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后血肿是腹膜后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易被误诊为腹腔实质脏器损伤出血,绝大多数病人均在剖腹探查后才能发现,术前很少确诊。我院从1985~1996年发现腹膜后血肿25例,其中23例削腹探查后明确诊断。本文将收治25例腹膜后血肿分析如下,旨在引起本症的重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临床资料1.本组25例中男19岁,女6例,年龄20~65岁,车祸15例,骑自行车跌伤1例,高处坠落伤6例,房屋倒塌挤压3例。2.临床表现腹痛14例,腰痛7例,腹胀11例,腹肌紧张6例,本组均有腹部压痛。移动性浊音4例。肠鸣音减弱5例,腹穿抽到不凝固血性液20例。合并骨盆骨折14例,四肢骨折7例,膀胱挫伤2例,肾挫伤4例,腹壁挫伤5例,颅脑损伤7例。 相似文献
2.
49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6):47-48
目的探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及其合并各类腹部脏器损伤的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临床资料,总结致伤原因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24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16.3%。结论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腹部外伤,合并腹腔脏器及大血管损伤而使伤情危重多样,误诊率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抓住抢救时机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创伤性腹膜后血肿(RH)的诊治体会,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资料,分析致伤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结果:26例RH患者术前确诊7例,剖腹探查19例,因RH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且常为所合并脏器损伤的症状掩盖。结论:腹部损伤的患者经复苏治疗后仍有不明原因的内出血征象时,应高度怀疑RH的可能。应适当放宽剖腹探查指征,对不同部位的RH术中应作出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王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8):47-48
目的探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及其合并各类腹部脏器损伤的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临床资料,总结致伤原因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24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16.3%。结论创伤性腹膜后血肿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腹部外伤,合并腹腔脏器及大血管损伤而使伤情危重多样,误诊率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抓住抢救时机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评价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65例腹膜后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11例(16.92%)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获得治愈,其余54例(83.08%)采用手术治疗,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肠问脓肿,胰瘘与肠瘘各1例,2例为应激性溃疡出血,通过引流、止血、制酸、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治愈出院,1例患者腹膜后静脉丛广泛出血,经医治无效,最终休克死亡。结论:在发生腹膜外伤时,需加强对存在腹膜后血肿的重视,重视辅助检查结果,及时在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检查,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肿以及合并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后腹膜血肿(TRH)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不稳定性TRH患者的诊疗过程,其中行开腹手术治疗12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2例手术失败转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共成功止血11例,死亡4例,1例入院后迅速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术中死于失血性休克及多发性损伤,1例术后死于失血性休克及颅脑损伤,1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不稳定性TRH除盆腔型外均主张积极手术切开后腹膜探查.手术方法因出血原因不同而各异.介入栓塞技术治疗盆腔型TRH效果良好,也可考虑应用于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9.
腹部外伤时腹膜后血肿的发生率占腹部外伤的13%~44%。由于其多伴有腹膜外位和间位脏器损伤,且临床表现主要反映腹膜后脏器损伤及其他部位的损伤,易被忽视,病死率为19%~39%。我院2003年-2006年共收治腹膜后血肿52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上腹部挤压伤形成的腹膜后血肿或瘢痕压迫十二指肠,可引起肠腔梗阻,其表现及治疗均不同于常见的肠梗阻。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该病18例,现报告并讨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腹膜后血肿一般是由于直接或是间接的外力强力撞击造成的,因而导致血液在腹膜后的迅速扩散形成了大范围的血肿。多是十二指肠、胰腺、肾脏等器官的损伤,和骨盆及下端脊柱骨折合并腹膜后血管损伤引起的。本次研究针对具体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护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4例,死亡率为5.00%.结论 肾盂造影、胃肠造影以及B 超等多项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7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本组术前误诊72例(41.1%),术后复发性腹膜后肿瘤21例,其中脂肪肉瘤复发12例(57.1%),肉瘤、平滑肌肉瘤、副神经节瘤复发各2例(9.5%),神经鞘瘤、节细胞性神经瘤、纤维瘤复发各1例(4.8%).复发时间3个月至17年,均行再次手术治疗.死亡3例(1.7%),其中2例为肝脏、肺转移,病理为圆细胞肉瘤及黏液性梭形细胞肿瘤;1例为术后腹膜后感染,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恶性肿瘤所占比例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是提高腹膜后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阑尾炎在阑尾炎患者中约占5%,是阑尾异位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根据阑尾炎与后腹膜的关系,分两种形式:一种为完全腹膜后,另一种为部分腹膜后。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体征常与症状不相符合,且术前多难以确定,因而,术中正确处理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我院普外科自1997年7月~2000年7月共收治阑尾炎600余例,其中发现腹膜后阑尾炎共18例,占3%。完全腹膜后阑尾炎8例,部分腹膜后阑尾炎10例。年龄10岁~75岁,发病后2小时~3天入院,一般1天~2天。病史中有消化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单纯性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并引起对吸入性损伤的再认识。方法 通过对20例单纯性吸入性损伤患不同治疗阶段的体格检查,X线及内镜检查,获取对该病的诊断和分析资料,并对此组病例采用吸氧,气管内给药,支气管灌洗等方法治疗。结果 发现单纯性吸入性损伤在症状体征,X线检查,内镜观察均有显特征。本组20例患诊断明确,全部治愈,无气道梗阻,无气管切开。结论 通过20例单纯性吸入性损伤患临床资料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单纯性吸入性损伤的一些重要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生(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RPH)的情况。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连续收集吉林省20家三甲教学医院行PCI治疗的8 646例患者资料,RPH发生32例,回顾性研究RPH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和院内疗效,得出PCI后发生RPH的诱发危险因素、处理和死亡预期。结论:RPH是PCI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识别RPH发生的诱发危险因素和调整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腹膜后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腹膜后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9例,女性3例。于病程的不同时期出现腹膜后血肿。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腹膜后血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和误诊,治疗上应根据各项的出血主要原因给予综合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9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就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术,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7%,8例复发,复发时间为5.0—93.0个月,再手术7例,3例完全切除;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全部复发,复发时间为1.5-11.0个月,2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B超及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包括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临床上非常多见。我院从1999年1~12月间共收治腹部创伤病人93人,其中43例合并腹膜后血肿,占46.3%,现就腹膜后血肿手术指征,结合自己体会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共43例,其中女性13例,男性30例,年龄9~65岁,平均年龄42.5岁。致伤原因:刀刺伤7例,车祸伤27例,坠落伤9例,其中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34例。腹膜后挫伤23例,肾破裂8例,十二指肠损伤5例,胰腺挫裂伤4例,髂内静脉破裂1例,直肠挫伤合并膀胱破裂1例,椎旁动脉断裂1例,合并肝破裂10例,肠破裂13例,血胸2例,骨折6例,颅脑损伤2例,脾破裂16例。其中多发脏器损伤9例,合并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