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诱生的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增生与萎缩关系及Hp根除后淋巴滤泡(LF)消失情况.方法光镜观察258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三联(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痢特灵,7d)药治疗前后(1mo及1a)及正常胃粘膜25例的LF检出率和聚集强度.结果慢性胃炎LF总检出率为725%;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而正常胃粘膜LF检出率为4%;慢性胃炎LF聚集强度与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65,P<001);但与粘膜萎缩程度呈负相关(r=-069,P<001);治疗后慢性胃炎LF检出率和聚集强度明显减低(P<001);腺上皮萎缩与LF形成关系密切.结论胃MALT增生及相伴的免疫反应,可能是引起Hp相关性胃炎出现胃粘膜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Hp感染胃腺癌者胃粘膜的超微结构形态特点。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11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者Hp感染的粘膜进行观察。结果:可见到Hp集聚于粘膜上皮绒毛陷窝,位于或接近上皮细胞连接处;主要位于粘液层下,以纤维丝样结构与上皮相连;胃粘膜表面的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细胞膜肿胀,不规则地形成凹陷或突起;粘液细胞发生粘液排泌、死亡,并观察细胞增殖分裂象。结论:说明Hp感染的长期存在对细胞的恶性增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诱导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浓缩的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体外对胃粘膜细胞的转化作用.方法以旋转培养法制备浓缩的Hp培养滤液,与胃粘膜细胞共同孵育后,观察胃粘膜细胞生长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在Hp培养滤液的作用下,胃粘膜细胞增殖加速,饱和密度增加,失去生长的接触性抑制,ras癌基因表达增高,ConA凝集试验阳性,能在软琼脂中集落生长,并有细胞排列紊乱、重叠生长、形态不规则、胞核增大、核膜凹陷、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长短不一等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说明在Hp培养滤液的作用下,胃粘膜细胞已获得恶性转化的部分表型特征.结论Hp培养滤液体外可诱导胃粘膜细胞的恶性转化,具有潜在的致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4例Hp阳性的慢性胃病患者(男19例,女15例)胃窦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同时以12例Hp阴性的慢性胃病患者作对照,并对Hp阳性患者进行抗Hp治疗,4周后复查PCNALI.结果Hp感染胃窦粘膜PCNALI较无Hp感染显著增高(2902±1023比1431±687,P<001);Hp根除(n=24)后胃窦粘膜PCNALI由2811±115降至1768±965(P<001),而Hp未根除(n=10)时则无显著降低(2917±814→2442±744,P>005).Hp感染时胃粘膜PCNALI与炎症程度正相关(P<005),但与Hp菌量无相关(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胃粘膜细胞增殖活性,从而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根除Hp后可纠正这一变化,对预防胃癌发生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三联方案“丽珠胃三联”药物搭配、疗程和剂量的效果来探索较理想的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方案。方法 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126例、胃溃疡40例。随枘发成三组:A组;枸椽酸铋钾0.22g/次+克拉霉素0.25g/次+替硝唑0.5g/次,称“丽珠胃三联”,均为2次/d,疗程7d:B组:药物组成、用法同A组,但疗程为14d;C组:奥美拉唑20mg,甲硝唑400mg,阿莫西林1g,均为2次/d,疗程7d,观察记录Hp根除情况、溃疡愈合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160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记6例,Hp根除率A、B、C三组分别为87.9%,87.0%,86.8%。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溃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90.9%及92.9%;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4C尿素呼吸试验和血清HpIgG对于抗Hp感染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确诊Hp感染40例,改良三联疗法30例,单用铋剂10例,疗程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12,24,48周做14C尿素呼吸试验、ELISA法血清HpIgG抗体测定、胃粘膜活检标本组织学及细菌培养,监测Hp感染状态.结果经抗Hp治疗后40例中有25例Hp根除且持续阴性,10例未根除者持续阳性,5例根除后随访中又复发.呼吸试验能准确反映Hp根除及根除后复发或治疗无效,与组织学或培养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79%.血清HpIgG抗体在Hp根除后即有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Hp未根除者随访中无明显变化;在Hp根除后复发者,已下降的抗体又达到或超过治疗前水平.结论14C尿素呼吸试验和血清HpIgG抗体测定准确性高,是简便、安全的非侵入性抗Hp感染疗效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低剂量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研究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三联疗法进行改良,减少其中阿莫西林及甲硝唑的剂量,对Hp阳性的173例慢性胃炎患者及26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用药方法为胶体次枸橼酸铋(德诺,CBS)120mg,阿莫西林250mg,及甲硝唑200mg同服,每日4次,连服14天,Hp根除率为86.8%。此外,对49例慢性胃炎及107例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者减少服药次数,采用每日2次给药,连服14天,Hp根除率89.1%。研究证明,低剂量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有较好的依从性。每日2次服药与每日4次服药临床疗效相似,Hp根除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根治Hp及对胃粘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根治Hp感染及对胃粘膜病变的影响.方法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共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18岁~62岁,均给予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其对Hp根治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既保持了较高根治率(846%,55/65),又降低了副作用;对胃粘膜炎性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中活动性炎症、血管瘀血和肠上皮化生消失率依次为889%(16/18),818%(9/11)和667%(3/9);非活动性炎症亦表现为治疗后退级或减轻,其中Ⅲ级炎症消失率为818%(18/22);但对萎缩或增生性病变无显著疗效.结论低剂量标准三联疗法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较高、价廉、副作用较少的Hp根治方法,宜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Hp阳性患者Hp根除前后及Hp阴性者胃粘膜上皮中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均显著增加,Hp根除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而Hp仍为阳性者上述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Hp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机制之一,使胃粘膜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液细胞游离面及粘液上皮基底膜中阴离子分布的变化.方法利用PEI作为阳离子探针,对10例Hp感染者的活检胃粘膜进行观察.结果胃粘液细胞游离面常有排列紧密的PEI标记物,而细胞间隙中PEI标记常阴性或仅有少量.Hp感染后,部分胃粘液细胞膜上PEI标记减少或缺失,细胞间隙中PEI标记明显增多,有时某些细胞器上亦有PEI标记.基底膜中PEI标记为15nm~20nm致密颗粒以35nm~80nm的间距有序排列,炎症细胞浸润破坏基底膜时,其PEI标记稀疏或中断.结论细胞膜上阴离子分布的改变在Hp致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LightandelectronmicroscopystudyofHelicobacterpyloriassociatedgastritisandgastriccarcinomaLUOHongTao1,CHANGWenHua2andJIXiao...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三联疗法作为初治方案以及序贯疗法或四联疗法作为补救方案根除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A)合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间261例胃镜下尿素酶法诊断的PUA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采用PPI三联疗法、铋剂三联1周疗法进行根除,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PUA患者经上述抗Hp治疗后继续4周抗溃疡治疗,停药1月后复查胃镜并比较两种方法对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的疗效差异。对于首次三联疗法根除Hp失败者,随机应用10日序贯疗法和PPI、铋剂四联1周疗法再次行Hp根除。观察疗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1个月后采用”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统计分析采用符合方案(PP)群组分析和意向治疗(ITT)群组分析。结果相比于铋剂三联疗法,PPI三联疗法Hp根除率(ITT:77.7%vs62.6%;PP:79.5%v564.1%;P〈0.05)及溃疡愈合率(ITT:78.5%vs64.9%;PP:80.3%vs66.4%;P〈0.05)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TT:10.8%vs16.8%:PP:11.0%vs17.2%;P〉0.05)。对于首次三联疗法失败者以10日序贯疗法补救,Hp根除率较高(ITT:84.6%vJ61.5%;PP:86.8%v563.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四联疗法低(ITT:12.8%VS35.9%;PP:13.2%VS36.8%;P〈0.05)。结论PPI三联1周疗法进行Hp感染根除可作为PUA患者首选,有较高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首次根除失败者可优先改用10日序贯疗法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Hp的接种,建立沙土鼠Hp感染模型,再现同一病变,并观察除菌治疗前后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增殖的变化,研究Hp的致病过程.方法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测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Hp感染早期2wk以幽门粘膜为中心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炎症越来越重.感染3mo后幽门部小弯附近可见溃疡出现.感染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改变,随着感染的持续转变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改变及淋巴滤泡的广泛形成.并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存在,提示肥大细胞在Hp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用机制不清.炎症处的BrdU标识率明显多于非炎症处,除菌治疗后炎症细胞及BrdU标识率明显减低,提示三联疗法是完全有效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剂.结论Hp可感染沙土鼠导致胃炎、胃溃疡发生,其病理改变与人类类似,沙土鼠是Hp感染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基于莫西沙星的三联疗法作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4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失败的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为37例。A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g+莫西沙星400mg,均为2次/d;B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10mg(2次/d)+枸橼酸铋钾300mg(4次/d)+甲硝唑(400mg,3次/d)+四环素(500mg,3次/d)。两组均治疗7d,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按意向治疗分析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4%和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按符合方案分析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5.3%和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8%和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含莫西沙星的三联方案优于含铋剂的四联方案,是一种疗效好且安全性高的Hp根除二线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对胃粘膜Cmyc 基因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Hp 清除前后胃粘膜Cmyc 基因蛋白和EGFR 进行定量测定,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p 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Cmyc 蛋白和EGFR 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 Hp 阴性患者,经治疗Hp转阴者上述指标显著下降,而Hp 仍为阳性者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 胃粘膜PCNA 标记指数与Cmyc 蛋白和EGFR 呈一致性改变.结论 Hp 感染导致的Cmyc 蛋白和EGFR 的过度表达,可能对细胞增殖和癌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经胃镜氩离子凝固消融技术(APC)治疗后老年Barrett食管(BE)患者进行胃镜随访,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食管黏膜恢复的影响及Hp感染与BE的关系.方法 将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201例老年BE患者分为无Hp感染(对照组)组53例和Hp感染组148例,Hp感染组再随机分为感染1组和感染2组各74例.所有患者经APC治疗后,给予抑制胃酸治疗,奥美拉唑40 mg,2次/d,静脉滴注,连续7d;7d后改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2次/d,早晚口服,总疗程2个月.感染2组同时给予根除Hp治疗,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替硝唑500 mg,2次/d,上述3种抗生素选用2种,共用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第1、3、6、12、24个月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并进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 3组患者APC治疗平均2.4次(1~3次),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者BE黏膜消失,复层鳞状上皮完全修复;治疗后3个月,各组均有反流性食管炎(RE)和BE复发;治疗后6个月RE复发率明显上升,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2.2%和17.6%(χ2=61.28、59.00和43.96,P<0.05);12个月BE复发率明显增加,对照组为22.6%,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8.9%和23.0%(χ2=6.79、6.62和5.97,P<0.05).治疗前3组患者均有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DeMeester指数>14.7),治疗后1个月DeMeester指数恢复正常,对照组为14.5±0.9,感染1组和感染2组分别为13.2±0.4和12.0±0.5(t=2.09、2.22和2.15,P<0.05);治疗后6个月DeMeester指数明显升高(t=2.29、2.33和2.14,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胃窦部感染Hp的老年BE患者,在进行APC治疗同时可进行根除Hp治疗;APC联合根除Hp治疗对老年BE患者的远期预后与单独APC治疗无显著差别;APC治疗可完全清除BE上皮,长期应用抑制胃酸治疗可能延缓BE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银花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与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效果是否相当方法经内镜诊断和Hp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的活动性PU154例,随机分甲组48例,单用自制金银花胶囊2粒(60g);乙组56例,金银花胶囊2粒+雷尼替丁150mg;丙组50例,奥美拉唑2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甲硝唑400mg均为2次/d,餐后口服,服药2wk停药1wk后复查.结果甲、乙、丙3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9%,92.8%,94.0%;Hp清除率分别为64.60,87.5%,90.0%;各组疗效比较,丙>乙>甲,乙组与丙组效果接近.疗程中仅丙组有40%出现恶心和便秘副作用.各级2wk的药品费用(RMB)分别为甲组4元,乙组10元,丙组650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金银花加雷尼替丁治疗Hp相关性PU疗效和Hp清除率与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相当,符合安全、高效、价廉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雷贝拉唑 (R)与奥美拉唑 (O)在含有克拉霉素 (C)和阿莫西林 (A)的短程三联或加用呋喃唑酮 (F)的超短程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 (Hp)方案中的疗效。 方法 将 180例Hp阳性、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治疗组 (R组 )和奥美拉唑对照组 (O组 )。R组和O组又分别分为RAC 7天 /OAC 7天组、RAC 5天 /OAC 5天组和RACF 3天 /OACF 3天组 ,每天服药 2次 ,疗程分别为 7天、5天和 3天。各组患者在治疗前 1周内和治疗后 4~ 8周分别经内镜活组织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 3 C UBT检测Hp感染状况并评估溃疡合情况。结果 在Hp根除率方面 ,根据意图治疗分析 (ITT)和按试验方案 (PP)分析 ,R组总的Hp根除率均显著高于O组 (P <0 .0 5 ) ;RACF 3天的Hp根除率显著高于OACF 3天组 (P <0 .0 5 ) ,OACF 3天组的Hp根除率显著低于OAC 7天组 (P <0 .0 1)和OAC 5天组 (P <0 .0 5 ) ,RACF 3天组与RAC 7天组和RAC 5天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组间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雷贝拉唑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的短程三联或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呋喃唑酮联合的短程四联疗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其超短程四联 3天疗法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接近于三联 7天和 5天疗法 ,显著优于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含莫西沙星三联疗法和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它们的根除率.方法 将132例经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失败的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二组均为66例.A组给予口服莫西沙星(400mg/次,1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泮托拉唑(40mg/次,2次/d);B组给口服予左氧氟沙星(500mg/次,1次/d)+阿莫西林(1g/次,2次/d)+泮托拉唑(40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10d,停服质子泵及抗生素4周后行14 C-BUT或者13C-BUT试验检测Hp感染是否根治.结果 按意向治疗分析(ITT)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33%和68.18%,有显著性差异(P =0.042);按符合方案分析(PP)A组和B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8.71%和72.58%,有显著性差异(P =0.023).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1%和10.6%,无显著差异(P=0.770).结论 含莫西沙星的三联疗法治疗初治失败的Hp感染优于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Hp根除二线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兰索拉唑(达克普隆)、羟氨苄青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7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和(或)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3例,每次口服兰索拉唑3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替硝唑500mg,均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第2组44例,给药方式同第1组,只是疗程缩短为1周,疗程结束后继续每日口服兰索拉唑30mg,持续1周。疗程结束达4周时复查胃镜及Hp。35例Hp根除后6个月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果第1组有3例因过敏性皮疹而退出观察,40例用于统计学分析。第1组和第2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00%和818%,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25%和886%。6个月的Hp再感染率为86%。结论第1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略高于第2组,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较理想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