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进行功能分析。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泰山医学院完成。①髓样树突状细胞来源于2005-07/1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1~42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HBsAg( )、HbeAg( )、HbcAb( ),乙型肝炎病毒DNA均为阳性,3个月内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诊断参照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病毒重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②以14例健康供血员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男8例,女6例,年龄21~36岁。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供血员各取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去除红细胞和粒细胞,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培养其分化发育为髓样树突状细胞,锥虫篮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并进行细胞计数。④收集培养第10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荧光标记抗体HLA-DR-FITC和CD86-FITC,终浓度为5mg/L,4℃标记45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表型。⑤取培养第7天的1×109L-1髓样树突状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的胎牛血清、50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L白细胞介素4、1U/L肿瘤坏死因子α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与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⑥培养第10天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以30Gyγ放射线灭活后,每孔分别按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40,1∶20,1∶10,1∶5加入到已含有纯化T细胞的96孔板中,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髓样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①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生成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10d时,呈典型的髓样树突状细胞,低密度,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有丰富的伸长毛刺,悬浮不贴壁,与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髓样树突状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区别。锥虫篮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髓样树突状细胞活力均大于9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3.4±0.3)×109L-1,(5.2±0.3)×109L-1,t=17.2183,P<0.01]。②髓样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和HLA-DR分子表达率均明显降低(t=5.4351~8.7062,P均<0.01);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明显降低(t=13.7208,P<0.01),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无明显变化。③混合淋巴细胞效应:在髓样树突状细胞:T细胞=1∶5,1∶10,1∶20,1∶40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激活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t=17.7096~28.0225,P均<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机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CIK细胞,分为DC疫苗组和无DC疫苗组,培养14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lK中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的所占比例,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1)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结果DC疫苗组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8.27%、64.36%和20.00%,无DC疫苗组则分别为17.79%(P〉0.05)、54.69%(t=4.130,P〈0.01)和13.39%(t=5.601,P〈0.01)。DC疫苗组的CIK培养上清中IL.12、IL4及IFN-1的浓度分别为(177.82±130.06)、(31.774-9.52)、(86.99±56.30)ng/L,无DC疫苗组分别为(80.83±50.15)n∥L(t=3.811,P〈0.01)、(40.33±19.74)ng/L(t=2.141,P〈0.05)和(42.07±19.68)ng/L(t=4.125,P〈0.01)。结论CIK细胞培养中加入DC疫苗进行诱导,增强了所培养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3.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101,自引:1,他引:101
目的了解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3243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 DNA做对比分析.检测58例急性发病的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分析其不同病程的PreS1,HBeAg和HBV DNA三者间的关系.根据肝活检病理的肝组织炎症情况分为G1~G4级,对49例PreS1和HBV DNA阳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检测39例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与PreS1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86%和88%,P>0.05,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 HBsAg 抗HBe 抗HBc阳性组与PreS1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36%和3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和HBV DNA与ALT之间的关系,PreS1与ALT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较低,P<0.01.病理肝组织G1~G4炎症分级与PreS1和HBV DNA高度吻合.结论 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阴转,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层衣壳上存在主要蛋白、中分子蛋白和大分子蛋白.这3种蛋白含有表面抗原(HBsAg)、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中分子蛋白的N末端加上128个氨基酸序列构成大分子蛋白,这128个氨基酸序列就是前S1蛋白的所在部位.前S1蛋白的21-47肽段是HBV感染肝细胞的结合位点,与HBV侵入肝细胞有关.本文通过对212例乙肝患者血标本进行前S1蛋白、乙肝三系及HBV-DNA的联合检测,对它们作相关分析,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6,7(3):213-21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HBV前S1蛋白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从前S1蛋白的基因结构,其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机体免疫应答和病毒分泌清除中的作用,以及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Pre-S1蛋白与HBeAg及HBV-DNA的相关性,探讨Pre-S1蛋白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97例,检测其Pre-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高达90.0%以上。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1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2.0%和70.5%;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为87.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以乙肝病毒HBV-DNA定量≥5.0×102拷贝为判断乙肝病毒存在的标准,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BV-DNA与HBeAg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Pre-S1是诊断及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价值的血清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8.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 irus,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也是原发性肝癌的密切相关因素。前S1(Pre-Sl)蛋白是HBV外膜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HBV基因前S1区编码的产物,与HBV的存在和复制关系密切[1]。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HBV DNA检测等方法,对比分析乙型肝炎病毒PreS1在诊断乙型肝炎患者预后以及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316例标本均来自我院2005年7月一2007年4月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215例,女性101例,所有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 相似文献
9.
血清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前S1蛋白与其他HBV检测指标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清前S1蛋白检测,比较不同HBV指标组合模式中的前S1蛋白变化。结果 HBV高复制组(HBeAg、HBV DNA、HBcAb IgM阳性各组)中血清前S1蛋白阳性高,低复制组相对低。HBsAg、HBsAb阳性(18)及HBsAg、HBsAb、HBeAb阳性(7)和仅HBsAg阳性(21)患者中,其前S1蛋白均阴性。前S1蛋白阳性亦见于HBsAb阳性的大三阳(3/12)、HBsAb阳性的小三阳(5/20)、HBsAg、HBsAb、HBcAb阳性(1/3)和仅HBsAb阳性(1/439)及仅HBcAb阳性(1/3)患者中。结论 血清前S1蛋白不仅是一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而且还可能反映HBV颗粒状态和隐匿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10.
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疗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进一步评价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疗效和预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380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S1Ag测定,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病毒血清标志物和用PCR法测定HBV—DNA。结果 “大三阳”患者PreSlAg阳性率为90.09%,“小三阳”患者PreSlAg阳性率为50%。PreSlAg与HBV—DNA、HBeAg相一致。PreSlAg随着HBV的清除而消长。对23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PreSlAg消除率达85%。结论 前S1蛋白抗原测定在乙型肝炎诊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含量与HCV-RNA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探讨HC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细胞(mDC)及浆样树突细胞(pDC)的含量,22例健康人作对照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CV-RNA载量.结果 HCV-RNA1+ E003 IU/ml患者及HCV-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mDC表达(0.25%±0.09%,0.14%±0.07%)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0 9,9.222,P值均<0.05);HCV-RNA1+ E003 IU/ml患者及HCV-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pDC(0.23%±0.10%,0.13%±0.0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33%±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 4,11.04,P值均<0.05);HCV RNA≥1+E003 IU/ml患者外周血mDC,pDC的表达量明显低于HCVRNA1+E003 IU/ml患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9 6,2.671 8,P值均<0.05).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DC含量与HCV-RNA病毒载量呈负相关,CHC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频率变化。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正常对照者、28例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asymptomaticHBVcarrier,ASC)和72例CHB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和B细胞的频率。结果与对照组和ASC组比较,CHB患者CD4+T细胞、NK细胞、CD3+CDl6+CD56+NKT细胞频率和CD4/CD8比值减低(P〈O.05,〈O.05,〈o.01,〈O.01),而CD8+T细胞频率增高(P〈O.01),CD3+T细胞和B细胞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B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NK细胞和CD3+CDl6+CD56+NKT细胞比例失衡,纠正CHB患者细胞免疫紊乱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徐祖龙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6)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用于反映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法对807例HBeAg阴性血清标本进行LHBs及HBVDNA检测。结果①在807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54.40%(439/807),LHBs的阳性率为56.75%(458/807),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813,P〉0.05),两者总体符合率为91.70%(740/807);②HBeAg阴性慢性乙肝不同HBV—M模式的HBV—DNA与LHBs检出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⑨LHBs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95,P〈0.001)。结论LHBs与HBVDNA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能够反映出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的程度,是HBVDNA复制水平判定的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离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CD4、CD25、CD127单克隆抗体标记细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Treg频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CHB组的Tre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BeAg阳性CHB组Treg频率高于HBeAg阴性CHB组(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reg频率高于无肝硬化CHB组(P<0.01);CHB患者的Treg频率与HBVDNA载量成直线正相关(r=0.87,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明显升高,且与病毒复制和肝脏慢性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亚群特点,探讨其与神经梅毒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取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神经梅毒患者(8例,试验组)外周血,用荧光标记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CD8 T、Th1、Th2细胞及DC1、DC2细胞的比例。结果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CD4 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 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CD4 T细胞中,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Th1、Th2细胞分别占(14.12±5.12)%、(1.52±0.88)%,Th1/Th2比例为(12.05±5.62);正常对照组Th1、Th2细胞分别占(26.10±4.98)%、(0.99±0.35)%,Th1/Th2比例为(31.62±16.62)。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Th1细胞及Th1/Th2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的DC1、DC2细胞分别占(0.44±0.17)%和(0.25±0.19)%,正常对照组分别占(0.34±0.10)%和(0.26±0.1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梅毒患者的DC1与Th1、DC2与Th2存在相关关系(P<0.05),DC1、DC2与Th1/Th2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其外周血中DC亚群的比例与Th1/Th2失衡无关。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残存肾功能关系,及其应用黄芪治疗后的变化。方法32例CRF患者分为CRF1(Ccr≤50ml/min),CRF2(Ccr≤30ml/min),CRF3(Ccr≤15ml/min),分别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进行计数,并用黄芪治疗前后进行对照。结果:CRF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与残存肾功能有明显相关性(P<0.05),黄芪治疗前后肾功能差异无显著性,但树突状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减少,而且与残存肾功能有关。应用黄芪治疗后肾功能改善不明显,但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增高。提示黄芪在免疫调节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205)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43例ITP患者和38例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miR-205的表达量; 分析miR-205与血小板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TP初诊患者(Naive ITP)PBMC miR-205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上调(1.81±0.48 vs 0.92±0.25,t=10.31,P<0.01); 治疗后不完全缓解组(incmplete remissiongroup,IR group)和初诊患者相比,miR-20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表达升高(1.63±0.65 vs 0.92±0.25,t=7.2,P<0.01); 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 group,CR group)治疗后(After treatment)PBMC miR-205的表达低于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的表达水平(1.07±0.43 vs 1.91±0.34,t=5.68,P<0.01); ITP患者PBMC中miR-205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0696,P<0.05)。结论 miR-205在ITP初诊患者PBMC中高表达,而治疗完全缓解后表达水平又降低,并且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或许会成为ITP诊疗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在慢性乙肝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TLA4表达.观察CTLA4在2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表达状况,同时观察了10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9例急性乙肝患者、13例无症状乙肝携带者CTLA4表达情况,并检测10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TLA4表达情况。结果:乙肝患者T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TLA4,CD3~ T淋巴细胞及CD8~ T淋巴细胞表达为明显,CD4~ T淋巴细胞表达CTLA4较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3~ T淋巴细胞CTLA4表达(5.36±0.13)%,急性乙肝患者(1.51±0.36)%,慢性重症肝炎(2.45±0.23)%,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0.50±0.06)%。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CTLA4表达(4.98±0.63)%,急性乙肝患者(1.21±0.37)%,慢性重症肝炎(2.16±0.23)%,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0.35±0.02)%。慢性乙肝患者、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乙肝患者CD3~ T及CD8~ T表达CTLA4较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增加(皆P<0.05)。健康人外周血CD3~ T及CD8~ T淋巴细胞CTLA4表达分别为(0.47±0.12)%,(0.31±0.07)%.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乙肝发病者中,慢性乙肝患者、慢性重症肝炎较急性乙肝患者表达增加(皆P<0.05),慢性乙肝CT- LA4表达较慢性重症肝炎增加(P<0.05)。结论:CTLA4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表达低或无表达,而在发病后表达增加,提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与CTLA4无关。乙肝发病后,T细胞激活,CTLA4增加,提示CTLA4参与了乙肝的发病过程,慢性乙肝患者CTLA4增加,提示CTLA4表达可能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毒难以清除有关。慢性重症肝炎、急性乙肝患者CTLA4表达较低,免疫抑制作用减弱,有利于病毒的抑制或清除,表现出肝细胞急性炎症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对本院胸科病房收治的65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人,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亚群DC1/DC2以及成熟DC/未成熟DC(DCm/DCim)的变化,并检测2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结果]病例组外周血中DC1细胞比例明显增加,DC2细胞比例下降,DC1/DC2比值明显升高(P均〈0.05).DCm比例明显下降(P〈0.01),DCim比例明显增高(P〈0.05).DCm/DCim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结核性腹膜炎外周血DC亚群明显变化,可能是自身免疫抑制反应,为寻找治疗突破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