率 92次 /min。胸片示自左上向右下 2根长约 10cm金属异物斜行贯穿上纵隔。经抗休克 ,血压回升至 10 0 / 6 0mmHg。CT示升主动脉周围血肿 ,髓内针进入升主动脉内。超声心动图提示上纵隔右侧血肿 ,心包腔内有厚约 0 .7cm液性暗区。入…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3岁。无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 10d ,渐加重。体检 :心、肺、腹未见异常。胸部正位片示 :T2~ 8椎弓根间距增宽 ,部分变形 ,融合。胸椎后凸弯曲。纵隔左缘可见弧形致密影 ,侧位于中后纵隔。CT增强扫描 :左后纵隔见一囊性病灶 ,5cm× 3cm× 7cm大小 ,其内密度均匀 ,CT值 16HU。壁薄、光滑有强化。胸主动脉及气管分叉受压前移 ,食管受压略有右移。T5为脊椎裂 ,椎管内呈分隔囊性病灶 ,可见经裂椎缝隙与后纵隔囊性病变相通 ,主动脉及气管分叉受压前移 (图 1)。CT诊断 :神经肠源性囊肿。手术所见 :肿物位于后纵隔 ,呈囊性 ,源于T4、5椎…  相似文献   

10.
纵隔食管胃囊肿的X线诊断(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食管胃囊肿各7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食管囊肿病例平均年龄为41岁,临床症状轻微;X线表现为后纵隔囊性肿物,直径平均6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整齐,多数对食管有轻度压迫。胃囊肿多见于婴幼儿,本组平均4.7岁,一般症状较重;X线表现为后纵隔巨大囊性肿物,平均长径10.2cm,其形态常不规整,密度均匀,可伴有脊柱先天异常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SCT对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均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肿瘤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气管右旁6例,隆突下5例,气管左旁1例,主动脉弓旁1例,后纵隔2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4例,1例呈不规则形;水样密度9例,软组织密度5例,高密度1例;2例囊壁可见点状钙化,所有病例密度均匀,增强后未见明确强化.结论 MSCT对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纵隔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囊肿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纵隔囊肿的CT和(或)MRI资料(其中28和26例分别行CT和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囊肿位于前、中、后纵隔者分别为13、18和11例,位于前中纵隔者2例。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位于不典型部位者分别为7和5例。CT密度近似于水者12例,占42.9%(12/28)。MR T2WI病变均为等或高于脑脊液的长T2信号,1例水成像上信号有衰减。近似于脑脊液的长T1信号者8例,占30.8%(8/26)。MRI信号不均匀者5例,原因各异。误诊14例。结论后纵隔和前纵隔CT高密度和厚壁的囊肿易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中纵隔气管旁的心包囊肿易被误诊为支气管囊肿。MRI有助于诊断CT高密度的纵隔囊肿。MRI信号不均匀或水成像上信号衰减足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原发于纵隔内胚窦瘤 (Endodermal Sinus Tu-mors简称 EST)极为少见 ,本院于 2 0 0 1年收治一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2 5岁 ,于 2 0 0 1 - 0 2 - 0 7入院 ,因胸痛伴活动后气喘一周 ,检查胸部 X线片发现右上纵隔有约 1 5 cm× 1 0 cm大小的肿块影 ,边缘清楚 ,肿块突入右侧胸腔 ,诊断 :纵隔肿瘤。于 2 0 0 1 - 0 2 - 1 4在全麻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前纵隔 ,约 1 8cm× 1 5 cm× 1 0 cm大小 ,与上腔静脉、心包、主动脉弓及无名静脉粘连紧密 ,无胸膜腔积液。游离肿瘤上极过程中 ,肿瘤破溃 ,溢出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胸腺囊肿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为单发,位于前上纵隔3例,右前上纵隔5例,左前上纵隔4例,前中纵隔1例.最大者直径约17.0 cm,最小者直径约3.2 cm,平均为8.1 cm.13例中4例呈椭圆形,9例为圆形,无分叶,边界清楚.平扫10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囊壁边缘钙化2例.单房11例,多房2例.增强扫描,9例囊肿壁菲薄,囊壁及囊内无强化表现,1例有壁结节,结节呈轻中度强化,与邻近组织界限不清.结论 CT能清晰地显示胸腺囊肿的形态、密度及其囊壁,为该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纵隔低密度肿块病变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确诊的纵隔低密度肿块病例资料。结果:52例中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6例,胸腺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4例,脂肪瘤1例,胸内甲状腺肿囊变4例,胸腺瘤囊变5例,淋巴结肿囊变7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结核5例),神经源性肿瘤囊变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纵隔血肿2例,纵隔脓肿6例。CT诊断正功率92.3%(48/52)。结论:纵隔低密度病变种类较多。CT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特点,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能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纵隔胰腺异位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4岁。胸闷、气短、胸痛 6个月余 ,疼痛向右侧胸部及右前臂部放射。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正位X线片 :右侧中下肺野中内带见一类圆形肿块 ,外缘清楚 ,内缘以宽基底与纵隔不能分开。X线诊断 :右侧中下纵隔占位 (图 1)。CT平扫 (纵隔窗 )所见 :右前中下纵隔见一囊实性肿块 ,其大小约为 9 9cm× 7 7cm ,密度不均匀 ,CT值 0 0 5~6 0 5HU ,推移压迫纵隔 ,与心脏、大血管界面不清楚 ,并伴右侧胸腔后部少量胸腔积液。CT诊断 :右前中下纵隔肿瘤 ,畸胎瘤可能性大 ,与胸膜、心血管有粘连 ,右侧少量…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78年10月至1994年12月间共收治纵隔肿瘤86例,其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纵隔肿瘤及囊肿62例.本组不包括原发于纵隔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炎性肉芽肿以及血管畸形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2例原发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摄胸部后前位与侧位片,胸部CT平扫29例,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胸部MRI平扫6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壁及其厚度、邻近结构。每一病种均分为影像征象典型与不典型2类。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28例,中、后纵隔各7例。上纵隔9例,中纵隔24例,下纵隔9例。支气管囊肿9例,囊性淋巴管瘤4例,胸腺囊肿11例,心包囊肿5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3例。影像征象典型38例,不典型4例。结论90%的纵隔囊肿,根据CT、MRI显示的病变部位与内部密度、信号特征,可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不典型者确诊仍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20.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45岁 ,歼 - 8B飞行员 ,飞行时间 2 2 0 0 h。 2 0 0 0年 9月 30日开始自觉低热 ,咽喉疼痛 ,左颈部不适 ,服感冒药症状加重 ,于 2 0 0 0年 10月 3日来本院检查 :体温 37.6℃ ,左甲状腺可触及约 2 .0 cm× 2 .5 cm肿物 ,质中等硬、光滑且活动度好 ,触及肿物吞咽时疼痛。白细胞 12 .8× 10 9/L ,中性 0 .85 ,淋巴0 .0 9。送体系医院做颈部 B超检查显示 :右侧甲状腺 3.7cm× 1.6 cm× 2 .1cm ,1个 0 .85 cm× 0 .5 cm的强回声区 ,其内可探及 0 .3cm× 0 .3cm的较强回声 ;1个 0 .7cm× 0 .7cm略强回声区 ,回声强弱不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