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 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x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x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某未成年教管所学员的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分析其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对研究对象山西省某未教所89名学员及对照组152名在校初中学生就其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进行无记名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儿童在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状况的情况均有差异,而且未教所学员虐待发生率均比初中学生高13.7%。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工作变动、婚姻状况是躯体(t值分别为-3.325和0.130,P<0.05)、情感(t值分别为-2.573和2.604,P<0.05)、性虐(t值分别为-2.101和3.009,P<0.05)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谁生活与忽视、情感、性虐待有关。文化程度高低与性虐待发生有关。结论儿童虐待影响青少年成长,有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了解中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城乡初、高中1 894名在校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调查.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虐待总发生率为98.3%.除情感虐待外,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除躯体虐待外,农村地区中学生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P值均<0.05).中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较好,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P值均<0.05).除性虐待仅与韧性维度呈负相关外,其他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各维度间均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均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各维度(P值均<0.05);情感虐待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韧性、希望及乐观维度(P值均<0.01).结论 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关联密切,虐待的发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受虐待经历对初中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为初中生的自杀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从2020年6—9月对重庆市的调研数据中抽取25个区、县的初中生数据, 纳入分析10 289人。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调查, 并收集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结果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0.93%,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0.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控制人口学变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后, 情感虐待(OR=2.07)和情感忽视(OR=2.03)的发生与自杀意念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儿童期虐待(OR躯体忽视=1.19, OR躯体虐待=1.60, OR性虐待=1.37, P值均 < 0.05);性虐待(OR=2.29)和躯体忽视(OR=1.87)的发生与初中生自杀未遂的相关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虐待(OR情感虐待=1.63, OR情感忽视=1.59, OR躯体虐待=1.50, P值均 < 0.01)。  结论  5种类型的虐待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均有重要影响, 且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更大, 性虐待和躯体忽视对自杀未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了解安徽省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女生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分别选取2所本科和2所专科院校,对所有在校一~三年级护理专业女生2 549名使用自编的“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童年期虐待忽视对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护理女生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2.85±2.01)(13.86±2.40) (12.83±2.84) (13.37±2.21),其中本科生高于专科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与父母关系较好者高于关系较差者(P值均<0.01).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检出率分别为4.9%,10.6%,7.3%,6.7%和4.1%.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的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忽视者(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环境维度得分与虐待忽视种类数量呈负相关(P值均<0.05),且遭受童年期虐待忽视种类的数量均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结论 护理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现状依旧严峻,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与护理女生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童年期受虐待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儿童虐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济南市16~19岁青少年学生290名进行调查。【结果】男生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得分高于女生(t=2.316、2.696、2.475,P均0.05);家庭经济状况差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较重(F=3.123、65.428,P均0.05);父亲内向的被调查者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较重(F=7.868、6.850、3.619,P均0.005)。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正相关(r=0.146~0.445,P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与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负相关(r=-0.275~0.363,P0.01)。养育方式、父母性格、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分别进入各种虐待的回归方程。【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童年受虐,养育方式为童年受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欺负/被欺负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影响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儿童早期精神创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7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早期创伤问卷(简化版)、欺负/被欺负问卷和安全感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早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欺负、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和欺负伴被欺负分别对低确定控制感和低人际安全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中,儿童早期创伤伴被欺负对低人际安全感(OR=27.91)和低确定控制感(OR=13.57)影响最大,其次是欺负伴被欺负.性别在儿童期创伤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3).结论 儿童期创伤、欺负/被欺负及其交互作用不利于大学生安全感的形成,性别在儿童期虐待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情绪对分裂人格特质与执行功能关系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和衡阳师范学院方便抽取2 469名学生,使用儿童创伤问卷(CTQ)筛选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随机抽取63名有儿童期创伤史的学生和93名无创伤史学生.使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成人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BRIEF-A)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行为管理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62~0.511,P值均<0.05).元认知指数与情感虐待、躯体忽视、阳性分裂型特质、阴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均呈正相关(r=0.180~ 0.386,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同时纳入分裂人格特质、儿童期创伤和抑郁变量时,仅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抑郁情绪对行为管理指数(β值分别为0.306,0.329,P值均<0.05)和元认知指数起到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09,0.239,P值均<0.05),而所有的儿童期创伤变量对执行功能均无预测作用(P值均>0.05).进一步的中介分析发现,抑郁情绪在阳性分裂型特质和执行功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分裂人格的阳性特质和抑郁情绪影响了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刘珏  郭年新  麻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783-1786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安全感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有47.7%的大学生在儿童期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虐待,有无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感、拒绝敏感性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4, P<0.001; t = -4.85, P<0.001; Z = -4.78, P<0.001);儿童期虐待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 = 0.48(0.39~0.57), P<0.001];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在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 = 0.21(0.14~0.28), P<0.001; β = 0.04(0.01~0.06), P<0.05; β = 0.02(0.01~0.03), P<0.05]。结论 儿童期遭受过虐待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安全感并提高拒绝敏感性进而增加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状况,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阜阳、铜陵、天长3市5 726名初一~高三学生,使用自编“安徽省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网络成瘾、童年期虐待忽视等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41%,女生为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01)。男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躯体虐待是青少年轻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均<0.05),童年期性虐待是青少年重度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虐待忽视密切相关,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同时,应关注童年期虐待忽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为提高亲子关系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3个地区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儿童-家长关系量表(CPR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母子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母子关系的关联。  结果  母亲童年期性虐待、躯体忽视和同伴欺凌与母子亲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3,-0.03,-0.03),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同伴欺凌、社区暴力、家庭功能不全与母子依赖和母子冲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08,0.05,0.14,0.06,0.11,0.08,0.04;0.18,0.17,0.07,0.20,0.11,0.16,0.12,0.10)(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各种类型ACEs与男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同伴欺凌史的母亲与女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7,-0.62,-0.19,P值均 < 0.05);母亲各种类型ACEs对男女童冲突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7~1.96,P值均 < 0.05);母亲童年期性虐待与男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呈正相关(β=0.53,P < 0.05),与女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其他类型ACEs对依赖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0.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不良母子关系有关,关注有ACEs的母亲对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A)使用障碍戒毒者各类型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及其与毒品使用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在安徽省7所成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MA使用障碍戒毒者1 173人。采用一般情况和毒品使用行为调查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CTQ-SF)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童年期虐待经历总检出率为44.6%,5种类型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情感忽视(26.5%)、躯体忽视(24.6%)、性虐待(18.0%)、躯体虐待(7.5%)以及情感虐待(5.5%)。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性虐待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均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性虐待、情感忽视经历是低首次使用毒品年龄(<18岁)的危险因素,而性虐待经历是高MA使用频率(MA平均每月使用>15 d)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城市留守小学生与非留守小学生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共患状况,并研究监护人焦虑、抑郁,亲子依恋,生活质量和安全感对其的影响。 方法 2016年6-9月选取前期初筛的城市留守儿童89人,并按1∶1配对设立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焦虑和抑郁问卷、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安全感量表、家长焦虑自评问卷、家长抑郁自评问卷。 结果 1)留守组和对照组小学生焦虑检出率(43.2% vs.32.1%,χ2=2.023,P=0.155)、共患检出率(22.2% vs. 17.3%,χ2=0.314,P=0.575)比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组和对照组小学生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 vs. 13.6%,χ2=6.261,P=0.012)。2)留守组小学生焦虑、抑郁和共患与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躯体情感、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同时焦虑和抑郁还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对照组小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共患均与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躯体情感、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呈负相关(P<0.05),除此之外焦虑和抑郁分别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呈显著负相关(P<0.05)。3)留守组小学生情感成分对焦虑、抑郁和共患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2、-0.173、-0.515;对照组小学生,情感成分对抑郁和共患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4、-3.252,学校生活对共患的回归系数为-3.998。 结论 城市留守小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共患情况较非留守小学生严重,生活质量、亲子依恋、安全感等均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  相似文献   

18.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