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证,外感、內伤皆可出现,缘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朝食暮吐谓之“胃反”,泛恶欲呕谓之“恶心”,凡此皆属呕吐之类。  相似文献   

3.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论述呕逆证者 ,全书不下 70余条 ,约占全部条文的五分之一。如呕、吐、哕 (干呕 ) ,或欲呕、自欲呕、颇欲呕、吐蛔、呕不止、微呕、朝食暮呕等 ,又如鼻鸣干呕、水入则呕、心烦喜呕、胸胁满而呕、腹满而呕、心下温温欲呕、与水则哕、既吐且利、食则吐蛔等。从中可以看出 ,《伤寒论》之呕逆主要指呕、吐和哕症 ,以声独出为干呕 (哕 )。其言吐者 ,呕吐物中有食物、涎沫、痰液、酸水、黄水、蛔虫等。本文拟讨论《伤寒论》中辨呕逆的临床意义。1 作为诊断的依据呕逆作为一种症状 ,出现在多个症候群中。观察呕逆证的存在与否及相关证候…  相似文献   

5.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前人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往往并见,故一般合称呕吐。本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  相似文献   

6.
<正> 吐泻是呕吐和泄泻两种疾病的简称。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急性病证。呕吐是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一种征象。严格的说,呕和吐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历代医家认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吐。由于呕和吐在临床中往往同时并见,难以区分,故后人皆谓之呕吐。泄泻是指大便次  相似文献   

7.
呕哕为一种常见病症,《医宗金鉴》有“有物有声谓之呕”、“无物有声哕干呕”的论述。其病因很多,病机则多为胃失和降,属中、上焦的病变;但发自下焦的亦不少见,故有呕哕发下焦之说。究其发自下焦者,亦有虚实之分,其虚者因肾阳衰微,失于温运,寒水之气上逆所致;或肝肾之阴不足,不能营运经脉,使其冲气上逆而成。其实者多因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8.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诞通过食物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反射性动作,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呕与吐难以分开合称为呕吐。按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和周围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所致颅内压增高及前庭神经功能障碍如耳性眩晕。周...  相似文献   

9.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10.
陈蕾蕾 《北京中医》2008,(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浅探《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辨证论述颇详 ,就症状而言 ,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 ,皆可见到呕吐。就记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 ,计 76条之多 ,约占全部条文的 2 0 % ,其中单言“吐”者 38条 ,单言“呕”者 2 9条 ,言“干呕”者 9条。由于“呕”、“吐”和“干呕”在症状上有区别 ,故论中多将三者分而言之。但因“呕”与“吐”俱为“有物”,故有时亦“呕吐”并提 ,如“呕吐而利”、“呕吐而下利”、“欲呕吐”等 ,而“干呕”因其为无物 ,则殊少与“呕吐”并提。前人指出“呕”为少阳主症 ,“吐”为太阴主症 ,但实则六经皆有呕吐。现结合各经主症 ,…  相似文献   

12.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13.
呕吐证治     
<正> 凡饮食或涎水从胃中上逆涌出者,名为呕吐。古代医籍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方药中氏说:“吐时有声无物叫呕,吐时有物无声叫吐,吐时有声有物叫呕吐”(《医学三字经浅释》)。临床上往往呕吐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本篇将呕吐合而论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感受外邪,内扰于胃;饮食失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发生呕吐。故《济生方》谓:“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  相似文献   

14.
刘云霞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18-92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本病名之源,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发之……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金匮要略方论》阐述了各种呕吐,并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用药贴切,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等疾病仍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呕吐哕证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切当,目前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讨。兹就两书所载有关内容,试论述如下。关于呕吐哕证的治则仲景所说的呕吐包括作呕、作吐和干呕。哕是指有声无物,古称呃逆。对呕吐哕证的治疗原则,仲景论之甚为具体。如《金匮要略》295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为呕吐而有脓者,乃内  相似文献   

16.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17.
呕哕小议     
<正> 呕与哕是两种迥然有别的疾患,临证亦不难区分。可是,在高等医药院校五版《中医诊断学》(1984年11月第1版,上海科技版)“闻诊”一节中,却对“呕吐”释云:“呕吐有呕,干呕、吐三种不同情况。……干呕指有声无物,又称‘哕’。”在下条呃逆中亦云:“呃逆,唐以前称‘哕’,因其呃呃连声,后世称之呃逆。”在此以一哕而兼命两病,使后学者扑朔迷离,惑而不解。鉴此,笔者不揣愚陋,根据先哲之见与临证所悟,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郑明武 《江西中医药》2005,36(10):12-13
仲景治呕辨证精当,处方灵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的条文有六十余条,方剂三十余首,特别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尤为集中,现归纳为十法,分述于下。1和胃止呕《呕吐哕下利病篇》指出:“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又说:“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胃主受纳,以降为顺,各种原因而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皆可发生呕吐,故治呕之法,以和胃为首要。小半夏汤和生姜半夏汤皆由生姜半夏组成,药虽仅二味,但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之要药,应用时随证化裁,即可治疗诸般呕吐…  相似文献   

20.
考吴茱萸汤,本为仲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祖方,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主治病症,在《伤寒论》245条原文指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也,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原文,指出本方主治三种证候:一为胃寒呕逆;一为厥阴肝寒,肝寒犯胃则呕逆,厥阴寒气上犯则发为巅顶头痛;一为少阴寒水侮脾,发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