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于奎龙 《职业与健康》2014,(10):1376-1379
目的了解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文理学院17个系部的共计1 816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骑车时双手离把发生率为9.6%,攀附其他车辆发生率为12.3%,追逐与打闹发生率为9.4%,骑车带人发生率为21.8%,骑车逆行发生率为9.5%,闯红灯或乱穿马路发生率为13.6%,在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骑车逆行、闯红灯或乱穿马路方面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非安全场所游泳次数游泳的人数比例为7.0%,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色情动作与玩笑发生率为20%,男女发生率(P〈0.01)与年级发生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同学打架次数明显多于女同学(P〈0.05);有9.4%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大,年级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尝试离家出走方面,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故意与非故意伤害行为不容忽视,针对大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年级的特点进行文化建设、性教育、挫折教育、综合性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研究中心等,以达到预防、控制、减少学校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排名前3位的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打自己(19.0%)、故意掐伤自己(15.7%)、故意拽头发(12.2%);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6.8%,32.5%的自杀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6.2%,7.4%,3.1%。女生总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风险分别是无自伤行为者的5.571,7.735,8.020倍。结论自伤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不安全交通行为的交互作用与非故意伤害的关联.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广东省阳江市、辽宁省沈阳市和重庆市4座城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平均年龄(15.09±1.75)岁,男生8986人,女生9914人;高中生8514人,初...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为实施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2010年、2012年4-5月对北京市通州区9所中学抽样班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3次监测结果显示,中学生自伤行为报告率呈上升趋势,且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隔代家庭学生高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学生,学习成绩越差者自伤报告率越高;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隔代家庭学生高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及以下的学生高于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学生.结论 应及早针对重点青少年人群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伤与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邹凯  尹丹丹  陈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10):1027-1029,1034
目的 探讨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武汉市2所综合大学抽取1 988名大学生进行随访问卷调查。采用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评定大学生自我伤害和生活事件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我伤害的关系。结果 176名大学生在过去一年内有自我伤害行为。自我伤害组在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和各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自我伤害组(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生活事件量表中人际关系因子和受惩罚因子均与自我伤害发生有统计学关联(均有P<0.05)。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与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 了解中学生伤害行为流行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随机整群抽取3所学校初一到高二学生1650人,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石景山区中学生中46.0%骑坐摩托车时不戴头盔,20.1%的学生有动手打架行为,15.9%的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违反交通规则,动手打架等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初三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结论 中学生中存在多种容易导致伤害的行为,应尽早对中学生进行预防伤害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宾阳县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现状,为制定伤害相关行为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广西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1 087名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步行违规、骑自行车违规、非安全场所游泳行为3种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其中步行违规、骑自行车违规的发生率男生与女生、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安全场所游泳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受欺侮、打架、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意念等故意伤害行为的发生率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生受欺侮、打架的发生率高于女生,女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高于男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重点中学学生高于普通中学学生(P0.01)。严重伤害的发生率11.33%,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普通中学生高于重点中学生。结论宾阳县中学生中故意伤害行为、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WTO的报告中指出,在世界上人类死因中的顺位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伤害是前5位的死因之一,是1-2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1位或第2位。精神伤害是伤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学生的精神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在学校开展干预项目提供基础资料,达到保护青少年健康和生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与自我伤害、他人伤害发生的关联,为预防学生自我伤害和他人伤害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6-1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浙江、广东、江西、四川、贵州5省抽取2 17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对自我伤害和他人伤害的影响.结果 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为(13.13±2.27)分,小学生为(12.79±2.55)分,中学生为(13.49±1.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9,P<0.05).中小学生自我伤害率为11.1%,小学生为11.3%,中学生为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中小学生他人伤害发生率为17.8%,小学生为22.4%,中学生为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健康素养高的中小学生相比,健康素养偏低的中小学生发生自我伤害的OR值(OR值95%CI)=2.38(1.78~3.20),他人伤害行为的OR值(OR值95%CI)=1.45(1.11~1.88).结论 中小学生自我伤害、他人伤害的发生危险与健康素养有关,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6 1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1 241名(20.2%)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250名(4.1%)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自杀.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女性、不住校、独生子女、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情感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7,1.64,0.84,0.72,0.67,0.58,2.06,2.45,2.12,1.68,2.82,1.62);尝试自杀与女性、不住校、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躯体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2,2.25,0.52,0.49,0.47,1.79,2.17,1.97,1.94,3.14,1.66).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自杀意念较为普遍,教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学生的自杀风险,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学生自我伤害和自杀时间变动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2012、2014、2016年5次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淀区21所中学共22 604名学生进行匿名集体自填问卷调查。结果海淀区13.65%的中学生曾有意伤害过自己,初中生为14.57%,高中生为13.08%,高中生低于初中生(χ2=10.81,P=0.001)。12.25%的中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6.46%的中学生有过自杀计划,2.33%的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女生认真考虑过自杀率高于男生(χ2=42.85,P=0.001),男女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无统计学差异。时间趋势上,2016年中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率(1.54%)明显低于2008年(2.62%),但在2012—2014年间有波动。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中因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占22.99%,因家庭原因占15.05%,还有7.93%是因为失恋。尝试过自杀或自伤的学生中,73.75%没有寻求过帮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中生自杀的因素有曾...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伤害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伤害死亡率仅次于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居第4位,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造成的疾病负担占17%,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占总死亡的24%。在阐述伤害定义、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伤害预防控制研究概况和伤害现状、伤害特点、变化趋势、社会经济损失情况以及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旨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城区6所初中共1209名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骑车违规行为(43.3%)。多种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学校、家中、交通场所是最容易发生严重伤害的地点。结论城区初中生非故意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引起充分重视,共同预防、控制和减少非故意伤害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伤害、手机成瘾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蚌埠市城区和农村中学中抽取学生5 116名.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伤害评定量表评价调查对象手机使用依赖和伤害发生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报告率为25.69%(1 112/4 328),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8,161.07,11.42,22.14,21.38,24.24,P值均<0.01).非自我伤害和自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7.48%,43.32%,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为男性、户口所在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非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58,1.136,1.108,P值均<0.05),手机使用依赖、性别为男性、学段为高中、居住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75,1.069,1.121,1.086,1.141,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非自我伤害、自我伤害检出率均较高,手机使用依赖会增加中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风险.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采取措施,减少青少年手机依赖和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常豫红  范颂  陈航  雷智  刘霞  凌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666-1669
了解泸州市初中学生伤害发生状况,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泸州市22所中学七~九年级16 465名在校学生2014年伤害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6 465名初中生伤害总发生率为13.24%(2 180名),轻、中、重度伤害分别占92.02%,5.50%,2.48%.城市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20%,农村学生为13.67%;男生为14.69%,女生为1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79,32.531,P值均<0.01).2 180人发生各类伤害2 728人次,涉及伤害13种,以跌倒/坠落(39.22%)、割/刺伤(21.99%)为主;农村学生扭伤/拉伤、打架、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x2值分别为4.685,8.563,4.294,P值均<0.05).约41.15%的城市学生伤害发生在家庭,农村学生主要发生在学校(37.28%)和家庭(35.91%);轻度伤害主要发生在家庭(38.01%),中、重度伤害主要发生在学校(39.20%).结论 泸州市初中生伤害发生率较高,以轻度伤害为主.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伤害类型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酒泉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害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是青少年的首要死亡原因。为了解酒泉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 ,找出伤害原因 ,提出防治对策 ,评价其社会经济损失 ,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2 0 0 1年 9月笔者对酒泉地区中小学生进行了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酒泉地区 7个县 (市 )中小学进行分层整群抽样 ,共抽取 39所学校的 870 0名 7~ 18岁城乡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调查表 85 0 7份 ,应答率为 97.78%,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 45 6 3,2 2 6 5 ,16 79人。1.2 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中学生与意外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的现状。方法:1999年5月至6月,选取中国北京、天津、沈阳和云南5省市40所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学生16580名,采用中学生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有56.9%的学生乘车不系安全带,5.9%的学生近期乘坐过酒后驾驶开的车,初中学生发生打架行为并且因此而受伤的比例明显高于高中学生,男生发生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性别、年级之间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中学生中存在着许多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应针对青少年的年龄、性别特点,尽早进行预防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大关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倾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非故意伤害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大关县五所小学4~6年级1 084名在校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在调查的1 084名小学生中,过去一年具有非故意伤害倾性学生114例,伤害倾性的发生率为10.5%,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锐器伤,伤害认知得分及格率为5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所在地为镇(OR=0.655,95%CI:0.450~0.953)、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大学(OR=0.483,95%CI:0.295~0.790)是非故意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性别男(OR=1.706,95%CI:1.314~2.215)、留守学生(OR=1.646,95%CI:1.216~2.228)是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大学(OR=0.406,95%CI:0.223~0.739)、高中及中专(OR=0.388,95%CI:0.155~0.972)是非故意伤害倾性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关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较为明确,应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干预对象,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伤害预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