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解放军总医院22年来的耳廓蔓状血管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求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耳廓蔓状血管瘤的疗效,防止复发。方法1986年以来共收治21例耳廓蔓状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21例中13人接受过冷冻、硬化剂或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单纯血管栓塞或局部血管结扎等方法治疗,疗效不佳;对13例患者实施了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治疗,5例术前采取了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8例未采用血管栓塞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符合蔓状血管瘤。经2年以上随访,2例患者有局部小范围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再经2年以上随访无复发:其余9例一次手术即获得治愈。结论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48~72小时内进行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是对耳廓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介入栓塞术在头面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颌面部血管瘤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影下血管栓塞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头颈部血管瘤患者行DSA血管成像术,21次成功地对颈外动脉分支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A组11例,为永久性栓塞,其中5例术后再用硬化剂行瘤体封闭;B组共8例,为术前栓塞,以减少手术中出血。结果:DSA血管成像19例清晰显示动脉期像。术后16例随访6个月~5年:A组栓塞后瘤体明显缩小,局部打硬化剂者疗效更佳;B组中,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平均仅150ml,2例蔓状血管瘤术中出血平均200ml。2例患者出现短期轻度复视和偏瘫。结论:DSA下动脉栓塞治疗对蔓状血管瘤,有明确责任动脉的海绵状血管瘤显示良好的临床疗效,栓塞后辅助硬化剂注射可减少复发,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的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3.
介入栓塞术在头面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血管瘤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影下血管栓塞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头颈部血管瘤患者行DSA血管成像术,21次成功地对颈外动脉分支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A组11例,为永久性栓塞,其中5例术后再用硬化剂行瘤体封闭;B组共8例,为术前栓塞,以减少手术中出血。结果:DSA血管成像19例清晰显示动脉期像。术后16例随访6个月~5年:A组栓塞后瘤体明显缩小,局部打硬化剂者疗效更佳;B组中,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平均仅150ml,2例蔓状血管瘤术中出血平均200ml,2例患者出现短期轻度复视和偏瘫。结论:DSA下动脉栓塞治疗对蔓状血管瘤,有明确责任动脉的海绵状血管瘤显示良好的临床疗效,栓塞后辅助硬化剂注射可减少复发,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的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颌面部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外异常交通支的临床资料及特点,为避免脑异位栓塞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对有适应证的12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行患侧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及供瘤动脉栓塞治疗中14例合并颅内外动脉异常交通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中9例栓塞前,5例栓塞后发现颅内外存在异常交通支,占同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的11.7%(14/120),其中枕-椎动脉交通11例,咽升-椎动脉交通1例,颌内-眼动脉交通2例。14例中蔓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9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4例,葡萄酒色斑并巨唇症1例。结论当颌面部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外异常交通支时,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相似文献   

5.
合并颅内外动脉异常交通支的颌面部血管畸形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颌面部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外异常交通支的临床资料及特点,为避免脑异位栓塞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对有适应证的12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行患侧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及供瘤动脉栓塞治疗中14例合并颅内外动脉异常交通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9例栓塞前,5例栓塞后发现颅内外存在异常交通支,占同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病例的11.7%(14/120),其中枕椎动脉交通11例,咽升-椎动脉交通1例,颌内-眼动脉交通2例。14例中蔓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9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4例,葡萄酒色斑并巨唇症1例。结论 当颌面部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外异常交通支时,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 action angiography,DSA) 优良的血管造影下,充分超选择插管,采用3F微导管在设法避开异常交通支后,进行供瘤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介入诊疗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造影、栓塞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头面部血管瘤、难治性鼻出血等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中,除6例血管瘤无显影,2例腭、颈部肿块明确为颈内动脉瘤而瘤体与颈内动脉共壁无法栓塞之外,其余24例均成功进行了栓塞治疗。栓塞作为单一治疗方式的11例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难治性鼻出血5例、蔓状血管瘤4例均一次栓塞治愈,1例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姑息性栓塞控制了症状;栓塞辅以手术治疗的13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0ml,7例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ml。结论DSA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能显示供血动脉、异常交通支、动静脉瘘等清晰的动态图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对颈外动脉系统的难治性鼻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部分血管瘤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血运丰富的肿瘤,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介入诊疗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造影、栓塞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鼻咽纤维血管瘤、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头面部血管瘤、难治性鼻出血等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成像中,除6例血管瘤无显影,2例腭、颈部肿块明确为颈内动脉瘤而瘤体与颈内动脉共壁无法栓塞之外,其余24例均成功进行了栓塞治疗。栓塞作为单一治疗方式的11例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 例、难治性鼻出血5例、蔓状血管瘤4例均一次栓塞治愈,1例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姑息性栓塞控制了症状;栓塞辅以手术治疗的13 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60ml,7例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ml。结论:DSA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能显示供血动脉、异常交通支、动静脉瘘等清晰的动态图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对颈外动脉系统的难治性鼻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部分血管瘤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血运丰富的肿瘤,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 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图2参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面部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颈面部病变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82例颈、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者,81例一次性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对42例颈、面部肿瘤性病变成功地进行了靶血管双重栓塞治疗,对16例颈面部蔓状血管瘤成功地进行了靶血管分次完全填充栓塞治疗,7例颈面部假性动脉瘤和5例颈髓血管畸形者均获得了成功的常规介入治疗。结论超选择插管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颈面部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血管栓塞后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A)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NA患者分为栓塞组24例,非栓塞组24例,栓塞组24例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栓塞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非栓塞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术前超选择性血管栓塞可避免术中大失血,保证肿瘤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1月~1993年11月采用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加瘤内消痔灵注射治疗颌面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30例,随访6个月~3年,27例治愈。治疗失败、自动放弃治疗和因并发症死亡各1例。并就其机制、适应证、并发症的预防及复发问题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外耳血管瘤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搪塞外耳血管瘤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8便外耳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单侧血管瘤,5例于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其中3例同时行栓塞术。7例行血管瘤切除术,1例未手术。结果:随访1 ̄5年5例治愈,2例控制,1例未手术者仍带瘤生存,结论:手术是治疗成人血管畸形血管瘤有铲的措施,而 行DSA并给予栓塞术 术中行供血动脉动结扎是控制术中出血和取得手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与假性动脉瘤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创伤性颌面部中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性鼻出血的概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990年3月-2005年3月期间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表现为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治疗的53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 该53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8例,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治疗,6例痊愈,1例死亡;另1例未行栓塞,在行建立侧支循环功能训练时出血死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0例,均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成功;颌面部中小动脉出血25例,21例为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分支出血,使用明胶海绵颗粒结合弹簧圈行血管栓塞治疗,4例筛前动脉出血者行筛前动脉结扎术.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除1例上颌动脉栓塞者再次鼻出血外,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再出血,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颌面部中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性鼻出血是导致创伤性迟发性鼻出血主要原因,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明确诊断并进行血管内栓塞或动脉结扎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颌面部外伤引起的颌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出血的发病机制、出血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颌面外伤引起的颌内动脉损伤致严重鼻出血12例的病例资料。 结果 6例行鼻内镜检查,见鼻腔外侧壁黏膜下有搏动出血,迅速改行柯-陆氏入路找到出血责任血管并止血,其中4例同期行上颌骨、颧骨骨折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术。6例行DSA确诊并行血管栓塞治疗。 结论 对颌面外伤后反复鼻腔大出血患者,应考虑颌内动脉损伤,应尽早行鼻内镜检查止血和/或DSA检查并行栓塞治疗。若行鼻内镜检查止血过程中来不及栓塞治疗,可立即经柯-陆氏入路找到出血责任血管行血管结扎或电凝,也可填塞碘仿纱条止血。止血后请口腔颌面外科同期行颌面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Onyx胶在栓塞治疗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16例,畸形血管团位于下颌8例,上颌5例,眶周3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Onyx胶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随访,根据造影显示的畸形血管团血流状况评价栓塞疗效。结果 栓塞后即时造影显示3例完全栓塞,10例50%~90%栓塞,3例栓塞<50%,总有效率81.25%(13/16)。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视力下降20 d后恢复,无永久性视觉异常出现。13例患者胀痛、发热症状消失,2例缓解,1例较前加重,无出现皮肤坏死患者;6个月后血管造影随访,2例畸形血管团较前有所增大,余均稳定。结论 Onyx胶在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动脉栓塞疗法加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头颈部巨大血管瘤的疗效。方法:3例患者均先经DSA技术,对与血管瘤有关的颈外动脉分支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每隔7~14d用硬化剂行瘤体内注射。结果:栓塞术加局部注射硬化剂后瘤体明显缩小至基本消失。栓塞区有轻微疼痛、肿胀,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未发生误栓其他器官及大面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DSA下动脉栓塞治疗对有明确责任动脉的血管瘤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栓塞后瘤体内注射硬化剂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总结鼻内镜下切除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内镜手术疗效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影像学检查示CT主要表现为受累鼻窦膨大,骨质不同程度吸收。MRI检查9例患者T1WI呈中等信号,10例患者T2WI呈高信号;其中8例动态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及蜂窝状或斑驳状表现。结合临床均能提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11例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均在鼻内镜下顺利完整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有特征性意义,绝大多数病例在不进行颌内动脉栓塞或颈外动脉血管结扎的情况下,可在鼻内镜下完格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结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早期及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疗效。方法对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每12~20天向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12 mg,共4~8次。结果所有病例至少随访1年,治愈及显效者共6例(50%),有效者5例(41.7%),无效1例。结论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结合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治疗早期及部分复发性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xillofac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with abn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xternal carotid and cranial arterie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maxillofac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had been studied by arteriograph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before embolization of tumor supplying artery. Cases found to hav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extra-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Fourteen patients (11.67%, 14/120) were found to have abnorm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external carotid and cranial arteries. Among them, 11 patients demonstrat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occipital and vertebral arteries, 1 patient showed 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and vertebral artery communication, and 2 patients showed maxillary artery-ophthalmic artery communication. CONCLUSION: Embolization of tumor supplying artery is a saf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vascular malformation when done und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superselective catheterization to avoid the abnormal communicant bran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