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证明哮证"痰瘀伏肺"病机,观察了小鼠、豚鼠哮证模型肺组织印片、切片的病理改变,检测了小鼠、豚鼠肺组织的钠泵、MDA水平,结果发现小鼠、豚鼠哮证模型肺组织存在肺气阳虚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肺气壅塞为主的痰瘀伏肺的病理组织改变。  相似文献   

2.
王书臣  崔云 《北京中医》2010,(1):39-40,79
哮证足肺系疾病中的痼疾,古今有关哮证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病因病机是辨证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立法组方。笔者在继承前人观点,总结当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将哮证病因病机汇述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有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又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宿痰伏肺、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与病因相互影响,形成哮证痰瘀胶结为本,肺气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为标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书臣  崔云 《北京中医药》2010,29(1):39-40,79
哮证足肺系疾病中的痼疾,古今有关哮证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病因病机是辨证之根本,直接关系到立法组方。笔者在继承前人观点,总结当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将哮证病因病机汇述为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脏腑功能失调、瘀血有关,其中脏腑功能失调又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宿痰伏肺、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是病理变化的基础,与病因相互影响,形成哮证痰瘀胶结为本,肺气升降失常、肺气上逆为标的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任辉 《新中医》1991,23(2):11-12,23
哮证的夙根是客邪蕴伏于肺腧,而哮证多痰的症状,正是肺部受寒邪侵袭后的病理产物,并用扶正解表祛湿治其本,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清肺渗湿法治疗哮喘(热哮证)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热哮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通常对热哮证的治法,多针对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的病机,而立足于清肺涤痰,降气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根据以上治法,常使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加味等方药治疗。数年来,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痰热壅肺虽然是热哮证的主要病机所在,但是,  相似文献   

6.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6,26(8):9-10
中医界一致认为: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笔者认为,以上认识不够全面,不能概括哮证病机全貌。现将哮证病机分析如下,请同道斧正。哮证病位在肺,肺之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通行于肺管,气之常为气  相似文献   

7.
略论哮喘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中医及现代医学新近的研究成果阐述痰瘀伏肺,是导致哮证反复发作的宿根。并初步探讨了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哮证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史锁芳教授认为,肺痹是由肺气痹阻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病理机制为痰饮(痰湿)、痰浊、痰热、湿热、痰瘀为主,导致肺气痹而不通,以胸闷、胸痞、胸痛、舌苔腻质偏暗、脉滑为典型症状,同时可兼咳嗽、气喘、咽痒、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可见于肺系的咳嗽、哮证、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等疾病.开泄宣痹为其主要治法,通过开宣肺气,宣通气滞,化湿(痰)泄浊,使邪有出路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哮证病机及治则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所谓哮证“专主于痰”,只能说明其特点,而不能概括其病机。产生哮证的病机应是肺气虚。宣降功能低下,聚液成痰成饮,痰阻气里所致。肝与脾、肾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密切相关,在病机上也互有影响。故本证的形成,痰阻气里是其标,肺、脾、肾虚是其本。哮证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疾患,治疗原则当扶正扶邪,标本兼治,而不是“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明确指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而中医理论认为支气管哮喘属"哮证"范畴,多因宿痰伏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气上逆,肺失宣降,痰随气动,故至痰鸣如吼,  相似文献   

11.
任德权 《光明中医》2008,23(9):1365-1365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为正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热哮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型。通常对热哮证的治法,多针对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的病机,而立足于清肺涤痰,降气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根据以上治法,常使用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加味等方药治疗。数年来,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痰热壅肺虽然是热  相似文献   

13.
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FM_1感染小鼠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的抗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流感病毒FM1制备小鼠肺感染模型,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FM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肺组织匀浆中流感病毒血凝滴度、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以及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FM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显著,而且还对肺组织匀浆中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痰热清注射液还能显著增强FM1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的功能,显著提高小鼠肺组织匀浆中IFN-γ含量。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能改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痰热清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王志英  汪红 《国医论坛》1997,12(3):35-35
肺为相傅之官,位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朝会百脉,外合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能使肺失宣降,肺气郁滞,百脉不通,形成瘀血。瘀血伏藏于肺,阻碍肺气之宣肃升降,肺络受阻,可致咳逆喘息、肺胀诸疾,若在采用补泻肺气、顺调气机、化痰涤痰治法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相关疾病探讨如下。1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久则肺络不通,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而致咳逆喘息加重。治当化痰祛瘀,降气平喘。其中因寒痰伏肺、肺气上逆、络脉不利者,治当温肺散寒、…  相似文献   

15.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证护理应注意把握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特点,辨证施护.1 发作期护理哮证发作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劳倦等诱因,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本期以邪实为主,护理应注意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相似文献   

16.
补肾防哮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哮呜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宿痰伏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如反复发作,气阴耗损,肺、脾、肾渐虚。故在缓解期,应培补正气,从本调治。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补肾防哮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气虚证模型大鼠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造模方法建立肺气虚证模型大鼠。方法用2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熏香烟4周的复合刺激法建立大鼠肺气虚证模型,4周后测定呼吸频率和体质量,并通过HE染色和电镜来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大鼠的症状符合肺气虚证的表现,模型组光镜和电镜病理改变均符合肺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特点。结论本实验采用复合因素的方法复制肺气虚证模型,符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原理及文献,是可行的,并且具有时间短、易复制、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亦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利琴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6-1477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疾患,病因可分为主因与诱因两方面。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形成发病的潜在因素,诱因包括外感风寒暑湿,或吸入花粉烟尘,饮食酸成肥甘,生冷海腥,恼怒气逆,劳倦乏力等。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哮病。在发作期可通过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来进行治疗和施护。  相似文献   

19.
朱佳辨治肺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佳老师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多年,对肺心病治疗有相当的经验。他认为肺心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痰浊、水饮、瘀血,慢性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以肺、肾为主,涉及心、脾。痰浊、水饮、瘀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血不利而为水,水饮聚集而生痰,痰浊留滞脾胃,气血失于运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聚集而成瘀血,肺气上逆而喘,肾失摄纳,肺气不降,故动则气喘。瘀阻脉道,津液失于输布,外溢肌肤而为水肿。肺心病患者由于病程日久,且肺脾肾不足,痰浊水饮瘀血日久不化,故可认为有类似“哮证”之“夙根”之说。也就是说因为肺心病不能治愈,而且从西医角度来说,其发病机制是不可逆的,从中医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每见肺肾亏虚,痰浊水饮瘀血为患之候,故可将痰浊、水饮、瘀血看作是肺心病的“夙根”。平素肺气亏虚,卫外失固,不能布散津液,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肾失摄纳,肺气上逆,故动则喘甚,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更加重痰浊之候。  相似文献   

20.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3
哮和喘,历代医家称之不一,至元代朱震亨始将哮与喘合二而一统称哮喘,一直沿用至今。对古代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哮喘之名还应一分为二,即分哮证与喘证二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哮证,呼吸时气动痰鸣,喉间如水鸡声,以声响为著;喘证,呼吸迫促,气息声高,以喘呼为著。哮证因禀赋不足,痰饮留伏,受诱因触动而发;喘证多因肺气为外邪所束,失于宣肃所致。哮证除外感引发并见表证者外,多属虚证,其治以扶正为主;喘证除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脾气虚者外,多属实证,其治以祛邪为主。如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出发,哮证似可与支气管哮喘、喘证似可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名相对应,这样更能深化对两证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两辨”的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