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父母、同伴依恋对其影响作用,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和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对湖南农村地区435名贫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可以分为“高心理韧性组”“低心理韧性组”2种潜在类别;高心理韧性贫困儿童父母、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维度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儿童,疏远维度得分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儿童(t =-9.70~ 6.78,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OR=1.08,95%CI=1.01 ~ 1.16)、父亲沟通(OR=1.07,95%CI=1.02~1.14)和同伴沟通(OR=1.08,95%CI=1.03~ 1.12)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同伴疏远(OR=0.92,95%CI=0.86~0.98)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信任、增强父亲和同伴沟通,减少同伴疏远可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关汝珊  赖雪芬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1-1733
检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 随机选择梅州市2所中学1 052名青少年,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的亲子依恋分问卷简本、心理资本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青少年亲子依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外化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58,6.45,P值均<0.05).亲子依恋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正向预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r值分别为-0.16,0.43,0.42,P值均<0.01),人际型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均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r值分别为-0.42,-0.13,P值均<0.01).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41%;事务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子依恋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为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河南郑州市4所高校20个学院的16 8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调查离异或单亲大学生458人,进行心理韧性量表和父母同伴依恋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郑州高校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3、0.58、0.78,均P0.01);与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同伴疏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8、-0.44、-0.62,均P0.01)。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心理韧性起到直接和间接影响,中介效应与总效应比例分别为74.01%、60.85%。结论郑州市单亲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同伴依恋、父母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8.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24-1827
评价羞耻倾向在高中生亲子依恋和欺凌间的作用,为开展高中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青少年亲子与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和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沈阳市和河南省新乡市4所高中1 149名学生的欺凌实施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31.07%高中生涉及欺凌,男生、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农村学生总体实施欺凌报告率均较高(P值均<0.01).母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1,-0.20,P值均<0.01);父子依恋与羞耻倾向、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0.21,-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分别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19,P值均<0.01).羞耻倾向在母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78%和15.70%.羞耻倾向在父子依恋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中均起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15.17%,17.43%.结论 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既可以对高中生欺凌实施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羞耻倾向间接作用于高中生欺凌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未遂现状,并探讨其与父母依恋的关系,为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和孝感市4 419名七至十二年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和同评依恋量表(IPP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RSES)、凯斯勒心理疾患量表(K10)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定中学生自杀未遂情况。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6.8%。自杀未遂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家庭类型、父母感情、家庭管教方式、家庭月收入、自尊水平和心理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3.88,10.12,18.00,52.54,13.90,2.37,8.99,P值均<0.05),有自杀未遂组的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得分(14.64±13.45,14.77±12.26)均低于无自杀未遂组(22.05±16.08,23.79±14.93)(t值分别为-9.07,-12.11,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均与中学生自杀未遂负向关联(父亲依恋,OR=0.99,95%CI=0.98~0.99;母亲依恋,OR=0.97,9...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情况,探讨攻击行为与儿童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6 587名小学四~六年级学生进行Buss-W ar-ren攻击问卷和亲子依恋关系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性随着年级增加而逐渐增加(P<0.01),对父母的亲子依恋逐渐降低(P值均<0.01)。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1)。家庭依恋类型中,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性最低,其次为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再次为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最高为双亲非安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有着更高的攻击性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P<0.01)。结论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应更多关注母子关系,单亲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儿童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对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性别=-0.206, F 年级=0.645,P>0.05)。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分较高,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消极情绪=4.297,P<0.01; t 心理弹性=-2.620,P<0.01; t 积极情绪=-2.433,P<0.05)。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r =-0.164, r =-0.122,P<0.05),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r =0.252,P<0.01)。消极情绪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1%。结论 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运用情绪调节,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家庭复原力的关系,为灾后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洱源地震”重灾区3所初中的2 02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问卷、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在与他人关系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初三学生在个人力量、欣赏生活、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均高于初一、初二学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与他人关系、欣赏生活和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均高于汉族中学生(P值均<0.05).少数民族中学生在家庭复原力的亲密和谐、情感分享因子上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值均<0.01).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家庭复原力各因子与创伤后成长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家庭复原力的困境解读、正向前瞻、问题解决、亲密和谐因子能正向预测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P值均<0.05).结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的发展是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 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安全依恋型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生黑暗人格、同伴关系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黑暗人格特质问卷和网络欺凌问卷对北京和云南昆明共计1 93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中学男生的黑暗人格得分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F值分别为13.45,50.20,P值均<0.01)。中学生的黑暗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8,0. 40,0. 21,P值均<0.01),同伴关系欢迎性、排斥性、孤独性与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22,-0.16,P值均<0.01)。同伴关系在黑暗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7,t=-3.24,ΔR2=0.01,P<0.01)。结论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缓冲高黑暗人格特质与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正确的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5.
程玲  张红  陈元金  庞晓丽 《职业与健康》2020,(10):1407-1410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弹性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 2019年4月使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天津市某民办高校医学院3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为6.00±2.75,手机依赖得分为43.05±10.75,心理弹性得分为61.52±11.76。34.8%(120人)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就业压力、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均P<0.0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4,P<0.01),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48,P<0.01);心理弹性与睡眠质量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08,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在大学生手机依赖和睡眠质量中间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0.06%。结论手机依赖既可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一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同伴地位与其校园受欺凌的关联,为开展校园欺凌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郑州市7所普通初中47个班级2 597名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受欺凌问卷进行调查,并采用同伴提名法获得个体同伴地位(同伴受欢迎与同伴拒绝),随后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个体物质主义价值观、同伴拒绝与学生受欺凌经历均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13,0.15,P值均<0.01),同伴受欢迎程度与其受欺凌经历呈负相关(γ=-0.05,P<0.01);班级物质主义规范与学生受欺凌经历呈正相关(γ=0.82,P<0.01);班级物质主义规范与同伴拒绝交互影响其校园受欺凌(γ=0.30,P<0.05)。简单效应结果显示,班级物质主义规范水平越高,同伴拒绝对于学生受欺凌的消极影响越大(γ=0.18,Z=7.80;γ=0.12,Z=5.50,P值均<0.01)。结论学生受欺凌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体物质主义、同伴拒绝、受欢迎程度、班级物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学生成人依恋及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关系问卷(RQ)中文版,按照方便取样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65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36.9%、23.5%、22.8%、16.8%;高中生的安全型、倾注型人数比例(66.1%)明显高于初中生(52.9%),而初中生的轻视型、害怕型依恋类型人数比例(47.2%)明显高于高中生(33.9%);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初、高中男生的回避得分分别为(3.54±0.75)、(3.54±0.69)分,均明显高于女生的(3.35±0.81)、(3.00±0.85)分;中学生社会适应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各维度得分,安全型、轻视型依恋中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倾注型和害怕型依恋中学生;焦虑和回避得分和中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8~-0.250).结论 中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型依恋人数比例最高,成人依恋和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佳 《中国校医》2012,26(10):721-723
目的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某工科大学4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和家庭功能因子相关。(2)主观幸福感高低群者在自我效能感和家庭功能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家庭功能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起到间接预测作用。结论家庭功能和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