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血运重建(IRA-only)和完全血运重建(CR)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发病12 h内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急诊PCI的592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血管为CR组(n=341),择期PCI平均延迟(5.2±2.2)天;未干预非罪犯病变的患者为IRA-only组(n=251)。所有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其中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具备可比性。随访7~10年,平均随访(105.0±13.6)个月期间,CR组MACCE发生率与IRA-only组无显著差异(21.2%vs 26.0%,P=0.26),两组死亡、脑卒中及再发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IRAonly组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R组(21.5%vs 14.8%,OR=1.48,95%CI:1.01~2.18,P=0.04),主要表现在非罪犯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4.6%vs 5.7%, OR=2.69,95%CI:1.54~4.69,P0.001)。结论:对于已经接受急诊PC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病变血管未降低远期MACCE。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再灌注策略对前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的相关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确诊为急性前壁STEMI、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患者。依据再灌注策略的不同,分为溶栓成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3例、溶栓失败补救PCI组12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PCI组)82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再灌注后微循环相关指标、再灌注后7 d及随访90 d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住院期间及再灌注后9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发生率、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总缺血时间PPCI组<溶栓成功择期PCI组<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TIMI血流3级比例、TMPG 3级比例PPCI组高于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和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后CTFC水平PPCI组低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灌注后9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改善,PPCI组高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再灌注后9 d三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MACEs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PCI组MACEs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PCI可有效改善前壁STEMI患者术后冠脉血流水平及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且可改善心功能、降低MACEs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病12小时内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9例。根据入院后血常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分为两组:组I(PDW15%,n=601)和组II(PDW≥15%,n=208),记录两组的基本资料、血液检验结果及造影情况,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诊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2±24)个月,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26例。两组在出现症状至PCI所需时间、LDLC、HDL-C及血小板总数(PL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期随访总MACE发生率(18%vs.28.4%,P=0.001)及心绞痛发生率(11%vs.16.8%,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源性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经调整年龄、高血压史、PDW、LDL-C、HDL-C及症状至PCI时间及出院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等因素之后,PDW可能是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术后远期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8,95%CI:1.021!1.145,P=0.008)。结论:PDW值增大可能是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远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型与冠心病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中国汉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823例,分为O型血组1140例及非O型血组2683例。进行电话随访,失访169例,完成中位时间24.6个月随访的3654例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348例(事件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3306例(无事件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不同血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结果事件组左主干病变或3支病变比例较无事件组更多(15.2%vs 8.1%,47.7%vs 30.5%,P=0.000)。与O型血组比较,非O型血组Gensini评分更高(20分vs 18分,P0.05)。非O型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O型血组(10.3%vs 7.8%,P=0.019)。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与O型血组比较,非O型血组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HR=1.318,95%CI:1.030~1.685)。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非O型血是心血管事件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1,95%CI:1.008~1.657,P=0.046)。结论中国汉族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非O型血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8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PPCI)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PCI的STEMI患者114例,均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住院期间及随访24个月全因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12例和存活组102例,对比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24个月MACCE情况。结果死亡组女性、心率、气管插管、心源性休克、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I、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前降支闭塞及3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LVEF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LVEF、AST、气管插管、心源性休克为高龄急性STEMI患者行PPCI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0.639~0.908,P=0.002;95%CI:1.004~1.033,P=0.011;95%CI:0.023~0.848,P=0.032;95%CI:0.042~0.612,P=0.007)。结论高龄STEMI患者行PPCI是有效的,相对安全的,但术前低LVEF、心源性休克可升高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加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的STMEI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血栓抽吸或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4组:标准PPCI组(SP组),替罗非班组(TI组),血栓抽吸组(AT组),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T+TI组)。观察各组患者心肌显影分级(MBG)和心电图ST段回落(STR)情况。随访2年,统计心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心肌再灌注在AT+TI组明显改善(MBG≥2,P=0.008;STR≥70%,P=0.005);心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明显变差(MBG≥2,均P0.01;STR≥70%,均P0.01)。2年随访发现,血栓抽吸加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STEMI患者心因性死亡(P=0.008)、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P=0.006)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09)。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探讨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罪犯血管进行造影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连续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选经桡动脉入径行P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罪犯血管造影耗材分为指引导管组(205例)和造影导管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完成时间、再灌注完成时间、PPCI完成时间、并发症及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PCI。两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发病至手术时间、造影完成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指引导管组患者更换指引导管比例显著大于造影导管组(5.9%比0.9%,P=0.032),而更改动脉入径比例(0.5%比3.5%,P=0.036)、前臂血肿发生率(5.4%比12.4%,P=0.026)、再灌注完成时间[(12.9±10.5)min比(16.3±13.7)min,P=0.025]、PPCI完成时间[(21.8±13.6)min比(27.5±18.7)min,P=0.005]显著小于造影导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30 d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指引导管组患者总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导管组(6.3%比13.3%,P=0.037)。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STEMI患者直接进行罪犯血管造影有助于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PPCI后30 d的总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按照术前是否P-IABP将患者分为P-IABP组(n=24)和常规PPCI组(n=73)。常规PPCI组术中或术后因血流动力学崩溃需挽救性置入IABP(R-IABP)患者12例。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心衰)、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IABP组与常规PPCI组比,术后死亡率在1个月(8.3%vs 16.4%)、1年(16.7%vs 24.7%)和2年(25.0%vs 30.1%)及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20.8%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患者与常规PPCI组中R-IABP患者比,各时间点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20.8%vs 66.7%,P=0.005),并主要表现为心衰事件的显著减少(8.3%对4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TIMI血流3级(HR=4.79,95%CI:1.59~14.39,P=0.005)是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则主要为合并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损害及贫血等。HR=3.0,95%CI:1.37~6.56,P=0.006)。结论:大于80岁STEMI患者PPCI前P-IABP跟常规PPCI短期和长期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较R-IABP患者,P-IABP患者1个月的MACCE显著降低。PPCI前P-IABP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