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时间,应当关注相关家庭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现况,以及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城区7所在园2531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4%。儿童年龄、性别、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及视屏时间等均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控制儿童出生及家庭因素,以总视屏、工作日及周末视屏时间≤2 h为参照,总视屏时间2 h(OR=1.535,95%CI:1.092~2.163)和工作日视屏时间2 h(OR=1.481,95%CI:1.016~2.158)是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会对其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王毅贤  韩小盛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88-1490
分析江苏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及其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为有效控制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南京市20所幼儿园6424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周末视屏时间状况及家庭状况.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学生比例为13.01%,其中男童为14.61%,女童为1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5~6岁、男童、父亲学历初中以下和高中、父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与儿童视屏时间≥2 h/d的风险增加相关(OR值分别为1.43,1.42,2.21,1.82,2.47,2.05,1.36,1.38,1.39,1.52,P值均<0.05).结论 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处于一般水平,父母锻炼习惯和学历均会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产生影响,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随访数据探讨学龄前儿童园外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及睡眠时间不充分的可变决定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9月对4所幼儿园的819名学龄前儿童(3~6岁)父母/监护人进行了1年随访调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园外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及母亲/家庭相关因素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调整了相关因素之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视屏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与其自身的基线水平密切相关(χ2=4.68、19.74、8.74,P<0.05);并且,基线母亲视屏时间(OR=2.01,95%CI:1.36~2.99)、屏幕可及性好(OR=1.62,95%CI:1.14~2.31)与学龄前儿童随访视屏时间超标有关;基线母亲户外活动不足(OR=2.17,95%CI:1.48~3.18)、户外活动场所较少(OR=1.55,95%CI:1.11~2.17)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不足有关;基线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OR=1.42,95%CI:1.01~1.99)、非母亲照护者(OR=...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芜湖市弋江区学龄前儿童电子视屏接触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弋江区1 911名在园学龄前儿童开展电子屏幕接触状况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电子屏幕接触时间为(2.45±1.85)h,每日平均视屏暴露时间2 h及以上的儿童占52.07%,不同类型视屏每天平均接触时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1.61±1.12)h、手机(0.35±0.57)h、平板(0.28±0.67)h及电脑(0.14±0.42)h;多因素分析显示,女童(OR=0.789)、妈妈年龄40岁及以上(OR=0.478)及妈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OR=0.652)是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暴露过度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接触现象普遍,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母亲的年龄及文化程度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儿童视屏时间与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相关性,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共收集完整父母问卷1 269份,调查儿童幼儿期(0~3岁)、学龄前期(3~6岁)及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价儿童执行功能指标:行为管理指数(BRI)、元认知功能指数(MI)和总执行功能复合分(GEC),同时开展体格发育检查,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视屏时间与EF各指标的关联.结果 父母报告幼儿期与学龄前期平均视屏时间1~<2 h/d的比例分别为13.1%和24.5%,≥2 h/d的比例分别为4.3%和8.4%.学龄期学习日与周末视屏时间≥2 h/d的报告率分别为15.6%和74.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幼儿期,相对于无视屏暴露组,视屏时间为<0.5,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增高(OR值分别为1.880,1.894,2.125,3.110,P值均<0.05);视屏时间为0.5~<1和≥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776,2.344,P值均<0.05).在学龄前期,相对于视屏时间<0.5 h/d组,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BRI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828,2.304,2.293,P值均<0.05);视屏时间1~<2 h/d组儿童MI T得分增加(OR=2.036,P<0.05);视屏时间0.5~<1,1~<2,≥2 h/d组儿童GEC T得分升高(OR值分别为1.640,2.304和2.109,P值均<0.05).学龄期视屏时间对EF各指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期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普遍存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视屏时间超过0.5 h/d与行为管理、元认知和总执行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为开展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个区,每个区选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各1所,职业高中1所,共计对14所学校3 073名学生开展近视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对于小学生,每天用电脑2~<3 h(OR=2.23,95%CI=1.19~4.20),不上体育课(每周2节:OR=0.34,95%CI=0.13~0.91;每周4节:OR=0.23,95%CI=0.08~0.62;每周5节及以上:OR=0.33,95%CI=0.11~0.97)与近视呈正相关;课间休息或放学时老师不拖堂(偶尔:OR=1.99,95%CI=1.51~2.63;经常:OR=2.07,95%CI=1.29~3.30),在近距离用眼时0.5~<1 h休息1次眼睛("1~<2 h"OR=1.33,95%CI=1.03~1.70;"≥3 h"OR=1.87,95%CI=1.17~3.00),父母均不近视(一方近视:OR=1.69,95%CI=1.32~2.17;双方近视:OR=2.13,95%CI=1.50~3.02)与近视呈负相关。对于初中生,父母均不近视(一方近视:OR=3.27,95%CI=2.17~4.94;双方近视:OR=5.38,95%CI=2.78~10.42)与近视呈负相关。对于高中生,男性(女性OR=1.52,95%CI=1.07~2.14),每天在校做2次眼保健操(OR=0.41,95%CI=0.23~0.75),每天白天累计户外活动时间≥2 h(OR=0.70,95%CI=0.49~1.00)与近视呈负相关。结论深圳市不同学段学生近视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学生应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8 264例住院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 - 2018年12月在海南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8 264例,参考2010年国际妊娠糖尿病研究协会(IADPSG)制定的GDM诊断标准分为GDM组(n = 1 207)和非GDM组(n = 7 057)。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 264例孕妇发生GDM 1 207例,GDM发病率为14.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 = 2.337,95%CI:1.512~5.480)、孕前BMI≥25 kg/m2(OR = 3.193,95%CI:2.485~10.108)、孕次≥3次(OR = 2.104,95%CI:1.382~4.927)、产次≥3次(OR = 1.862,95%CI:1.204~3.218)、流产次数≥2次(OR = 2.902,95%CI:2.114~7.913)、高能量摄食(OR = 5.714,95%CI:4.526~12.685)及饮食不规律(OR = 3.319,95%CI:2.905~10.794)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35岁、孕前BMI≥30岁、孕次≥3次、产次≥3次、流产次数≥2次、高能量摄食及饮食不规律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此类孕妇加强GDM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成分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7月期间在河南省某三甲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内脏脂肪下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等体成分指标,另测量体检人群血压等。分析体成分指标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次共纳入研究对象2 803例,高血压检出率为26.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26,95%CI:1.63~3.14)、年龄越大(OR=1.07,95%CI:1.05~1.66)、腰臀比超标(OR=1.32,95%CI:1.06~1.08)、BMI≥24.0 kg/m2(OR=1.33,95%CI:1.02~1.72)和VFA越大(OR=1.01,95%CI:1.01~1.02)的体检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越高。腰臀比、BMI和VFA对男女高血压患病的预测截点分别为0.93、25.20 kg/m2、84.95 cm2和0.87、22.73 kg/m2、96.25 cm2结论 体脂比、腰臀比、VFA与高血压的患病有明显相关性,VFA对高血压预测作用最大,为建立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视屏时间过长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利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丰台区9所幼儿园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儿童及家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每日视屏时间(在家和在校),儿童视屏时间可能影响因素。本次调查中将视屏时间>1h/d的儿童定义为超标组,视屏时间≤1h/d小时的儿童定义为合格组。通过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了解儿童的视屏时间现况并分析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5。 结果 北京市丰台区1014名幼儿园儿童中,男童504名,年龄中位数为4岁。儿童每天视屏时间中位数为60min,视屏时间超标儿童比例为46.7%(474/101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导致儿童视屏时间>1h/d的因素包括:儿童年龄增高(≥5岁年龄组OR=1.85,95%CI:1.27~2.70, P<0.01)、看护人为男性(OR=1.65,95%CI:1.13~2.40,P<0.05)、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于本科水平(大专学历水平OR=2.33,95%CI:1.42~3.83,P<0.01;高中学历水平OR=2.34,95%CI:1.45~3.78,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OR=2.00,95%CI:1.20~3.33,P<0.01)。 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儿童年龄越大、看护人为男性、看护人文化程度低等因素是导致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开展减少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与幼儿睡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已建立的马鞍山市母婴健康出生队列,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出生的单胎活产儿,随访至2岁,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视屏暴露、户外活动和睡眠情况的资料。共获得有效问卷1 575份,男童833人,女童742人。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幼儿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26.16%;电视打开时间(不一定在看)≥2 h/d、看电视≥1 h/d、玩手机≥30 min/d分别占50.73%、45.21%和26.03%,户外活动≥2 h/d的比例为71.30%;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和在户外场所≥1 h/次的比例分别为76.31%和37.71%。调整人口统计学等混杂因素后,打开电视时间(不一定在看电视)≥2 h/d(OR=1.40,95%CI:1.11~1.77)、看电视时间≥1 h/d(OR=1.39,95%CI:1.11~1.75)、玩手机时间≥30 min/d(OR=1.55,95%CI:1.21~1.99)均会增加幼儿睡眠质量差发生的风险;去户外场所的频率≥2次/周(OR=0.72,95%CI:0.55~0.93)和在户外场所时间≥1 h/次(OR=0.78,95%CI:0.62~0.99)则能降低发生幼儿睡眠质量差的风险。结论 幼儿睡眠问题存在一定比例,视屏暴露和户外活动均与幼儿睡眠相关,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对家长进行科学指导,减少视屏暴露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以减少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不同时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及剖宫产是否会增加产后泌乳启动延迟的风险。方法对2017名待产初产妇在分娩前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孕妇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并评价孕早、中、晚期应激生活事件的发生和对精神影响的程度。在分娩后记录分娩方式、孕周和新生儿出生情况。在产后72小时询问泌乳情况。对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研究变量的RR值。结果初产妇产后泌乳启动延迟发生率为9.5%。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早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孕期BMI增幅≥7.6、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发生产后泌乳延迟的RR值分别为1.72(95%CI0.97~3.04)、1.93(95%CI1.23~2.94)和1.35(95%CI1.20~1.53)。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3个因素调整后RR值分别为1.97(95%CI1.09~3.55)、1.64(95%CI1.07~2.54)和1.32(95%CI1.17~1.49)。结论孕早期应激生活事件暴露、孕期增重过多、剖宫产会对产后早期泌乳产生影响,孕早期暴露于应激生活事件是自然分娩产妇发生产后泌乳延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情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行为问题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11月选择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扬州、徐州、镇江3座城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63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客观地确定NICU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为预防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一定的循证证据支持。方法 在线检索CNKI、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起始至2019年1月,有关公开发表的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文献,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10篇文献(中文1篇,英文9篇)进行Meta分析。胎龄<32周(OR=0.26, 95%CI:0.10~0.66),出生体重<750g(OR=0.53, 95%CI:0.41~0.69),股三角部位置管(OR=1.67, 95%CI:1.31~2.11),置管耗时≥60min(OR=0.61, 95%CI:0.38~0.97),留置管时间≥30天(OR=2.41, 95%CI:1.75~3.31),留置CVC导管数量≥2个(OR=0.21, 95%CI:0.17~0.25)是高危因素。结论 胎龄愈小、出生体重越低、经股三角部位置管、置管耗时和导管留置时间越长、留置多个CVC导管是早产儿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北京市流动与本地儿童在学习日与周末的视屏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健康教育和其他干预提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海淀区4所普通公立中学所有2014—2015学年初一学生62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学习日和周末平均每天的视屏时间分别为(1.04±1.50)和(2.56±2.45)h,儿童周末视屏时间超过推荐标准,且远高于学习日.流动儿童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符合率(≤2 h)分别为83.70%,48.60%,本地儿童分别为90.10%,43.90%.自我控制差的流动儿童学习日超过推荐视屏时间标准的风险是自我控制好的儿童的2.21倍(95%CI=1.124.36).家庭支持低的本地儿童学习日和周末超过推荐视屏时间标准的风险是家庭支持高的儿童的3.42(95%CI=1.328.89)和2.74倍(95%CI=1.495.03).结论 北京市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的视屏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应针对影响流动和本地儿童行为的不同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