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选自2006年6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内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3例,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Ⅲ其中男69例,女54例,年龄49~74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未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疾病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对2000例体检患者颈动脉检测血管内径、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析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不同年龄段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其性质,以防治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61-116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肌肥厚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2例eGFR<60ml/min/1.73m2的CKD患者,通过心脏彩超评价患者的左室质量分数,并收集临床数据以及实验室检测指标,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48例患者存在心肌肥厚,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升高(OR=1.26,95%CI 1.12~1.39)、肾功能减退(eGFR OR=0.96,95%CI 0.92~0.99)以及更高的BMI(OR=1.15,95%CI 1.11~1.20)是左室心肌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KD3~5期非透析患者中心肌肥厚十分普遍,血压增高、肾功能下降以及BMI增高都是心肌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且年龄≥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有无心脏瓣膜钙化分为钙化组178例,平均年龄(71±6)岁;对照组182例,平均年龄(69±5)岁.两组入选对象均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胶原病、梅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致的瓣膜病变,观察SDHVD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生化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危险因素,计算优势比(OR).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SDHVD总的发病率有影响的是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其OR值分别是1.570、1.931、2.062和1.705.结论 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是新疆地区SDHV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发现颈动脉硬化的10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自2017年1月随访至2019年6月,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作为观察组(47例),未发生者为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糖尿病及高血压发病率、年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糖尿病、高血压、年龄为颈动脉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高龄、高NLR的颈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8.
332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特点及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级组、2级组和3级组,并选择32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内径,并观察斑块发生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高血压各组颈动脉IMT均较对... 相似文献
9.
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监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Acuson128XP及PHILIPSM2540A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2MHz线阵探头。对80例初发或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0~50mmHg者为一组,脉搏压差>50mmHg者为一组,观察其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脉压差>50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50mmHg者(P<0.001)。结论:超声检查监测可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及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2-94,9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62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29例,占24.6%,无颈动脉粥样患者44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例,占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大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大剪切率、最小剪切率均小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耳血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SR、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及颈动脉阻力指数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波技术检测了507例患者颈动脉,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97例)和对照组(11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压、血脂、尿酸(UA)、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胆红素等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间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UA、Hcy和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LDL-C、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Hcy和TG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超声检查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分布状况.方法 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41例检出易损斑块.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有9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3例为多发斑,6例为双侧斑.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无创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从而有助于判断脑梗死患者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手术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st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s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Methods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00 patients and 2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Th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ivided into either stable -plaques and unstable -plaques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ltrasonography.The incid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relash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ith stable or unstable was analyzed.Results Seventy - eight cases in the 1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detect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78%), of this patients, 41 cases were unstable- plaques.Nine cases in the 2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re detect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The detectable rat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 0.01).Conclusions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us it is helpful to estimate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a and evaluate its risk factors.So it has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creening high -risk Population, guiding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关危险因数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DN-ESRD)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与存活时间的影响,提高DN-ESRD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水平。方法:选择二组血液透析患者对照观察,一组为11例DN-ESRD,另一组为17例非糖尿病终末期肾病(NDN-ESRD)。分析死亡原因、存活率、并发症、营养状态、血生化改变。结果:DN-ESRD组1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72%和27%,主要并发症及死因为心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组有显著性差异。二组营养状态评估(SGA)均差,但ESDN的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NDN-ESRD患者。结论:DN-ESRD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比NDN-ESRD患者高,存活率低。提高营养,防治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9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结果19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有硬化病变185例(94.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1例(272块),占77.4%,左侧多于右侧,CCA分叉处〉CCA主干〉ICA起始段〉ECA起始段。发生颈动脉狭窄为33例(16.9%),其中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狡窄9例,重度狭窄5例,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的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检测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对临床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胆红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对141例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5组血清胆红素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12.5±3.0)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10.3±2.6)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8.8±1.6)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7.0±1.1)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6.3±1.0)μmol/L。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42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和同期50例相同年龄段非糖尿病血透患者,分别观察死亡原因、存活率、并发症及血生化改变。结果:①糖尿病肾病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81%和71%。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病变,其次是感染。②首次透析时的肌酐值与病死率成正比。③影响透析效果的主要并发症是心血管病变(86%)、高血压(88%)、透析低血压(31%)、感染(50%),与非糖尿病肾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应更早进行血透,控制两次透析期间的体重增加〈2.5kg,减少透析时血糖波动,防治并发症是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IB、HCY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要求的120例患者,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并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检测其FIB、HCY水平。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患者FIB、HCY水平、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嗜烟、嗜酒史比例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IB、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HCY水平、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结论 FIB、HCY的水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