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微量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3 0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 ,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 ( 15例 )和治疗对照组 ( 15例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肝素治疗组加用肝素 ,每小时腹壁皮下缓慢注射 1次 ,每次每公斤体重 1U( 1mg =12 5U) ,疗程 1~ 3d。治疗前后检测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水平 ,并观察各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治疗前 ,新生儿硬肿症各组血浆GMP 14 0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治疗后 ,肝素治疗组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比治疗对照组为早 (P <0 .0 1) ,同时GMP 14 0水平较治疗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与正常组无差别 (P>0 .0 5 ) ,治疗对照组患儿GMP 14 0水平仍高于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硬肿症患儿存在血小板的活化 ,超微量肝素可抑制新生儿硬肿症患儿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而改善症状 ,缓解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柳 《安徽医药》2003,7(4):288-288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 14 0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 31例正常对照组血GMP 14 0水平。结果 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 14 0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血浆血小板GMP 14 0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 ,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在冠心病 (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Griess比色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 4 0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血清中NO、GMP 14 0的水平。结果 ①冠心病组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O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1) ,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1)。③冠心病组血清NO与GMP 14 0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0 5 ,P <0 0 1)。结论 血清NO、GMP 14 0水平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态检测患者血清NO、GMP 14 0的水平 ,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 30例正常老年人和 5 7例老年EH患者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水平。 5 7例老年EH患者应用缬沙坦 (2 9例 )或氨氯地平 (2 8例 )治疗12wk。结果 :老年EH患者GMP 14 0含量、PAI 1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0 1或P <0 .0 1) ,t PA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1) ;GMP 14 0含量与PAI 1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治疗后 ,老年EH患者GMP 14 0含量及PAI 1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 .0 1;P <0 .0 5 ) ,t PA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5 ) ,两用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老年EH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活性异常 ;缬沙坦、氨氯地平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蚓激酶胶囊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抗凝溶栓作用。方法 :将DPN分常规治疗和蚓激酶治疗 ,分别测定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 (FBG)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 ,血栓素 β2 (TXβ2 ) ,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Fg)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DPN者GMP -14 0 ,TXB2 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蚓激酶治疗后 ,GMP -14 0 ,TXB2 ,血小板聚集率Fg含量较疗前明显下降 (P<0 .0 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蚓激酶胶囊对DNP有溶栓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 (CSDP)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0例PNS患儿随机分为CSDP组 32例和对照治疗组 2 8例。CSDP组给予CSDP ,学龄前儿童 3粒 /次 ,学龄儿童 5粒/次 ,均为每日 3次口服 ,两组均同时服强的松片 2mg/ (kg·d) ,治疗 8周 ,治疗前后检测GMP - 140水平 ,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 ,及蛋白尿转阴、水肿消退时间。结果 :CSDP组治疗后蛋白尿转阴、水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1) ,同时GMP - 140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1及P <0 .0 5 )。结论 :PNS患儿存在血小板的活化 ,CSDP通过活血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 ,减轻了PNS的病理损害 ,使PNS的病理损害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改善了PNS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血浆GMP-140与环孢素A谷浓度对肾移植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GMP 140的变化与环孢素A(CsA)谷浓度、疗效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以寻求一种灵敏的、用于诊断肾移植术后早期排异反应的组合指标 ,以确保肾移植术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GMP 140水平 ,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测定环孢素A谷浓度 ,对二者之间及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还对部分患者的CsA和血浆GMP 140进行了术后不同时期的动态监测 ,用以验证分析结果。结果 CsA浓度高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时 ,具有中毒倾向 ,但其血浆GMP 140水平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CsA浓度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时 ,存在排异倾向 ,其血浆GMP 140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当CsA浓度处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时 ,亦有部分患者出现GMP 140升高的现象 ,同时伴有肝肾指标异常 ,提示有早期排异的可能性。结论 GMP 140与CsA浓度、疗效三者之间呈密切相关 ,在一定范围内 ,GMP 140随着CsA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据此 ,综合利用CsA谷浓度和GMP 140测定值 ,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早期排异或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24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绵血浆GMP-140和PAGM水平,结果:发作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GMP-140和知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有效者的GMP-140和PAGM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GMP-140和PAGM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二者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塞 (CI)患者血浆与血小板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 (NT)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5例急性脑梗塞 (ACI)和 2 0例脑梗塞后遗症 (SCI)患者血浆与血小板提取液中NPY、NT含量进行特异性放免测定 ,并设正常对照组 ,对各种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I组血浆NPY增高 ,血浆NT降低 ,而血小板NPY降低 ,血小板NT升高 ,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SCI组与ACI组对比 ,血浆与血小板NPY、NT水平接近对照组 ,但与对照组仍有差异 (P <0 0 1,P <0 0 5 )。ACI组血浆与血小板NPY水平呈反向改变。结论 :NPY、NT参与人类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同病期血浆与血小板NPY、NT水平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相关实验看出 ,CI患者血小板提取液和血浆中NPY关系十分密切 ,证实血浆中大量增加的NPY均来自血小板的释放。另从两组CI患者血浆与血小板NT含量变化来看 ,ACI组患者血浆N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随病情好转 ,NT水平恢复正常 ,提示NT与预后有关。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对CI患者进行血浆和血小板NPY、NT水平检测 ,对进一步了解CI的发病机理、进行早期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病情演变和判断预后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袁凯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67-268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造成血管硬化和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调节蛋白(TM)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维持血管张力[2-3].本研究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EGF、vWF、GMP140和TM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指标(PLT)及降钙素原(PCT)与真菌血流感染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血培养真菌指标阳性且被证实只有一种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共计34例作为血流感染组,选取局部真菌感染患者34例作为局部感染组,另选取34例无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检测真菌分型将血流感染组继分为白色念珠菌组及非白色念珠菌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间的统计学差异,并分析各指标同真菌性血流感染间的关系。结果真菌分型得出白色念珠菌组14例,非白色念珠菌组20例。血流感染组和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部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均高于血流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白色念珠菌组患者在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及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白色念珠菌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非白色念珠菌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可反映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而血浆(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可反映血流感染的严重情况,PCT水平可以初步推断是否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ET 1)含量变化。方法 选择肝硬化患者 6 0例 (其中腹水患者 4 3例 )、正常对照 30例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CGRP和ET 1含量。结果 肝硬化组血浆CGRP和ET 1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肝硬化腹水患者高于无腹水患者 (P <0 0 1) ;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中C级高于B级、B级高于A级。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CGRP和ET 1水平增高 ,CGRP及ET 1在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患儿65例(HSP组);其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 51例,无肾损害者14例(HSP单纯型).51例HSPN患儿分为: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18例(HSPN 1型),血尿和蛋白尿14例(HSPN 2型),急性肾炎型11例(HSPN 3型),肾病综合征型8例(HSPN 4型).对照组为我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19例.分别测定血浆TM、vWF、IL-8水平,分析血浆TM、vWF、IL-8与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 HSP组血浆TM、vWF、Ⅱ-8高于对照组(P<0.05),HSPN 2、3、4型患儿血浆TM、vWF、IL-8明显高于单纯型(P<0.05).结论 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TM、vWF、IL-8水平随着临床分型不同而变化.联合测定有助于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不稳定心绞痛(unstab le angina,U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69例UA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17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A治疗组17例、B治疗组18例和C治疗组17例:分别接受20mg、40mg辛伐他汀和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Hcy、vWF及各血脂水平。结果A治疗组降低血浆Hs-CRP、Hcy和vWF水平的疗效与常规组无统计学差异,而B、C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分别为41.1%(47.0%)比4.3%,44.0%(36.6%)比0.9%,20.0%(19.0%)比4.8%,P<0.05],但两组间疗效无差异。各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变化无显著差异,B、C治疗组引起的血Hs-CRP、Hcy及vWF降低与TC[r=-0.127(0.229),P=0.639(0.361);r=-0.008(0.142),P=0.976(0.574);r=-0.049(0.131),P=0.857(0.605)]、LDL-C[r=-0.278(-0.020),P=0.281(0.936);r=-0.229(-0.112),P=0.393(0.659);r=-0.330(-0.321),P=0.211(0.194)]的变化百分数间无相关性。结论UA者经阿托伐他汀(10mg/d)或者辛伐他汀(40mg/d)治疗3d后,可明显控制血浆炎症因子、降低Hcy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 PAg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抗凝血酶( AT)和D-二聚体( 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 PAgT、v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中PAgT、vWF、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取经治疗效果明显好转的78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PAgT、vWF、AT、D-dimer等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治疗后PAgT、vWF、D-dimer降低,A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及纤溶功能亢进、抗凝功能降低等多因素有关。 PAgT、vWF、AT、D-dimer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左-卡尼汀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俊强  罗克英  刘波  蔡鸿  陈杨 《贵州医药》2004,28(2):116-117
目的观察左 卡尼汀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的影响。方法 4 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2 2 ,每日静脉滴注左 卡尼汀 3g ,连续 14d)和对照组(n =2 1,除不应用左 卡尼汀外 ,其它治疗同实验组 ) ,动态监测治疗前后血浆中sICAM 1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sICAM 1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治疗后第 7d ,实验组sICAM 1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治疗后第 14d ,实验组sICAM 1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两组患者血浆sICAM 1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 (P <0 .0 5或P <0 .0 1)。结论左 卡尼汀由于能促进脂肪燃烧氧化 ,使机体获得足够的能量 ,降低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 ,从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 ;此外 ,左 卡尼汀能降低患者血浆sICAM 1水平 ,其可能的机制是左 卡尼汀阻止了患者体内非酶糖化产物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 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 (n =2 3)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tid ;治疗组 (n =2 5 ) ,予硝酸异山梨酯 10mg 蚓激酶胶囊 40 0mg ,tid ,疗程 4wk。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ECGST T改变、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140 (GMP 140 )、血栓烷素B2 (TXB2 )、5 羟色胺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结果 :心绞痛发作时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发作控制后各项值显著下降 ;经治疗后 ,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和血浆GMP 140 ,TXB2 ,5 HT水平、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下降 (P <0 0 5~ 0 0 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血浆GMP 140 ,TXB2 和 5 HT水平变化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硝酸异山梨酯和蚓激酶联合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的调节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不稳定心绞痛(unstab le angina,U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69例UA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17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A治疗组17例、B治疗组18例和C治疗组17例:分别接受20mg、40mg辛伐他汀和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Hcy、vWF及各血脂水平。结果A治疗组降低血浆Hs-CRP、Hcy和vWF水平的疗效与常规组无统计学差异,而B、C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分别为41.1%(47.0%)比4.3%,44.0%(36.6%)比0.9%,20.0%(19.0%)比4.8%,P<0.05],但两组间疗效无差异。各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变化无显著差异,B、C治疗组引起的血Hs-CRP、Hcy及vWF降低与TC[r=-0.127(0.229),P=0.639(0.361);r=-0.008(0.142),P=0.976(0.574);r=-0.049(0.131),P=0.857(0.605)]、LDL-C[r=-0.278(-0.020),P=0.281(0.936);r=-0.229(-0.112),P=0.393(0.659);r=-0.330(-0.321),P=0.211(0.194)]的变化百分数间无相关性。结论UA者经阿托伐他汀(10mg/d)或者辛伐他汀(40mg/d)治疗3d后,可明显控制血浆炎症因子、降低Hcy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趋于稳定,两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凝前后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比较不同药物抗凝效果。方法:用放免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并按缺血性质,临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分组。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治疗前后分组。结果 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抗凝后均明显低于抗凝前并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抗凝前与抗凝后第三天血小板及血浆GMP-140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55,r=0.65,P值均<0.05);低分子肝素抗凝稍好于其它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项治疗(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包括尿毒症血液透析)的血浆yon 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有否血液透析分为透析组22例;非透析组21例进行观察,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各组血浆vWF含量,并对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与透析月数之间;非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与血肌酐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浆vWF含量为193.65%±39.39%.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组患者血浆vWF含量为262.18%±59.75%;非透析组患者的vWF含量为224.10%±55.92%,两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01),而且透析组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非透析组(P《0.05).非透析组血浆vWF含量与血肌酐之间无线性关系(r=0.213 4,P》0.05);透析组血浆vWF含量与透析月数之间也无线性关系(r=0.185 2,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系统损害,从而导致血浆vWF含量升高;血液透析可进一步加重其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