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而减少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再狭窄高达39%~67%[1],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置入术后再狭窄可达5%~35%[2],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再狭窄仍达5%~10%[3]。近些年来出现了预防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新技术—药物洗脱球囊  相似文献   

2.
介入术后再狭窄形成中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3~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达30%~50%,严重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1〕。金属制成的冠状动脉支架可以减少再狭窄发生,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支架应用后仍有20%~30%的再狭窄率,而且还有费用昂贵、支架部位的再狭窄更加难以处理等不利因素〔2〕。许多研究证实再狭窄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移行、增殖,并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发生不利的血管结构的重塑〔3〕,而引起…  相似文献   

3.
药物洗脱支架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方法,其疗效已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PCI的主要问题是再狭窄,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再狭窄的机制主要为:(1)血管弹性回缩。(2)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3)血栓形成并机化。(4)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细胞外基质聚集。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球囊扩张后再狭窄主要由于血管外膜口径的缩小,而血管壁面积的变化很小所致。在6个月的随访中,73%晚期管腔丧失由于外弹力膜缩小引起。支架置入术有效地降低再狭窄发生率至20%~30%。支架降低再狭窄率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被认为是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之后,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L)的第四次革命。最初,PTCA因为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等原因,再狭窄率可达30%~50%。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BMS,克服了血管弹性回缩,再狭窄率得到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缬沙坦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6例成功接受支架治疗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ACEI组64例和ARB组62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以支架内或支架临近血管管腔直径狭窄程度等于或大于50%为再狭窄的诊断标准,随访6~12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靶血管再次形成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超声心动图左心房直径和左心室内径、服用药物种类、血脂、操作因素、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18.8%)高于ARB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ACEI组和ARB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靶血管再次重建率ACEI组(15.6%)高于ARB组(3.2%),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结论 ARB可能比ACEI更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内超声评价支架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机制.方法5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接受65个支架置入术,10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成像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再狭窄组(26个支架)和无支架再狭窄组(39个支架),分别对其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测量分析.同时观察支架内再狭窄的方式.结果血管内超声定量测量发现支架再狭窄组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分别为(2.5±1.2)mm2和(4.2±1.8)mm2]明显小于无支架再狭窄组[分别为(5.2±1.4)mm2和(6.8±1.7)mm2](P分别<0.001和<0.01),但两组新生内膜截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1.7±1.0)mm2和(1.5±0.9)mm2,P>O.05].支架内再狭窄以局灶性狭窄为多见(69.2%).结论支架扩张程度是决定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因素,而支架内内膜增生并不明显.支架内再狭窄以局灶性狭窄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正股腘动脉(FPA)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针对FPA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液供应,缓解患者因下肢缺血引发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等症状。然而在支架置入术后可导致FPA支架内再狭窄(FPA-ISR)。有文献报道,支架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达20%~50%[1-2]。而一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就会再现下肢缺血,因此对于FPA-ISR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现将就目前SFA腔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方法对2001-2003年成功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及血管直径参数的影响。结果104例病人的138处病变植入152个支架,再狭窄率为35.5%。再狭窄组病变血管植入支架的长度(22±6)mm明显大于非再狭窄组(18±6)mm,(P<0.001)。短支架的再狭窄率显著小于长支架及植入多个支架者(P<0.01)。再狭窄组直径小于3.0mm中小血管的比例明显多于非再狭窄组。BX支架的再狭窄率最高,达46%,Supra-G的再狭窄率最低,为10.5%。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与支架长度、构型等因素有关,小血管内植入支架仍须慎重。  相似文献   

10.
国产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自问世以来,远期的再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再狭窄中的弹性回缩、血管重塑和血栓问题,使术后3~6个月的再狭窄率明显下降,但是仍然高达20%~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用球囊堵闭法制成小型猪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喂养3周后在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同时提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注入梗死相关血管。饲养4周后做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狭窄程度。对支架两端血管组织学切片做苏木精-伊红和天狼猩红染色分析再狭窄原因。结果实验组8头小型猪中有4头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对照组9头中有4头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4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冠状动脉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为1·50±1·45mm,对照组为1·31±1·07mm(P=0·7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中,骨髓单个核干细胞移植不增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正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使用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为11%~40%,即使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其再狭窄的发生率虽然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1],因此术后随访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评  相似文献   

13.
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解决冠状动脉腔内狭窄的一种新型手段,但其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通过其药物基质混合物对支架涂层,实行抗血栓涂层、抗炎症涂层、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涂层,从而达到抑制新生内膜增殖,进一步减少PTCA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单纯球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 (冠脉 )成形术 (PTCA)后有30 %~ 5 0 %的患者发生再狭窄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避免球囊扩张后因血管急性弹性回缩造成的急性闭塞 (发生率 4 %~ 8% ) ,防治内膜撕裂 ,减少再次介入治疗和急诊旁路术 ,而且可以抑制PTCA后的血管重构 ,降低远期再狭窄率。但支架本身造成的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却促进了血管新生内膜增生 ,致使 2 0 %~ 30 %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是当代冠心病介入治疗学的焦点问题 ,近距离放射疗法 (brachytherapy)对其治疗效果肯定 ,但难于预防其发生 ,且有后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细胞种植支架与支架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一年内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高达40%和20%[1],为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除药物包被支架外,细胞种植支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接受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其临床实际应用的效果。方法339例患者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临床随访,165例患者于置入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支架近端边缘晚期管腔丢失显著高于支架内及支架远端边缘(0.17 mmvs0.08 mmvs0.09 mm),再狭窄率为9.7%,再血管化率4.84%,再狭窄以局限性狭窄为主。在339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于支架置入后5天~4个月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为1.18%。1例于支架置入后14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发生率0.50%。晚期血栓形成1例(术后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为1.70%。结论对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SES有较好的疗效,能显著降低支架后再狭窄,减少靶血管的再血管化率。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ercutaneous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发明以来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从当初的球囊时代进入目前支架时代 ,尽管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 vention ,PCI)的治疗适应症不断扩大 ,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 ,但是再狭窄仍是PCI存在的主要临床问题。据报道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约 2 5 %~ 5 0 %病人术后 3个月~ 6个月发生再狭窄 ,尽管冠状动脉内支架通过抑制弹性回缩和血管重构使再狭窄率降低 ,但支架置入术后仍有约 15 %~ 3…  相似文献   

18.
药物涂层支架--介入心脏病学的突破性进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的最突出问题是术后 3~ 8个月再狭窄 ,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 30 %~ 5 0 %。其机制主要由于血管局部对球囊损伤的过度愈合反应 ,包括早期血管弹性回缩 ,晚期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支架置入术由于有效地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 ,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但由于动脉壁损伤、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 ,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 ,通过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受体 ,使平滑肌细胞分裂 ,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基质分泌并向内膜迁移 ,使新生内膜过度增生 ,…  相似文献   

19.
药物涂层支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30多年来,再狭窄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冠动内支架的应用使之有所减少,但其发生率仍维持在10%~20%,在特殊人群甚至高达 50%。近年来以抗增生为目的的新型药物涂层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但是否通过抗增生这条单一的途径就能够解决所有高危人群PCI后再狭窄的问题?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探讨DES在PCI,尤其在抗再狭窄中的实际意义。1 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治疗目标PCI后再狭窄是一个既复杂、又前后关联的过程,其中包括血管损伤、血…  相似文献   

20.
ApoB/A1比值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ApoB/A1比值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8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并于48~52周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别于支架置入术前及1年后复查时检测TC、LDL、HDL、TG、LP(a)、LDL/HDL、ApoB、ApoA1、ApoB/A1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介入治疗所在冠脉病变的最小管腔内径、参考血管内径、管腔狭窄率、管腔病变长度和管腔病变内径.结果 ①1年后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组的ApoB/A1比值和ApoB水平显著高于无狭窄组[(0.87±0.25)比(0.75±0.23),P〈0.01,(0.85±0.24)g/L比(0.77±0.24)g/L,P〈0.05)].②高水平ApoB/A1组(ApoB/A1&gt;1)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67.7%)显著高于中等水平(1.0&gt;ApoB/A1&gt;0.7)及低水平(ApoB/A1〈0.7)ApoB/A1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P〈0.05),其中中等水平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2.7%,低水平组的发生率为11.1%.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高水平ApoB/A1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风险比2.40,95%可信区间2.206~3.078).结论 高水平ApoB/A1比值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