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分析中国汉族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和20m往返跑(20 m SRT)的相关性,为促进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各行政区(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17 280名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 m SRT进行心肺耐力水平测试,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BMI和20 m SR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汉族男性儿童青少年20 m SRT总体成绩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分别为32.20,35.23,28.84和22.29次,女生分别为25.22,26.13,23.36和18.39次,男女生成绩均为正常组>消瘦组>超重组>肥胖组(P值均<0.05).BMI-Z分范围是-3.0~8.0,无论男女,不同BMI-Z分组青少年的20 m SRT-Z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无论男女,BMI-Z分在接近正常范围区间,20 m SRT-Z较高;而在较高和较低区间时,20 m SRT-Z较低.结论 体重正常组汉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高于消瘦、超重和肥胖组,BMI-Z分和20m SRT-Z分之间大体呈“抛物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20 m往返跑(20 m SRT)的关系,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采用随机个案法选取12 221名10~ 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体力活动状况、视屏时间与20m SRT的关系.结果 在上下学方式上,积极类型(步行和骑自行车)女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高于消极类型(乘公交、出租车、地铁和家长接送)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3,P<0.05);锻炼时间>60 min/d男女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高于锻炼时间为<30,30~60 min/d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学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低于视屏时间为1~2,<1h/d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锻炼时间>60 min/d、华东地区为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高等级20 m SRT成绩的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1.65,4.24),视屏时间>2 h/d(OR=0.84)为危险因素.结论 视屏时间、体力活动状况与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了解中国汉族青少年20 m往返跑(20 m SRT)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为促进心理亚健康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采用随机个案法随机抽取8 595名汉族青少年(13~18岁),采用20 m SRT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中的心理部分进行心肺耐力和心理亚健康测试.结果 中国汉族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总检出率分别为20.9%和21.3%.13~18岁男性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13.2% ~24.7%,其中18岁最低(13.2%),14岁最高(24.7%);女性青少年检出率介于15.4%~25.9%,其中18岁最低(15.4%),13岁最高(25.9%).高等级20 m SRT成绩男性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总体检出率为18.1%,低等级检出率为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3,P<0.05);女性青少年分别为19.5%和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地区(西南、西北和中南)、年龄(青春期后期)和20 m SRT(高等级)是儿童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青春期前期及心肺耐力水平较差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分析2005-2014年黎族7~18岁学生运动素质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黎族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比较海南黎族中小学生速度、下肢爆发力和耐力素质指标.结果 2014年黎族学生运动素质整体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男生优于女生,但女生50 m跑最好成绩在11~13岁.2005-2014年间,黎族7~18岁学生50 m跑成绩女生提高0.43 s(P<0.01),男生提高无统计学意义;但7~12岁学生成绩均提高(P值均<0.01),其中男生提高0.34 s,女生提高1.04 s.7~18岁立定跳远成绩女生提高了3.75 cm(P<0.01),男生提高无统计学意义,但13~18岁男生成绩提高了5.94 cm(P<0.01).7~12岁学生耐力跑成绩下降(P值均<0.01),其中男生下降3.43 s,女生下降2.75 s;13~ 18岁学生耐力跑成绩下降明显(P值均<0.01),其中男生下降20.26 s,女生下降6.12 s.结论 2005-2014年间海南黎族中小学生速度和下肢爆发力素质男、女生均不同程度提高,而耐力素质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了解上海市7~18岁儿童青少年2000--2014年身体形态指标的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200-2014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抽取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运用LMS法拟合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主要百分位数值及曲线,并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 14年间,男生P5,P15,P5o,P85,P95身高平均增幅分别为3.5,3.4,3.2,3.1,3.1 cm,女生分别为2.6,2.5,2.3,2.3,2.4 cm;男生P5,P15,P50,P85,P95体重平均增幅分别为3.3,3.9,5.3,7.4,9.2 kg,女生分别为2.2,2.5,3.3,4.6,5.8 kg.男女生体重平均增长幅度均为高百分位数大于低百分位数,身高则是低百分位数大于高百分位数(P值均<0.01);不同群体的身高最大增幅的出现年龄均提前,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郊区男生生长最大发育年龄提前,提前幅度表现为郊区男生(0.45)>城市女生(0.35》城市男生(0.26).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正经历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需注意身高、体重不同百分位数人群增长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LMS法拟合北京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脂率百分位数参考值曲线,为进一步制订儿童青少年体脂率肥胖判定标准及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地区抽取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BIA,Inbody230)对北京市7 435名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应用LMS chartmaker软件分别拟合男女生体脂率随年龄变化的百分位数曲线图.以P3,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P97作为参考曲线.结果 6~12岁儿童青少年在相同年龄段内男女生体脂率性别差异较小,但13~18岁男女生体脂率存在性别差异(P值均<0.01).百分位数曲线显示,6~11岁男生体脂率随年龄缓慢增长,11 ~ 15岁明显下降,15岁以后保持平稳状态,而女生体脂率在6~18岁呈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增长的趋势.结论 用LMS方法构建的体脂率百分位数曲线可正确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普及LMS方法对于制订与健康体质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百分位数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符合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耐力跑参考值及曲线,为监测该地区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变化提供参照.方法 以2014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6个区15 308名7~18岁学生为样本,用LMS法建立年龄别耐力跑百分位数值.结果 获得上海市中小学生耐力跑百分位数值P3,P5,P10,P15,P25,P50,P75,P85,P90,P95,P97及曲线.2014年上海市7~ 12岁男、女生耐力跑水平均呈上升趋势,13~ 18岁男、女生耐力跑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年龄组耐力跑的P85,P95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耐力跑百分位数曲线呈现性别、年龄特征,7~12岁男女生百分位数曲线基本一致,13~18岁男生百分位数曲线呈持续性上升,而女生13~15岁上升,15岁之后曲线下降,17~ 18岁曲线略有上升.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耐力跑百分位数存在性别差异,儿童青少年耐力跑百分位数曲线图为本地区儿童青少年功能水平测量提供了一种直观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四川省羌族儿童青少年7~18岁学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教育部官方公布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抽取羌族7~18岁学生身高、体重数据指标,选取2017年分层抽取羌族7~18岁儿童青少年的样本,运用LMS法拟合儿童青少年BMI相对应的百分位数,观察32年间BMI增长率的整体发展趋势.结果 7~18岁BMI均值男生>女生;BMI正态分布系数L男、女生分别在-2.84~-1.79,-1.85-1.39区间,BMI中位数M男、女生分别在16.08 ~ 20.79,15.55~ 20.35 kg/m2,BMI变异系数男、女生分别在0.10~0.14,0.11~0.14区间;1985-1995年男生7~11岁增长率位于-42.94~-21.33区间,女生负增长趋势不一,其他3个大区间男生7~12岁增长均大于5,男、女生17~ 18岁负增长均小于-7.13.结论 四川省7~18岁羌族儿童青少年BMI增长率呈现出低年龄段(7~11岁)持续上升,中年龄段(12~16岁)突增,高年龄段(17~18岁)增长值急剧下降的特征,整体增长值曲线呈现出锯齿状.  相似文献   

9.
了解2000-2014年上海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判别标准研制及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法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趋势.结果 14年间学生BMI P85低年龄组差异比较小,随年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青春期后有减小的趋势,男生平均增加2.1百分点,女生平均增加1.3百分点.学生BMI增长主要集中在中等和高百分位数,尤其是P90后,差值逐渐增大.7~11,12~15岁男生在P5o后差值均逐渐增大,P95分别达2.0,3.2百分点,其中12岁男生从23.4 kg/m2增加到26.8 kg/m2,14岁女生从24.0 kg/m2增加到25.9 kg/m2.与WGOC标准相比,2014年男生BMI P85,P95均较高,而女生BMI P85 10岁之前高于WGOC标准,从11岁开始与WGOC标准基本相一致.2014年上海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4%,9.1%,较2000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6.4,5.2百分点.结论 BMI分布高百分位的个体比低百分位个体的变化更大.在肥胖防治工作中,加强对群体BMI曲线的监测分析,对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上海市2000-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LMS法拟合上海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7~18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指标的P50百分位数曲线,分析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结果 握力、50 m跑及坐位体前屈(女)指标成绩P50各年龄段均有所提高(P值均<0.05),其中男、女生握力分别平均提高3.13,3.15 kg,女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提高0.8 cm.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引体向上(男)、l min仰卧起坐(女)、50 m×8往返跑、l000m跑(男)、800 m跑(女)及坐位体前屈(男)指标成绩P50均有所下降(P值均<0.05),其中立定跳远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11.0,8.59 cm,耐力跑成绩男、女生分别下降2.75,2.32 s.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下肢爆发力、肌肉耐力、有氧耐力出现下降趋势,需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心肺耐力的关系,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在2018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六大行政区抽取7~18岁的4 26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基本情况、20 m往返跑测试及体力活动状况的测试和调查.结果 男生每天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为(31.4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A)与体能指数(PFI)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提升体能素质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在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区选取4 269名7~18岁学生,收集体力活动等数据,并完成立定跳远、握力、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30 s仰卧起坐、20 s反复横跨、20 m往返跑测试,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儿童青少年PFI的比较中,男生10~12和16~18岁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46±3.58)(0.75±3.00),MVPA不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69±3.64)(-0.61±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0.57,P值均<0.05);女生4个年龄段MVPA达标组的PFI值与MVPA不达标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同体能等级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比较中,健康体能组MPA和VPA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高于不健康组(Z值分别为-2.04,-4.93,-7.09,P值均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日MVPA、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即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呈正相关,适当提高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predict the percent body fat (%BF) cutoff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recomme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in Korean children and to compare those values with the published cutoff values in Caucasian children.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083 Kore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555 boys and 528 girls) aged 7-18 years from 3 schools.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BF using a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zer were measur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based on the age- and sex-specific BMI cutoff values of the IOTF guidelines. RESULTS: The predicted %BF cutoff value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varied by age and sex: overweight, 17-22% in boys and 24-37% in girls; obesity, 24-30% in boys and 30-53% in girls. Those %BF cutoff values in older Korean boys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the published %BF cutoff values in Caucasian boys. While %BF cutoff values for overweight in Korean girls were similar to the values in Caucasian girls, %BF cutoff values for obesity in Korean girls aged 13-18 years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cutoff values in Caucasian girls. CONCLUSION: The %BF values associated with the IOTF-recommended BMI cutoff value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ay require age- and sex-specific cutoff values in Korean children aged 7-18 yea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互关系,为制定相应干预方法和训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国4个城市7~18岁儿童青少年4 104人,分析儿童青少年身体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高运动素质人数比例男生(27.2%)低于女生(35.2%);男生和女生高运动素质比例均为高中组最低(21.9%2,6.8%);生活质量评分男生(48.20±10.48)低于女生(48.95±8.80),男生和女生均为初中组最低(46.93±10.294,6.92±9.62);高运动素质的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评分(49.90±10.34)高于一般运动素质(48.79±9.92)和低运动素质评分(48.23±9.0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在运动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差异,儿童青少年运动素质与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15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方法以2004年学生体质监测7-18岁汉族学生共161477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7~18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78和148.66cm(差值为4.12cm),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68和149.24cm(差值为3.44cm);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75和39.27kg(差值为5.48kg),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2.9l和39.17kg(差值为3.74kg);12岁组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胸围分别大于乡村男女生3.68cm和2.56cm。东部沿海地区7~14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年龄的地域分布及10年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05年和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中11~18岁汉族男生数据进行分析,2005年有效调查人数为69 320名,1995年有效人数为68 992名,按行政区划将全国汉族男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地区,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首次遗精平均年龄.结果 2005年城市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3.98岁,乡村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22岁.西南地区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最早,城、乡男生分别为13.57岁、13.72岁;西北地区城市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较晚,为14.18岁;中南地区乡村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最晚,为14.39岁.首次遗精年龄最早的前5个省级单位分别是重庆(13.28岁)、贵州(13.47岁)、海南(13.47岁)、四川(13.56岁)和天津(13.61岁);最晚的5个省级单位分别是湖北(15.30岁)、青海(15.13岁)、辽宁(14.75岁)、广西(14.68岁)和上海(14.55岁).1995年城市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43岁,乡村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77岁,2005年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分别比1995年提前约0.45岁和0.55岁.结论 我国11~18岁汉族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城市早于乡村,各地区间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差异明显,西南地区最早,西北、中南地区较晚.男生首次遗精年龄有提前倾向,乡村较城市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