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心力衰竭的治疗除药物外,三腔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但右室双部位起搏能否真正取代双心室起搏的临床地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有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55mm,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分别植入右室流出道电极、右室心尖部电极、右房电极,术中测试各项参数,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D、心胸比率改善较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6.
右室新起搏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右室心尖部起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起搏部位;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导致的心脏整体运动协调性丧失、右室内和左右室间激动顺序的异常和失同步性、并逐渐导致心功能恶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近年来,人们不断寻找更好的起搏方式和起搏位置,如His束起搏和右室双部位起搏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QRS患者在长期频率适应性起搏时是否会导致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进而引起房颤增加和心功能损害。方法163例行双腔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DDD起搏组及DDDR起搏组;DDDR组再分为3个亚组:右室起搏(VP)组;经房室结传导组;部分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和房颤的发生率。结果亚组分析显示在部分右室起搏组中的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及VP%于DDDR组较高(P〈0.05)。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可能会在部分患者中通过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而损害心功能,对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对防范此种不良趋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室心内膜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术中 ,心尖部起搏与流入道起搏二者在术中起搏参数比较 ,以及流入道起搏电极植入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 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不易固定或测试起搏参数不理想时 ,改为右室流入道起搏 (12例 )。结果 :①右室心尖部及流入道两种位置起搏阈值、R波振幅、心肌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②术后随访 2~ 1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电极脱位、感知异常、膈肌收缩。结论 :①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是电极植入的有效部位 ;②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心室电极植入技术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激素电极术中、术后的起搏电压阈值变化。方法:对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中3个部位起搏参数及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进行测定。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感知比右室流出道高(P<0.01);右心耳起搏电压阈值比右室心尖高(P<0.05);1个月后起搏电压阈值与术中无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靠、容易;右室心尖、右心耳激素电极的起搏电压阈值术中、术后无差异,显示激素起搏电极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1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右室流出道起搏技术为31例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院内24例,院外7例),重点分析院内24例永久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起搏部位的选择及该方法的具体特点,结果: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安置成功率达100%,起搏阈值稳定,无脱位发生;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束支阻滞时可在右后间隔和右室流出道之间选择出使QRS时限最小的起搏部位,病窦患者自身QRS≤10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较好,当自身QRS≥140ms时右室流出道起搏效果可能欠佳,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双侧心室电活动一致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起搏,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各自特点,使患者从中取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植入永久性VVI心室起搏器患者23例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起搏组1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10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采用弯钢丝或直钢丝技术,将心室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处。从起搏阈值、起搏心电图近期对两部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成功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随访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电极起搏及感知不良等现象。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植入后1、3和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入道心内膜起搏未出现阈值升高现象,起搏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右室心尖部(RVA)一直作为右心室起搏电极常规植入部位。研究表明RVA并不是理想的起搏部位。为此,人们试图寻找更理想的心室起搏部位。由于RVOT间隔部靠近His束,更接近正常传导系统。RVOT间隔部起搏理论上能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是,以往RVOT间隔部起搏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就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周振宇  陈世蓉  刘涛  陈勇 《西部医学》2012,24(9):1746-1747,1750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的效果。方法将96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58例)与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38例),其中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又分为高位间隔组(25例)和低位间隔组(13例)。测量各组术前、术后完全起搏的QRS时限(QRSd)、术后完全起搏的QRSd与术前QRSd的差值(ΔQRSd)。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完全起搏时QRSd短于右室心尖起搏组[(139±8.6)ms vs(156±15.4)ms,P〈0.001],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组ΔQRSd〈右室心尖起搏组[(39±10.9)ms vs(57±13.2)ms,P〈0.001]。高位间隔组与低位间隔组术后、术前QRSd、ΔQR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20例,分别用超声测定窦性心律、右心房(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3种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3种部位起搏左心功能均有差异(P<0.05),右室心尖都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最明显,右心耳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次之.结论:不同部位的右心起搏可明显影响左心功能,窦房结起搏时心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保  刘鹏  王山岭  朱好辉 《医学争鸣》2009,(23):2838-2840
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基底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BNP的变化.随访时间18个mo.结果:两组间比较,LVEF,CO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出现差异(P≤0.05).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两组间不同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存在差异(P≤0.05).间隔部起搏组BNP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心尖部起搏较易引起心室重构,BNP的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尚未发现心功能的下降.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基底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BNP的变化.随访时间18个mo.结果:两组间比较,LVEF,CO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出现差异(P≤0.05).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两组间不同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存在差异(P≤0.05).间隔部起搏组BNP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心尖部起搏较易引起心室重构,BNP的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尚未发现心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个性化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预防心功能异常.方法 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胸比例基本正常,其中实验组32例,个性化永久起搏多部位筛选;对照组33例,单纯以右室流出道作为永久起搏点,比较两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和形态、术前与术后6 ~ 36月的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和NYHA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起搏QRS时限和形态、术后3年LVEF和心胸比例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预防心功能异常方面,对于心功能、LVEF和心胸比例基本正常而需永久心室起搏的患者,个性化多部位筛选永久起搏可能优于单纯右室流出道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