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25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冠心病的2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11.16±2.12)μmol/L比(16.45±2.36)μmol/L,(2.53±1.21)μmol/L比(3.35±2.11)μmol/L,(7.63±2.48)μmol/L比(9.52±3.27)μmol/L],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369.82±95.62)μmol/L比(302.69±72.53)μmol/L,(5.13±1.48)mmol/L比(4.35±1.32)mmol/L,(1.65±0.23)mmol/L比(1.12±0.17)mmol/L,(3.26±1.24)mmol/L比(2.59±1.0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和尿酸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入选冠心病患者148例(CHD组),非冠心病患者148例(非CHD组),每组又分为高血脂组和正常血脂组,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中CRP、UA和TBIL的水平,观察其与冠心病及血脂的关系。结果:与非CHD组比较,CHD组CRP[(2.69±2.04)mg/L比(6.85±4.76)mg/]、UA[(268±67.83)μmol/L比(300±76.1)μ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1,<0.05),TBIL[(14.8±3.03)μmol/L比(12.3±3.37)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5),CHD组中高血脂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脂组[(8.27±2.56)mg/L比(6.43±1.65)mg/L,P<0.01];直线回归分析显示,CRP、UA水平与CHD呈正相关(r=0.91,0.7874,P<0.05~0.01),TBIL水平与CHD呈负相关(r=-0.874,P<0.05)。结论: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总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胆红素检测与尿酸检验对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受检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80例受检人员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为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分析两组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总胆红素(11.02±1.23)μmol/L、直接胆红素(4.32±1.22)μmol/L、间接胆红素(6.32±1.09)μmol/L低于对照组、尿酸(369.89±2.36)μmol/L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的狭窄积分越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越高、尿酸水平越低(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尿酸升高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密切关联性,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预测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胆红素与尿酸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尿酸水平分别为(4.65±0.87)μmol/L、(6.75±1.02)μmol/L、(11.47±2.12)μmol/L、(373.98±20.05)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低于健康者,而尿酸高于健康者,两者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24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内膜斑块形成组、管腔轻度狭窄组、管腔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重度狭窄组5组,同时检测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时,在5组血清脂蛋白(a)分别为156.7±89.2mg/L,237.0±170.3mg/L,324.0±126.0mg/L,331.9±197.5mg/L和346.2±124.0mg/L,前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12.4±2.6μmol/L,10.7±1.4μmol/L,9.1±1.0μmol/L,8.1±0.9μmol/L和7.1±0.8μmol/L,间接胆红素分别为9.1±2.4μmol/L,7.4±1.5μmol/L,5.9±1.2μmol/L,4.9±0.8μmol/L和3.9±0.8μmol/L,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直接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P>0.05)。脂蛋白(a)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负相关(r=-0.332和-0.331,P均<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2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并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依据冠脉造影结果,患者被分为正常对照组(68例)和冠心病组(19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轻度组(66例)、中度组(64例)和重度组(66例)。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轻、中、重组间血清总胆红素[(20.52±6.12)μmol/L比(18.07±5.81)μmol/L比(14.22±5.19)μmol/L比(15.63±6.30)μmol/L]、间接胆红素[(18.80±5.21)μmol/L比(15.46±6.71)μmol/L比(11.63±3.42)μmol/L比(13.37±4.35)μmol/L]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8.976、-2.492,P〈0.05)。结论: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有密切相关,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血清胆红素与尿酸联合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258例(冠心病组),选择同期经过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88例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86例)、双支病变组(89例)和多支病变组(83例)三个亚组,检测各组血尿酸、胆红素及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总胆红素[(21.43±5.67)μmol/L比(15.51±7.61)μmol/L]、间接胆红素[(19.20±5.37)μmol/L比(12.94±5.63)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O.05),血清尿酸[(301.55士78.36)μmol/L比(359.73±97.67)μmol/L]、总胆固醇[(4.01±0.74)mmol/L比(5.07±1.87)mmol/L]、甘油三酯[(1.86±1.07)mmol/L比(2.03±2.41)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2±0.56)mmol/L比(3.14±1.21)mmol/L]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且冠心病各亚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均有类似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和/或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运动试验阳性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54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入院行运动平板试验,并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54例冠心病患者中运动试验阳性21例,阴性33例。运动试验阳性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运动试验阴性组[(4.7±1.4)mg/L:(3.1±1.5)mg/L,P<0.001],血清CRP浓度较高[(4.7±1.4)mg/L]的患者运动试验的阳性率较CRP浓度较低[(3.1±1.5)mg/L]者显著升高(77%: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浓度与运动试验诱发心肌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近3年确诊为脓毒症患者86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综合分析胆红素水平对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的诊断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红素水平与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度。结果:ARDS组中,死亡患者入科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36.1±22.5)μmol/L,(11.2±10.9)μmol/L]均高于存活患者[(26.6±15.1)μmol/L,(8.9±5.2)μmol/L](总胆红素P0.05),死亡患者在诊断ARDS当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46.8±18.3)μmol/L vs(33.8±19.2)μmol/L,(P0.05)]。诊断ARDS当天的总胆红素水平对于ARDS的诊断有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AUC=0.689,P=0.013)。在入住ICU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每升高1 mg/d L,ARDS发生风险增加51%(OR=1.51,P=0.031),死亡风险增加68%(OR=1.68,P=0.012)。诊断ARDS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每升高1 mg/d L,死亡风险增加167%(OR=2.67,P=0.008)。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胆红素水平与ARDS的发生以及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肌酐和尿酸用于预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具有可比性的11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和120例未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同方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酸水平,评价两者预测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血肌酐、尿酸水平分别为(126.7±27.9)和(341.6±89.1) μmol/L,未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组分别为(97.4±26.8)和(284.3±87.7) μmol/L,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均显著高于未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组(肌酐u=8.12,尿酸u--4.91,P均<0.01).结论 血清肌酐和尿酸升高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肌酐和尿酸预测冠心病简单易行,应用价值较高,可用于检测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黄芬  张小蓉  熊晓昉 《心脏杂志》2013,25(5):536-53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踝臂指数(AB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40 mg组和10 mg组,每组各55例。10 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晚,40 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g/次,1次/晚。观察比较两组的血脂及治疗前后的ABI和hs CRP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LDL C 较10mg组降低更显著(P<005)。hs CRP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降低(P<001);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hs 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AB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ABI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ABI和hs CRP改善明显,而且40 mg组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调脂作用和安全性,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CD40配体(CD40L)的影响. 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狭窄50%~70%的冠心病患者42例,均未植入支架,分为他汀组19例(40 mg阿托伐他汀)和联合治疗组(10 mg阿托伐他汀+10 mg依折麦布)23例.在服药前、用药4周、用药12周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RP和CD40L. 结果 (1)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均在4周时患者的TC、LDL-C降低,12周时他汀组的LDL-C为(1.94±0.49)mmol/L,联合治疗组为(1.92±0.54)mmol/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用药后无明显升高;(3)两组CRP在12周时较基线均有降低,他汀组CD40L降低. 结论单用他汀治疗和联合治疗降脂疗效无差异.两种治疗均未引起患者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异常.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患者CRP、CD40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及2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Fg、hs-CRP和血清TBIL的定量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Fg[(2.75±0.97)g/L∶(4.51±0.42)g/L]、hs-CRP[(1.64±0.57)mg/L∶(5.31±1.91)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清TBIL[(26.71±3.72)μmol/L∶(14.26±2.44)μmol/L]水平明显降低(P0.01);按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塞组的排列顺序,血浆hs-CRP和Fg水平呈上升趋势,而TBIL水平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总胆红素的现象,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为突出,提示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踝臂指数(AB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40mg组和10mg组,每组各55例。10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晚,40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晚。观察比较两组的血脂及治疗前后的ABI和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10mg组比较,40mg组LDL,C较10mg组降低更显著(P〈0.05)。hs-CRP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降低(P〈0.01);与10mg组比较,40mg组hs-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AB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lOmg组比较,40mg组ABI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ABI和hs-CRP改善明显,而且40mg组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并观察其对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14例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20mg,1次/d,并予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每次80 mg,1次/d,2组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显著降低[(2.02±0.66)mmol/L vs(2.54±0.78)mmol/L,P=0.001;(4.65±0.58)mmol/L vs(5.21±0.65)mmol/L,P=0.000;(2.15±0.59)mmol/L vs(2.89±0.83)mmol/L,P=0.001]。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显著降低[(56.97±8.64)μg/Lvs(66.38±11.25)μg/L,P<0.01;(561.09±14.32)μg/Lvs(612.84±21.10)μg/L,P<0.01]。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能降低血清sP-selectin和sE-selectin表达水平,降低患者的血脂,可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脂、血尿酸(S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62例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80mg顿服,A组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mg 1次/d口服,1个月后转为20mg 1次/d长期口服。B组术后给予20mg 1次/日长期口服。于术前、术后72h、1周、1月测定SUA、hsCRP,术前、术后1月测定血脂、肝功、肌酸激酶、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入院时两组SUA、hsCRP、血脂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72h、1周、1月SUA水平逐渐下降,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1月后:(306.88±46.03)mmol/L比(365.90±35.47)mmol/L,P〈0.05]。两组术后72hhsCRP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术后1周、1月逐渐降低,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1月后:(2.10±1.29)mg/L比(3.55±0.63)mg/L,P〈0.05]。两组术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比6.6%,P〈0.05)。两组无病例出现严重肝功损害和肌痛等现象。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炎性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为两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两周后,CRP、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 ̄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CRP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硫化氢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ACS患者81例为实验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3个临床亚组。选取同期无明确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体检者21例为对照组。ACS患者中随机选取组成他汀治疗40mg组(35例)和他汀治疗20mg组(46例),治疗1周。用定量ELISA法测定血浆硫化氢,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体内硫化氢、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1周后,20及40mg剂量组患者硫化氢、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20mg:硫化氢(31.26±3.18)比治疗前(27.93±5.55)μmol/L,一氧化氮(98.50±9.68)比治疗前(78.96±16.18)μmol/L,40mg:硫化氢(36.60±3.02)比治疗前(30.53±7.64)μmol/L,一氧化氮(127.46±14.55)比治疗前(80.69±19.92)μmol/L;均P<0.01];且40mg剂量组治疗后硫化氢、一氧化氮较治疗前的差值比20mg剂量组明显升高[硫化氢(6.37±4.82)比(3.31±2.44)μmol/L;一氧化氮(45.77±14.19)比(19.15±6.21)μmol/L;均P<0.01]。结论 ACS患者体内硫化氢、一氧化氮水平较低,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增加ACS患者体内硫化氢、一氧化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