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59-160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9例有529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8例(占77.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上午6:00-12:00SMI的发作频率最高(57.8%)。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动态心电图能及早检出SMI的存在,因而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运萍 《中原医刊》2007,34(3):28-29
目的 对350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ECG/ABHOLTER12TOP版检测仪,通过24h心电监测,观察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HRV)的有关资料。结果 检出心肌缺血248例,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189例.141例不伴有心绞痛发作。检出心律失常661例次,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350例患者中检出102例HRV降低(29%),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69例(67%)。结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一项重要预后指标,冠心病人特别是SMI与HRV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从99例临床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WHO标准)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中选出记录到心肌缺血表现的68例进行分析,每例病人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均有1次以上一过性ST段压低。68例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SMI)因表现隐匿 ,部分病人预后差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40例冠心病患者 ,进行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以探讨冠心病患者 SMI的特点和发生规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从近年来 ,我院采用 2 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冠心病患者中 ,选择有发作性 ST段缺血压低者 40例。其中男 35例 ,女 5例 ,年龄 43~ 74岁 ,平均 61 .2岁。1 .2 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 circadian便携式双通道磁带记录仪 ,进行 2 4 h心电图监测记录。在监测记录时由患者详细记录 1 d内的工作、生活、情绪变化及症状。将 2 4 h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9例冠心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发作时心率变化及发作规律。结果:129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119例(92.25%),检出心肌缺血阵次628次,其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527次(83.92%),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前后心率及ST段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高峰集中在6:00~12:00时段。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SM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发现,除伴有心绞痛或相关症状的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存在.SMI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猝死存在着因果关系[1].本文从165例冠心病患者DCG监测中选出有心肌缺血76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冠心病SMI的DCG及其发生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近年来冠心病防治的重点之一,由于发作隐匿,易被患者忽视,不少冠心病患者发病或猝死前可毫无症状,故SMI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动态心电图(DCG)是检测SMI重要方法之一,对评估SM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尽管心肌缺血的监测方法很多,但在临床实践中DCG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无创、方便、准确等优点.本文通过对10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SMI患者DCG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更新  赵文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96-1597,160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行8-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及ST段压低阵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例(83.6%),缺血性ST段下移共发生1 390阵次,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共检出200次(14.4%),ST下移(0.17±0.04)mV;SMI共检出190次(85.6%),ST段平均下移(0.16±0.07)mV;〉61岁患者SMI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低于61岁患者(P〈0.05),SMI发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SMI共检出ST段下移1 190阵次,白天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患者18:00~6:00时心肌缺血时间、IV值均显著高于6:00~18:00,两时间段SMI患者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IV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SMI发病时间段,SMI检出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监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几年冠心病患者(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DCG和临床资料。结果:一组确诊冠心病12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SMI占71%,而一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130例,动态心电图记录252次缺血发作,其中SMI占29%,此外还有一组117例,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统计中,SMI发作达90.6%。3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临床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及发作时伴发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规律,均以6:00~9:00之间高峰;而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DCG对SMI检出率高,有助于对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古莉 《中国热带医学》2004,4(4):571-571,576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的24h心电资料,参照监测日志,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432次,其中SMI发作383次(88.7%),有症状发作49次(11.3%),SMI发生于睡眠中(51.2%),及日常活动中(36.7%),有症状心肌缺血多发生在活动(8.4%),睡眠(3.7%).结论:动态心电图不仅用于心律失常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监测一过性心肌缺血的最好方法,对早期检出SMI及时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 (DCD)对无痛型心肌缺血 (SMI)的预测意义。方法 :1组为确诊冠心病病人作DCD者 172例 ,另 1组为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作 DCD15 6例 ,两组结果对比观察。结果 :确诊冠心病病人172例 DCD检出 SMI 12 4例 ,老年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患者 15 6例 ,DCD检出 SMI 14 3例。结论 :DCD可估测S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ce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S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2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ST 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 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 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 SMI 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 SMI 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ST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SMI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SMI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会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223-222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已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8例中,有缺血性ST-T改变87例,占总数的89%。87例中共检出465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84阵次(83%)为SMI发作,81阵(17%)为有症状发作,ST段压低0.1~0.4mV。结论:动态心电图明显提高了冠心病的检出率,是临床监测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评估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余凤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36-2937
目的 探讨12 导联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 例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12 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拟诊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 分析12 导联动态心电图中SMI 的发作情况及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入选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91 例,其中SMI 为74 例(81.3%);在活动时出现心肌缺血性ST 段下移542 阵次(72.8%),在休息和睡眠状态时出现192 阵次(25.8%).12 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9%(67/78),特异性为78.1%(25/32).结论 12 导联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宏兵  徐国军 《河北医学》2000,6(12):1118-1119
动态心电图(DCG)不仅可监测心绞痛发作时的ST段的变化,亦可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ST段的变化.临床上,SMI为冠心病(CHD)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本文对59例CHD患者进行DCG监测,以进一步认识SMI的发作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冠心病(CH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CHD患者进行DCG监测,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岁(38~85岁).结果:检出有缺血性ST-T改变者52例,其检出率为86.7%.检出缺血性ST-T改变186阵次,其中140阵次为SMI,占缺血性ST-T改变的75.3%;46阵次为有症状发作,占缺血性ST-T改变的24.7%.140阵次SMI中102阵次(72.9%)发生于上午6时~12时,仅38阵次(27.1%)发生于夜间0时至次日晨6时.检出各种心律失常44例.结论: DCG监测CHD患者SMI检出率高,SMI与CHD预后密切相关,应重视SMI的检出、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6例SMI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间起始心率、夜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SMI,可为其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