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探讨体育课中不同运动心率曲线模式对小学生体成分、心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科学制定体育教学环节、增进学生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以合肥市某小学五、六年级的4个班级72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CG)、中强度持续运动心率曲线组(MG)、中强度重复运动心率曲线组(RG)、递增负荷间歇运动心率曲线组(IIG),分别进行每周3次,每次持续20 min,共16周实验干预,比较实验前后体成分、心肺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与实验前相比,经16周运动干预后各组受试者身高、体重均增加(P值均<0.01),CG组、MG组、RG组的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增加(P值均<0.01),而IIG组无显著变化(P>0.05);MG组、RG组、IIG组的体脂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实验后与CG组相比,MG组、RG组、IIG组体重、BMI增加幅度明显下降(P值均<0.05),且IIG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MG组、RG组、IIG组的体脂百分比低于CG组(P值均<0.05).与实验前相比,各组受试者肺活量均增加(P值均<0.01),MG组、RG组、IIG组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每分钟最大摄氧量明显增加(P值均<0.05).实验后IIG组的肺活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CG组,MG组、RG组、IIG组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每分钟最大摄氧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CG组(P值均<0.05).结论 经16周运动干预,不同运动心率曲线模式体育课均可以改善小学生体成分和心肺功能水平,尤其在递增负荷间歇运动心率曲线模式下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3.
探讨北京市海淀区6~15岁儿童青少年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关系,为儿童少年足底压力诊断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和上地实验学校6~15岁健康儿童少年l000人,按实际年龄组分为10组,每组100人,其中男女各50人,进行体成分和足底压力测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各年龄组男女少儿足底压力与体成分的相关系数.结果 男生足底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男生相对峰值压力、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和BMI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女生所有区域峰值压强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峰值压力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体脂肪、BMI呈负相关,与相对去脂体重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生相对接触面积在部分区域与体重、相对去脂体重呈负相关,与相对体脂肪、BMI呈正相关(P值均<0.05),在其他一些区域则相反.结论 健康少儿足底压力各指标的变化与体成分各指标的变化有关,且不同性别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了解邯郸城乡小学生身体形态、体成分、骨密度现状,为指导小学生合理营养膳食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身高计、电子秤、围度尺、韩国InBody 570体成分分析仪、韩国Osteopro超声骨密度仪,对邯郸市实验小学、曙光小学和邯郸市下属县管辖的乡镇孔村小学、刘村小学、潘村小学的916名12岁小学生进行身体形态、体成分和骨密度测定.结果 身体形态指标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身高(男154.73 cm,女154.56 cm)、体重(男45.34 kg,女43.07 kg)、胸围(男74.18 cm,女73.04 cm)均高于乡村同性别学生的身高(男150.31 cm,女151.17 cm)、体重(男42.08 kg,女40.80 kg)、胸围(男70.37cm,女70.52 cm)(P值均<0.01),腰围城市女生(63.51 cm)低于乡村学生(65.28 cm) (P<0.05),城市男生(66.85 cm)腰围略高于乡村学生(66.52 cm) (P>0.05).体成分指标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蛋白质(男6.54 kg,女4.81 kg)、矿物质(男2.14kg,女1.88 kg)、体脂肪含量(男9.75 kg,女11.44kg)、体脂肪百分比(男21.50%,女26.56%)均高于乡村同性别学生(P值均<0.01),城市男女生的水分(男24.05kg,女21.51 kg)、骨骼肌含量(男15.82 kg,女13.26 kg)、骨骼肌百分比(男34.89%,女30.78%)低于乡村同性别学生(P值均<0.01).骨密度指标城市男女生的平均骨质疏松指数(男54.17,女56.46)、超声速度(男1 374.51m/s,女1 386.72m/s)、Z值(男1.48,女1.59)均高于乡村同性别学生(P值均<0.01).结论 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生长发育相对迟缓. 相似文献
5.
了解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身体成分之间的关联,为藏族初中生青春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支持.方法 按方便抽样,兼顾城郊分布的原则,在西藏拉萨市6所初中的1 246名藏族学生进行身体成分及体力活动调查.结果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久坐时长为(562.5±88.3) min/d、中高强度为(54.2±11.2)min/d;男生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4,38.91,17.50,P值均<0.01);男生总体力活动量、总能量消耗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8,23.28,P值均<0.01);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60 min及以上人数比例为28.1%.初中生超重、肥胖体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4%,7.5%,腰高比≥0.5的学生占19.7%.男生在身高、体重、腰围、去脂体重指标方面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8,14.94,8.58,23.26,P值均<0.01);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P<0.01).男生和女生腰高比、身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与久坐时长均呈正相关,与低强度、中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体力活动时间与身体成分呈负相关,保持一定体力活动对身体脂肪控制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究体育课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性运动时间对初中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学生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1所初中学校中选取6个班级226名学生参与为期8周的实验干预.在体育课中嵌入不同强度和持续性时间的运动.6个班级中分别包含15 min大强度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10 min大强度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5 min大强度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结果 在体育课平均心率、能量消耗、能量代谢当量上各班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634,8.562,8.162,P值均<0.05).实验前后比较,在握力体重指数上实验1班和3班,立定跳远上实验1班、2班和3班,仰卧起坐上实验1班和3班,用力肺活量上所有班级,耐力跑上实验1班、2班、3班、4班和5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握力体重指数进步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5,P=0.000),实验4班、5班和6班分别与实验1班和3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2班与6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体育课嵌入持续性运动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对体育课运动负荷提高幅度越大.应保障体育课运动负荷维持在稳定区间.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隐性肥胖女大学生体成分的影响,为女大学生有效减少体脂、增加瘦体重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知情、自愿的原则从韶关学院二年级非体育专业196名女大学生中利用I0I353人体成分分析仪筛选出35名隐性肥胖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有氧运动组、抗阻训练组、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组进行12周运动干预.在运动干预前、第4周末、第8周末和第12周末用生物阻抗法检测体成分.结果 196名女大学生中,隐性肥胖者35名,占总人数的20.91%,占体脂肪比率(BF%)≥30%人数的87.23%.经过12周运动干预,组内比较,有氧运动组的体质量指数(BMI)、BF%和腰臀比(WHR)较干预前减少(P值均<0.05),抗阻训练组和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组的BF%和WHR均较干预前减少(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的BMI下降(P值均<0.01),3个运动干预组的BF%和WHR均减少(P<0.01).结论 在肥胖判断上BF%较BMI更具科学性,当今女大学生隐性肥胖问题不容忽视;12周运动干预可减少隐性肥胖女大学生的体脂率,改善身体形态,且不能单纯依赖体重来评价减脂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与学生体质的关系,为科学安排中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提供建议。方法随机选取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3个年级的88名学生,运用Polar心率测试仪对学生上课期间的心率进行监测,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以获得体质得分,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从静态特征上来看,初中生体育课上的最低心率为86. 94次/min,平均心率为142. 55次/min,最高心率为192.66次/min;初一学生平均心率低于初二、初三学生(F=3.64,P <0.05),男生平均心率和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05)。从动态特征上来看,第3,31 min时的心率低于第10,17,24 min时的心率(F=13.87,P<0.01)。在初中体育课各个部分上,各个年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学生心率低于高年级学生(F=9.85,P<0.01);在运动强度负荷和体质相关性上,最低心率、平均心率、最高心率与体质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0.32,-0.29,P值均<0.01)。结论初中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适中,学生的体质情况与运动负荷强度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主要身体成分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为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天津市年龄在12~15岁、智力正常且无重大疾病、自愿加入研究的初中生366名,采用In Body 52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试受试者身体成分。以主要身体成分为自变量,收缩压、舒张压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拟合并筛选最优模型。结果女生体脂百分比高于男生,去脂体重、收缩压、脉压差均低于男生(t值分别为-4.73,8.68,2.38,2.37,P值均<0.05)。混合型肥胖组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正常体型组(F值分别为6.59,4.78,P值均<0.01)。6种拟合模型中,男生除体脂百分比与舒张压之间的二次模型的AIC值和R2值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除去脂体重与收缩压之间的三次模型,体脂百分比与舒张压的线性、对数模型,去脂体重与舒张压的线性、对数、二次、三次、复合模型的AIC值和R2值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女生去脂体重与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二次、幂方程满足AI...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东省大学生发育及体成分的变化趋势,为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测试细则》要求,固定专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胸围,用皮褶卡钳测量右上臂肱三头肌部和肩胛下角部皮褶厚度,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估算体脂比(BF%),计算体脂肪(BF=BF%×体质量)和瘦体质量(LBM=体质量-BF)。结果2005年与2000年相比,山东省19~22岁大学生城男、城女、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90 cm、1.32 cm1、.84 cm、和0.56 cm;城女、乡男、乡女体成分都有明显变化,BF%分别下降1.30%、1.05%和1.87%(P<0.01)。结论近5年山东省大学生身体发育和体成分都有明显变化,制订大学生卫生保健措施时要结合其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了解中学学生体育课运动强度、有效运动时间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指导学校上好体育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对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8所项目中学的目标年级学生,监测其194节体育课的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心率≥120次/min的时间和总耗能等指标,并分析各项指标与能量消耗的关系.结果 194节体育课最大心率合格率为88.66%,平均心率合格率为68.04%,心率≥120次/min的时间合格率仅为19.59%;3项指标均合格的体育课仅有13.92%.平均每节体育课的总耗能为(290.18±90.60)kcal(1 kcal=4.18 kJ).经线性回归分析,平均最大心率(B=1.162)、平均心率(B=1.053)和心率≥120次/min的时间(B=5.209)是体育课总耗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中学体育课运动强度不够、有效运动时间不足,影响体育课总耗能,导致运动负荷偏低,影响运动效果,因此要加强对体育课的监测与指导,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体育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因果关系,为提升体育健康教育和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纵向实证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北省襄阳市、辽宁省大连市和吉林省辽源市4所初中学校七年级的2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18周的纵向追踪设计对696名初中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测量工具采用修订后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量表以及初中生健康素养量表。结果 第1次测量(T1)运动督导可以正向预测第2次测量(T2)健康素养(β=0.18),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运动督导(β=0.18)(P值均<0.01);T1健康教育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57,P<0.01),T1健康素养不能正向预测T2健康教育(β=0.03,P>0.05);T1体育教学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39),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体育教学(β=0.10)(P值均<0.05)。体育健康教育的3个维度对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体育健康教育3个维度中,健康教育是影响初中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两变量之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运动督导、体育教... 相似文献
14.
掌握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28所高中和2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 151名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版)”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过去7d中每天达到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 min的占8.6%,每天运动时间累计达到60 min的占15.8%.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过去7d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达标的天数分别为(2.65±2.12)和(2.26±2.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P<0.05).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运动时间和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严重缺乏体力活动偏多(x2值分别为330.72,44.71,163.69,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不足,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in children, we conducted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apan.
Methods We designed an original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lifestyle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of children. In 1997,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elicited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en aged 9–10) and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 grade students (then aged 12–13). The survey was repeated annually for three years as the students advanced
through school.
Results For both boys and girls, each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reveal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behavior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Psychosomatic, symptoms scores varied according to daily hours of sleep, eating of breakfast, having strong likes
and dislikes of food, bowel habits, and daily hours of television watching. Both boys and girls with “good” lifestyle, behaviors
evaluated by the HPI (Health Practice Index) showed lower scores for psychosomatic symptom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ifestyle behaviors of childre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suggest that poor lifestyle behavior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isks. 相似文献
16.
17.
18.
M Schootman L J Fuortes C Zwerling M A Albanese C A Wats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3,83(11):1628-1630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demograph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ported safety behavior by studying 2250 Iowa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via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tudents attending rural schools used front seat belts and helmets less frequently than urban students. Seat belt and helmet use and swim safety decreased dramatically with age. Occurrences of driving or riding while drunk or high increased with age. Boys were less likely than girls to wear back seat belts and moped helmets and to check water depth before diving. Possession of a driver's license was not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ny of the safety behavio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