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临床矫治中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联合应用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18.7-24.6岁安氏Ⅱ类1分类女性错(牙合)患者16例,分析联合应用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加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1)UMD与UMRD均有增大,但磨牙前移量被控制在拔牙间隙的1/5以内。(2)UMVD、MP-FH与ANS-Me均无显著性改变,支抗磨牙的垂直方向变化得到有效控制。(3)磨牙在水平方向上无舌向倾斜、移位及扭转。结论:反向Nance弓与横腭弓联合应用,能在三维方向上较好地控制支抗磨牙。  相似文献   

2.
摆式矫治器与口外弓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摆式矫治器与口外弓头帽牵引2种方法推磨牙远中移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源性安氏II类错牙合30例,按照配对实验设计的原理分为2组,分别使用摆式矫治器(P组)和口外弓头帽牵引(F组)进行不拔牙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结构的变化。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α取0.05。结果:推磨牙远中移动的治疗时间:P组为(20.6±4.0)周,F组为(26.0±3.6)周,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治前后,P组磨牙远中移动为(-3.1±0.53)mm,F组为(-2.2±0.82)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治前后,P组上颌切牙唇向移位(0.8±0.78)mm,F组上颌切牙腭向移位(-1.0±0.88)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摆式矫治器能更快速、有效地推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但需要加强对上颌前牙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改良摆式矫治器及口外弓对 19例平均年龄 13 .4岁 ,第二磨牙已萌出的牙性安氏Ⅱ1错牙合进行治疗 ,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 ,能同时推第一、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 ,直至磨牙为Ⅰ类或偏近中关系 ,上颌磨牙平均每月向远中移动 1.3mm。并能同步打开咬合 ,导下颌向前。结论 :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牙性Ⅱ1错牙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摆式矫治器及口外弓对19例平均年龄13.4岁,第二磨牙已萌出的牙性安氏Ⅱ1错牙合进行治疗,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能同时推第一、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直至磨牙为Ⅰ类或偏近中关系,上颌磨牙平均每月向远中移动1.3 mm.并能同步打开咬合,导下颌向前.结论: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牙性Ⅱ1错牙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以微种植体作支抗及以Nanee弓作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实验组4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40例采用Nance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两组病例在上颌前突矫治中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上前牙后移4.93mm,磨牙近中移动0.48mm,上前牙后移的平均速度1.38mm/月,矫治疗程平均16.6个月,对照组上前牙后移3.69mm,磨牙近中移动1.02mm,上前牙后移速度平均1.05mm/月,矫治疗程平均20.5个月。结论:微种植体和Nance弓支抗均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但微种植体支抗可使上前牙更多内收,且可有效地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安氏Ⅱ^1错He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摆式矫治器及口外弓对19例平均年龄13.4岁,第二磨牙已萌出的牙性安氏Ⅱ^1错He进行治疗,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能同时推第一、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直至磨牙为Ⅰ类或偏近中关系,上颌磨牙平均每月向远中移动1.3mm。并能同步打开咬合,导下颌向前。结论: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牙性Ⅱ^1错He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横腭杆与Nance弓以及横腭杆与滑动杆两种不同口内联合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9岁双颌前突患者30例,分为两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各组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使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无显著变化;横腭杆与滑动杆组切牙牙根后移量大于横腭杆与Nance弓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在矢状向控制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优于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咬合导板辅助固定矫治器矫治后牙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固定矫治器加固定咬合导板矫治后牙锁患者9例,固定咬合导板的高度以解除后牙锁结为准。将咬合导板焊接于两侧带环的腭侧,随带环粘固于上颌第一磨牙上,同时按常规方法在上下颌粘接固定矫治器。待后牙锁矫治后,去除固定导板或将固定导板改成Nance弓,继续固定矫治。结果经过3.5~5.0个月矫治,患者后牙锁解除;对于需要强支抗的患者,固定咬合导板能获得较好的支抗,使固定矫治得以顺利进行。结论应用固定咬合导板能较快解除后牙锁,简化治疗程序,缩短疗程,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固定咬合导板是一种有效治疗后牙锁的辅助矫治装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患者经摆式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机制。方法 选择牙源性安氏Ⅱ类错患者24例,在治疗前(T1期)、推磨牙向远中后(T2期)、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期),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①T1期-T2期,上颌第一二磨牙均远中移动,但伴随着上颌切牙唇倾、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并倾斜、第一磨牙远中倾斜及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等副作用。②T1期-T3期,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和升支高度增加显著(P<0.0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的矢状向位置无显著性差异,切牙唇倾2.9°(P<0.05)。即使增强了支抗控制,固定矫治阶段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3.0mm(P<0.01)。结论 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是Ⅰ类磨牙关系的建立是颌骨差异性生长和牙齿移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支抗形式拔牙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横腭杆、Nance弓及两者联合使用三种支抗形式用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17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2例,分为三组: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各组病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使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平均时间10.4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磨牙平均前移量分别为3.03 mm、2.93 mm、1.18 mm;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三组支抗控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代表软组织侧貌的指标Ls-E、Li-E、Cm-Sn-Ls、Pg'B'-FH、A'L s-FH、Z角均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横向支抗控制较好,三维支抗控制优于单纯使用横腭杆组或Nance弓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对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抗形式.  相似文献   

11.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上颌前突拔牙矫正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使用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对照组使用常规滑动法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与对照组上中切牙切缘到Y轴距离(U1-Y)分别平均减少4.78mm与2.63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形成的后下夹角(U1-SN)分别平均减少16.62°与13.75°,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夹角(U1-L1)分别平均增大20.86°与13.66°;两组治疗前后数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矫治后实验组U1-Y平均增大0.2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增大3.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可避免上颌磨牙的前移,能为上颌前突畸形的矫治提供有效的支抗来源。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比较片段弓技术和微种植体支抗在拉尖牙向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牙列拥挤,双侧对称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将尖牙拉向远中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则使用片段弓技术远移尖牙,测量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以及磨牙近中倾斜的程度。结果 试验组尖牙移动的速率为(1.428±0.072)mm/月,快于对照组(1.137±0.081)mm/月;试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程度为(1.27±0.18)°,小于对照组(1.91±0.1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微种植体支抗拉尖牙向远中在牙齿移动速率以及控制磨牙近中倾斜等方面优于片段弓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微螺钉种植体和口外弓增强支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和口外弓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患者32例,随机分为种植支抗组和口外弓组,每组16例。种植支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口外弓组采用口外弓支抗。记录并比较两组正畸疗程的差异。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前牙覆盖、SNA角、U1-SN角、U1-NA距、U6-Ptm距5项头影测量参数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种植支抗组的正畸疗程平均为(20.06±2.02)个月,口外弓组平均为(22.17±1.76)个月,种植支抗组较口外弓组疗程缩短,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8,P=0.004)。种植支抗组前牙覆盖的改善大于口外弓组(P=0.020),上颌中切牙倾斜度和突度的改善显著大于口外弓组(P〈0.01),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显著小于口外弓组(P=0.000),两组间上颌基骨的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8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比口外弓支抗能更好地保护磨牙支抗,缩短正畸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钟摆矫治器联合颊侧推簧远移磨牙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牙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钟摆矫治器联合颊侧推簧远移磨牙组(组1)和头帽口外弓远移磨牙组(组2),在治疗开始前(T0)和远移磨牙完成时(T1)分别拍摄侧位头影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t检验分析组内和组间的差异.结果:组1和组2远移磨牙的平均距离分别是(4.48±1.63) mm、(2.68±1.71) mm;组1和组2磨牙远中倾斜的平均角度分别是5.46°±3.23°、1.02°±2.16°;组1上颌中切牙未发生明显的唇倾和唇向移位,而组2上颌中切牙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腭侧移位.结论:钟摆矫治器联合颊侧推簧远移磨牙可有效防止前牙支抗的丧失、控制磨牙的近中颊侧旋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蛙式矫治器与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需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病例分成两组,改良蛙式矫治器组8例,摆式矫治器组12例。对矫治前及磨牙移动至中性关系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通过成组设计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①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与摆式矫治器组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距离、远中倾斜程度、矫治时间及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上颌第二前磨牙远中移动1.83±1.21mm,远中倾斜7.50°±7.07°摆式矫治器组上颌第二前磨牙近中移动1.79±2.44mm,近中倾斜4.33°±3.73°两组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③改良蛙式矫治器组上颌中切牙近中移动0.17±0.52mm,远中倾斜0.580±1.74°摆式矫治器组上颌中切牙近中移动2.96±2.46mm,近中倾斜7.08°±7.48°两组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蛙式矫治器能不依赖患者配合,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并且相比较摆式矫治器能有效地减少前牙支抗丧失,适用于安氏Ⅱ类错胎畸形的矫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在上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支抗应用,同时与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支抗相比较,总结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上颌严重前突的拔牙矫正患者24人,矫治设计需强支抗,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2人,试验组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照组用口外弓加Nance弓或者横腭杆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对治疗前后利用X线头颅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未发生明显移动(P>0.05),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前移3.7 mm,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微螺钉型种植体有效治疗上颌前突畸形,可代替口外弓配合Nance弓等传统强支抗,具有舒适、操作简便灵活,可即刻受力,不依赖于患者合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后即刻植骨对正畸治疗中牙槽嵴的保持效果。方法选取32名需要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成年正畸患者,共40个牙位。随机分成拔牙后即刻植骨与非植骨两组。拔牙(植骨)后,患者均进行常规正畸治疗。拍摄拔牙前(To)、拔牙后一年(T1)的锥体束CT,采用Invivo Dental5.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比较两组TO-T1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变化。结果植骨组在拔牙后一年,距离牙槽嵴顶3mm、6mm处牙槽嵴宽度分别减小了0.71mm,0.39mm。非植骨组在3mm、6mm、9mm处牙槽嵴宽度分别吸收了4.1mm,2.4mm,1.1mm,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在牙槽嵴高度的保持上,非植骨组降低了1.72InIn,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植骨组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成年正畸病例,即刻植骨延缓了牙槽嵴顶处骨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氏Ⅱ’错袷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前后咀嚼效率的变化。方法选择2006-2009年在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错矜患者30例为试验组,采用过筛称重法测量治疗过程中咀嚼效率变化,同时以30名个别正常学生袷作为对照组,比较咀嚼效率差异。结果矫治后即刻拆除矫治器时的咀嚼效率与矫治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持6个月后咀嚼效率明显提高,仅略低于对照组(P〉0.05),其与矫治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错袷能改善咀嚼肌功能,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咀嚼效率接近正常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1)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