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内膜剥离,血管急性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最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些重要特征如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斑块内血管新生等密切相关,它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对于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展、预后以及疗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涉及的生理病理性血管新生过程中起中心作用[1].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进展 ,重点介绍了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溶系统、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 ,其作用会被进一步发掘和确立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和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监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作用,而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这种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血管新生、侧枝循环和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监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作用,而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粥样癍块稳定性的影响可能是这种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38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85例,收集颈部血管B超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析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非糖尿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非糖尿病病人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75%时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不明显;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75%时颈部血管斑块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77,P0.000 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颈部血管斑块大小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2例分别于发病后 2h、7h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1例于发病后 17d行择期冠状动脉成形术 ,术中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病变远端血管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负压抽吸。结果  3例患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血管内吸出大量血栓 ,术后达到TIMI 3级血流 ,患者症状迅速缓解 ,其中 1例有轻度血管内膜撕裂 ,但不影响远端血流 ,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能有效保护远端血管 ,吸出冠状动脉内血栓 ,避免远端血管栓塞。该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律失常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的心律失常特点以及处理策略。方法观察209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在不同的干预血管: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中的发生机会。结果20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中共出现86例心律失常,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27例,左前降支病变44例,左回旋支病变18例,共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4例,共出现室性心律失常51例。结论右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人术中发生的窦性心动过缓比其他血管病变多;室性心律失常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多见:应积极防治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出现的各种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再狭窄已成为目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 ,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局部血栓形成、内膜增生以及慢性血管重构等。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防止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和慢性血管重构 ,但支架本身进一步加剧靶血管内膜增殖 ,尤其在长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阻塞冠状动脉血管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以往血管影像学和病理学研究认为斑块破裂是自发性或继发性因素作用于局部单个冠状动脉斑块,而病理生理学研究认为在炎症。交感神经张力、儿茶酚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冠状动脉内可形成多个不稳定性斑块。作者通过血管造影证实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存在多发性冠状动脉斑块,并测定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56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568例,其中疑诊急性心肌梗死416例,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152例。结果416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328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imaryPTCA,P-PTCA)治疗;有32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75%,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P-PTCA治疗;有12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择期CABG治疗;有8例因梗死相关血管不能确定或是不适宜P-PTCA或CABG病例接受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有4例梗死相关血管细小,未行特别处理;有1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结果正常或体表心电图判定的梗死相关血管正常。152例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行急诊PTCA治疗108例,CABG33例,动脉造影正常8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PTCA/CABG治疗,选用IABP短期辅助治疗加药物治疗维持2例。2例急性心梗和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死于术中或术后即刻。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管闭塞造成1000多例患者死亡。这...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冠心病类型,是指在各种危险因子作用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管腔急性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细胞发生急性缺血缺氧性损伤、坏死。血小板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对ACS的发生均有促进作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生物学指标,与ACS的相关性一直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后3~7天及6个月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于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采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5%和>75%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97.6±17.3ng/L、241.6±28.9ng/L和391.7±48.4n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与52例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410.3±42.9ng/L和220.9±105.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愈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愈重,愈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各种介入治疗措施都以损伤血管内膜为代价,激活血小板,参与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血栓闭塞或血管再狭窄的过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形成以血小板为主的非闭塞性血栓,因此抗血小板治疗非常重要。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通路,多个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能明显减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急、慢性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较薄,脂质成分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多。不稳定斑块的临床识别手段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高分辨核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镜、电子束CT及C反应蛋白、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介素(IL)-1、IL-6、IL-8等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与再灌注治疗两大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调脂治疗等。再灌注治疗对于无条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3~12 h内溶栓治疗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宜于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干细胞移植尚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l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冠状动脉、颈动脉易损斑块标识物,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外周血标识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尤其肌钙蛋白阴性者有预测价值;此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与经皮血管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内支架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16例患者因发生冠脉内膜剥离、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而放置冠脉内支架,成功15例。认为冠脉内支架可有效地防止PTCA术的急性并发症(内膜剥离、夹层形成、血管急性闭塞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