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小平  陆峰  符剑  孙晴 《江苏预防医学》2021,32(5):582-583,590
目的 探讨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为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南通市2009-2019年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档案资料,回顾分析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原因、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处置措施落实情况.结果 南通市2009-2019年共报告13起学校肺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高中(含高职,占46.15%),累计诊断肺结核病例140例.病原学阳性占39.29%,病原学阴性占54.28%,结核性胸膜炎占6.43%.主要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监发现(占84.61%),2起为学校主动报告发现;罹患率为2.92%~15.29%,平均5.02%.病例因症就诊发现占9.29%,筛查发现占90.71%.共筛查15473人,学生PPD阳性率(17.27%)高于教职工(9.76%),密切接触者强阳性率(5.87%)高于一般接触者(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筛查发现肺结核病例127例,其PPD强阳性率为63.82%(81/127).除确诊病例外,358例PPD强阳性学生进行预防性服药(占67.54%).指示病例病原学阳性率为61.54%,10起指示病例有明确记录,诊断时间16~302 d[M(P25,P5)为5(40.5,12.0)d],延迟诊断率为90.00%,超延时诊断率为30.00%.所有病例均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管理.结论 南通市存在一定的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风险.未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病例和未及时筛查密切接触人群,是造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嵊州市2008-2011年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发生原因,为学校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嵊州市2008-2011年报告处置的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共报告处置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4起,发现肺结核病例38例.首发病例出现症状后,随着就诊延误时间的延长,密切接触者的PPD强阳性率和肺结核罹患率增加(x2趋值分别为18.10,10.34,P值均<0.01);涂阳病例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和肺结核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16,11.21,P值均<0.01).结论 首发涂阳病例出现症状后就诊延误,未及时确诊和隔离治疗,易造成聚集性感染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分析学校结核病疫情中接触者患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6年发生的5起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接触者筛查资料.结果 5起疫情共划定接触者1 142人,PPD强阳性反应295人,发现续发病例37例,PPD强阳性率为25.8%,患病率为3.2%.其中Ⅰ级接触者417人,PPD强阳性反应138人,发现续发病例25例,PPD强阳性率为33.1%,患病率为6.0%;Ⅱ级接触者725人,PPD强阳性反应157人,发现续发病例12例,PPD强阳性率为21.7%,患病率为1.7%.Ⅰ级接触者的PPD强阳性率和总患病率均高于Ⅱ级接触者(x2值分别为17.866,15.839,P值均<0.05).结论 学校聚集性疫情的接触者感染结核菌和患结核病的风险较高.在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处置过程中要加强Ⅰ级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对Ⅱ级接触者的结核病筛查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李丽  杨云  夏琳  徐丹丹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746-1747
了解洪山区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情况,为高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武汉市洪山区2018年1-6月发生的5起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以及所有肺结核散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结果 5所学校筛查的聚集性疫情病例和散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强阳性率分别为12.24%和0.63%,胸片异常率为4.67%和0.88%.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PPD筛查强阳性反应率高于散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32,P<0.05).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的患病率高于散发疫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P<0.05).单纯PDD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服药率为40.48%.结论 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和罹患肺结核.及时规范进行结核病筛查,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对单纯PPD强阳性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可降低感染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一起已经前期处置的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探讨预防性服药和随访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方法对首发病例进行回顾调查,采用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对首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2次筛查,收集3份PPD阳性者痰标本进行实验室涂片检查,同时对该起聚集性疫情前期处置进行回顾调查。结果本次疫情共确诊5例肺结核病例。首发病例是高二(9)班的19岁男生,该病例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未及时就医,10 d后确诊为涂阳肺结核,确诊前未休课。60名密切接触者中,初筛PPD试验阳性率为57.45%(27/47),发现1例涂阴肺结核;复查PPD试验阳性率为76.92%(30/39),发现3例涂阴肺结核。结论首发病例延误诊断、密切接触者未进行预防性服药可能是导致疫情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和随访监测,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铜陵市某高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探讨学校肺结核疫情发生的风险。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进行分析,追溯传染源。结果共搜索到15例学生结核病例,其中9例存在流行病学关联,为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痰涂片未阴转的情况下返校复课,是聚集性病例发生的重要原因;高暴露等级的密切接触者结核菌素(PPD)试验强阳性率61.02%,中等暴露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17.02%,高暴露密切接触者患者检出率13.56%,中等暴露密切接触者没有发现患者;首次暴露的密切接触者中,PPD强阳性组肺结核续发率是PPD非强阳性组的1.95倍。结论传染源未得到有效管理是本次聚集性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及结核菌感染者的预防性治疗是防控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发展,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市2015年1月 - 2017年12月发生的11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情况;开展接触者筛查及随访追踪,判断患者之间的传播情况。结果 11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共13例指示患者,其中 9例涂阳肺结核、3例涂阴肺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监测发现7例,校医报告发现3例,有6例发病在寒暑假。患者就诊延迟和诊断延迟时间延迟时间(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1(16.5,30.5) d和27(10.5,46) d。首次筛查密切接触者的患者检出率(4.68%)高于扩大筛查一般接触者(0.32%),1年随访期间共筛查出续发患者19例。结论 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结核病宣传教育、新生入学体检、疫情主动监测、接触者分级筛查和随访筛查等是有效防控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探讨疫情扩散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为宝山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上海市宝山区2019-10/12一起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次聚集性疫情共发现8例确诊病例,密切接触人群TST阳性率和胸片阳性率(47.58%,6.50%)高于一般接触人群(18.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632,P0.001;χ~2=5.867,P=0.015)。续发病例处置延迟中位数为20 d,最长为45 d。结论密切接触人群是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点关注人群。有效的日常防控,散发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所有密切接触者应筛尽筛,能有效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海淀区高校结核病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为海淀区高校密切接触者筛查策略的修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淀区2015年3月~2016年3月发现的高校结核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密切接触者均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test,PPD)及胸片检查。分析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密切接触者人口学特征、结核感染情况及患者检出情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诊断88例结核病患者,筛查得到密切接触者3 604名。密切接触者中共检出肺结核患者16例,且均为菌阴患者,患者检出率为443.95/10万。3 604名密切接触者中,PPD强阳性率8.32%。随着PPD反应直径的增加,密切接触者中患者检出率升高,且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trend2=8.06,P<0.001)。疫情期间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和患者检出率均高于非疫情期(均有P<0.05)。结论 应加强高校学生结核病的筛查,根据不同的结核病检出情况适当扩大筛查范围,从而及早发现感染者及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避免高校结核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中学结核病疫情的传播环节和流行过程,为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对学生病例密切接触者,通过个案调查、X光胸片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等方式开展结核病筛查,并根据筛查情况和疫情分析及时进行处置。结果 筛查发现3例学生肺结核病人,首发病例班级接触同学PPD 阳性率为92.50%(37/40),强阳性率为62.50%(25/40),均高于其他班级(P<0.01)。该班学生在接触后不同时间进行的三次PPD试验,累计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呈现升高过程。PPD试验强阳性35人中,33人采取了预防性服药措施,服药率94.29%,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 首例病人诊治延误是造成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早发现、早转诊,做好密切接触者筛查,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一起高中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情况,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特点、密切接触者筛查等调查情况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共涉及7例学生肺结核病例(病原学阳性1例,病原学阴性6例),分布在同一个班级,其中密切接触者5例;同班同宿舍密切接触者胸部X线异常率为30.23%(13/43),肺结核罹患率为11.36%(5/43),均高于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楼层其他密切接触者的0.71%(1/140)、0.00%(0/140),(F=38.549、13.306,P值均<0.001)。结论 应加强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筛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筛查及PPD强阳性学生干预及管理是防止结核病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在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中对于界定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作用,为学校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9年8月广东省某中学发生肺结核疫情的高二年级与同期该校高一入学新生体检PPD试验结果,共1 553名学生,并评估高二年级学生PPD试验流行病学分布与肺结核病例分布之间的潜在关联。  结果  高二年级结核病疫情共确诊学生患者29例,其中7例病原学阳性,且菌株MIRU-VNTR基因分型相同。高一年级学生人群中PPD强阳性率为0.1%,PPD阳性率为34.3%;高二年级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分别为5.9%,52.0%,高二年级均高于高一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71,49.90,P值均<0.01)。在教学楼分布方面,疫情发源、病例集中的教学楼一层学生PPD强阳性率为19.4%,远高于教学楼其他楼层,PPD强阳性率逐楼层持续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1,P<0.01);各楼层的PPD强阳人数与学生病例数量呈正相关(r=0.99,P<0.01)。在宿舍楼层分布方面,病例所在的宿舍楼层学生人群PPD强阳性率、阳性率明显大于无病例的楼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4,64.9,P值均 < 0.01);各宿舍楼层PPD强阳人数、阳性人数与各层肺结核病例数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56,P值均 < 0.05)。  结论  PPD强阳性率可以良好地反映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人群结核杆菌感染和疫情扩散的情况,建议作为考量扩大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徐慧  孙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6,(17):3217-3220
目的 调查处置东海县某中学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学校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 东海县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发生了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罹患率0.39%;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核菌素试验学生强阳性反应率为12.2%;涂阳肺结核同班接触者PPD强反应率显著高于涂阴肺结核同班接触者(χ2=9.742, P=0.002)及肺结核同一楼层接触者(χ2=16.241, P<0.001)。结论 此次学生肺结核聚集性疫情主要原因为未及时发现和处置传染性患者、学校卫生设施和保健措施不到位。通过强化肺结核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隔离治疗患者,加强教室和宿舍通风消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对西安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为进一步规范疫情处置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西安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疫情资料,探讨疫情扩散的原因.结果 疫情共发现肺结核病例17例,发病率为2.91%.确诊病例中有82.35%的病例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发现,且无任何临床症状.首发病例所在班发病10例,发病率为28.57%,病例数占全部确诊病例的58.82%,结核菌素强阳性率为77.14%,该班学生发病风险是其他班学生的31.43倍.首发病例所在宿舍发病5例,发病率为83.33%.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和宿舍呈明显聚集性.结论 学校在出现首发病例后未对密切接触者及时开展结核菌素试验是造成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置中要强化结核菌素筛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学生聚集性结核病疫情发生的原因,为学校肺结核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嵊州市某学校出现病例所有班级学生进行结核菌素(PPD)试验、X线胸部摄片,可疑者CT复查,对X线胸片检查或CT复查异常者给予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结果首发病例为涂阳病人,患者出现症状后在密闭空调环境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2个月,才被明确诊断并离校治疗,增加交叉感染的发病概率。本起疫情通过因症就诊、转诊和筛查共发现肺结核病31例,均为学生病例。其中涂阳肺结核4例、涂阴肺结核25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18例有临床症状,13例无自觉症状;3-4月份为发病高峰。第1例阳性病例发现时间晚、就诊延误、持续接触、通风不良和学校分班是造成本次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学校对传染病的管理,落实晨检和症状监测,以及时发现和隔离结核病病人,预防服药是聚集性肺结核疫情中密切接触者的有效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了解淮安市高校学生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为高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淮安市高校学生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调查、结核菌素(PPD)试验、X线胸片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结果 2013-2015年淮安市登记高校学生肺结核密切接触者682例,密切接触者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率为100%,PPD筛查率为97.21% (663/682),X线胸片筛查率为70.23% (479/682);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及X线胸片异常率(30.1%,3.5%)均高于涂阴肺结核密切接触者(16.6%,0.6%)(x2值分别为14.570,4.087,P值均<0.05);筛查发现的6例涂阴肺结核患者均由定点医院收治,但其他符合预防性服药条件的密切接触者无人接受预防性治疗.结论 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时,应及时规范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减少疫情的播散,同时应有效落实预防性服药,减少感染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毕节市中学结核病疫情处置措施实施情况,为提升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质量提出建议。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毕节市2018年8月27日—2019年1月6日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中学肺结核疫情处置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密切接触者筛查开展率为69.72%(99/142),不同县(区)间开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确诊之日至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的时间为3(1~10.5)d。年龄≥15岁密切接触者的流程规范率(0)小于 < 15岁密切接触者(23.08%)(P < 0.01)。3 462名密切接触者开展了症状筛查,发现可疑症状者进行胸片筛查(流程1);2 439名密切接触者同时进行症状筛查与结核菌素(PPD)试验,对可疑症状者以及PPD强阳性者进行胸片筛查(流程2)。Ⅰ级密切接触者筛查肺结核检出率流程1(28.89/10万)小于流程2(328.00/10万)(χ2=6.56,P=0.01),Ⅰ级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率(6.39%)大于Ⅱ级密切接触者(1.93%)(χ2=54.86,P < 0.01)。  结论  毕节市2018年中学结核病疫情处置开展度较高、较及时,但规范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的意义。方法对莱芜市2007—2011年间登记的2 487例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均进行痰涂片(夜间痰、晨痰和即时痰)检查和X线胸部拍片检查,对年龄≤15岁者进行PPD试验。结果 2 487例密切接触者发现活动性肺结核19例,检出率0.764%。密切接触者中患活动性肺结核的几率与所接触的涂阳患者的排菌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对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痰涂片和X线胸片检查,有助于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对此人群开展结核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曹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6,(17):3221-3224
目的 了解合肥市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及肺结核患者检出情况。方法 对2011-2014年合肥市县(市)区结防机构新登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27 644名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及检查情况并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趋势性χ2和列联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检查率60.03%(16 596/27 644),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0.43%(71/16 596);从2011年到2014年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检查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 707.682,P<0.001)。密切接触者中家属肺结核患者检出率高于非家属肺结核患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P=0.030);未实行“三位一体”地区的密切接触者检查率为90.00%(5 529/6 143),高于已实行“三位一体”地区的密切接触者检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47%(11 067/21 501)](χ2=2 956.756,P<0.001)。结论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是肺结核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加强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肺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