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符合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速度素质参考值及曲线,为完善该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黄浦、徐汇、闸北、闵行、奉贤和浦东6区15 422名7~18岁学生为研究样本,用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LMS)法建立年龄别50 m跑百分位数值.结果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50 m跑成绩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各年龄组均为男生高于女生,且均高于全国学生同期水平.获得上海市中小学生50 m跑百分位数值P3,P5,P10,P15,P2.5,P50,P75,P85,P90,P95,P97及曲线.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50 m跑成绩出现了7~8岁、11~13岁2个显著提高时期,17岁以后曲线趋于平稳;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50 m跑成绩提高最快的是7~9岁,之后幅度逐渐减小,14岁以后曲线趋于平稳.结论 本研究获得的百分位数及曲线图为儿童青少年速度素质测量提供了直观评价手段,完善了本地区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常模参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建立符合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耐力跑参考值及曲线,为监测该地区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变化提供参照.方法 以2014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6个区15 308名7~18岁学生为样本,用LMS法建立年龄别耐力跑百分位数值.结果 获得上海市中小学生耐力跑百分位数值P3,P5,P10,P15,P25,P50,P75,P85,P90,P95,P97及曲线.2014年上海市7~ 12岁男、女生耐力跑水平均呈上升趋势,13~ 18岁男、女生耐力跑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年龄组耐力跑的P85,P95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耐力跑百分位数曲线呈现性别、年龄特征,7~12岁男女生百分位数曲线基本一致,13~18岁男生百分位数曲线呈持续性上升,而女生13~15岁上升,15岁之后曲线下降,17~ 18岁曲线略有上升.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耐力跑百分位数存在性别差异,儿童青少年耐力跑百分位数曲线图为本地区儿童青少年功能水平测量提供了一种直观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符合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立定跳远百分位数参考值,为监测该地区儿童青少年下肢肌肉力量水平提供参照。方法截取2014、2016年的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7~18岁学生分别为15 421、10 789名。应用国际通用LMS法分性别建立年龄别立定跳远百分位数值。结果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立定跳远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总体男生高于女生(t=54.35,P0.01),男生立定跳远发展敏感期年龄为11、12岁(156.7~189.97cm),女生敏感期年龄为7、8、9岁(118.65~145.66 cm);与2014年相比,2016年男女生立定跳远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男生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生总体有所增长(t=-2.66,P0.01),分年龄段来看13岁男生组有所下降(t=1.97,P0.05),7岁女生组有所增长(t=-2.64,P0.01),而16岁女生组有所下降(t=2.09,P0.05);获得了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立定跳远的百分位数参考值P3,P5,P10,P15,P25,P50,P75,P85,P90,P95,P97,高年龄组(高中生)百分位数参考值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结论 2014年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立定跳远发展敏感期年龄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较男生提前1~2年,2016年与2014年相比女生总体有所增长,个别中学生年龄组有所下降,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立定跳远百分位数参考值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获得的立定跳远百分位数参考值为本地区儿童青少年力量水平测量提供了一种直观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适合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的年龄别腰围、腰围指数的百分位数及曲线,为科学评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及中心性肥胖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0年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7 ~18岁中小学生14 301名为样本,应用国际通用的LMS法分性别建立年龄别腰围、腰围指数正常值及百分位数曲线.结果 腰围百分位数曲线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符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腰围指数的P50百分位数曲线具有明显性别差异,7 ~12岁男生逐年上升,且高于女生,自13岁开始经交叉后低于女生.获得上海市7 ~18岁儿童青少年男女年龄别腰围、腰围指数百分位数(P5,P10,P15,P50,P85,P95,P95)及曲线.结论 儿童青少年年龄别腰围、腰围指数百分位数存在地区、性别差异.本研究所获得的百分位数及曲线可为进一步研究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市儿童青少年1991--2010年生长发育趋势和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1、2000和2010年采用年级分层整班抽样方法对参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广州市12所监测学校(广州市城乡各3所中学和3所小学)7~18岁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检测,分析和比较3次检测数据。结果1991、2000年各调查4800名学生,2年调查的城市男女生均分,51J为1200人、农村男女生均分别为1200人。2010年调查4771名学生,城市男生1187人、城市女生1156人、农村男生1200人、农村女生1198人。1991--2010年广州市7~18岁城、乡男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3.74、4.29cm,城、乡女生身高平均增长3.03、3.57cm;城市男、女生身高在2000年前10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2.13、2.26cm/10年)高于后10年(分别为1.83、0.99cm/10年),乡村男、女生则是2000年后10年的平均增速(分剐为3.61、3.43cm/10年)高于前10年(分别为0.76、0.16cm/10年)。1991--2010年7—18岁城、乡男生体重平均增长6.76、4.91kg,城、乡女生体重平均增长4.34、2.11kg;除城市女生外,城市男生和乡村男、女生2000年后10年的体重增速(4.35、4.68和2.45kg/10年)均高于2000年前10年增速(3.08、0.45和一0.36kg/10年)。结论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保持着正向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近10年城市学生身高增速放缓的同时乡村学生生长发育出现迅猛增长;建议加强7岁前婴幼儿营养和保健水平;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和卫生状况;警惕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现象。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百分位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体块指数(BMI)在儿童期的发育规律,为儿童肥胖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le的LMS法,该法调整了BMI分布的偏度。结果:城乡男女生体块指数的发育规律不同,女生比男生早,城市比农村早,并提供了西安市1995年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百分位数图。结论:儿童肥胖可采用体块指数百分位数评价,本文计算的年龄别百分位数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国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长期趋势,为改善维吾尔族学生体质状况提供支持.方法选取1985,1995,2005年和2014年4次新疆718岁维吾尔族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最大增长年龄(MIA)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近30年间,维吾尔族718岁城男、乡男、城女和乡女的身高平均增幅分别为4.37,4.00,1.37,2.75 cm,体重平均增幅分别为5.90,5.81,1.32,0.31 kg.2014年维吾尔族男、女青少年最大增长年龄(MIA)分别较1985年提前1.27和2.08岁.城、乡、男、女4类学生BMI平均增幅分别为1.50,1.28,0.38,0.94 kg/m2.2014年新疆维吾尔族4类学生18岁身高分别比1985年增高了3.55,1.28,0.41,-0.34 cm.结论 中国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近30年间呈现出体格发育水平提高、青春期发育提前、身材比例变化和成年身高增长的长期趋势,但依然处于生长长期趋势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8.
分析1985-2014年云南省佤族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长期变化,为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1995,2005和2014年4次云南省7~18岁佤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女)和首次遗精(男)年龄等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近30 a来,7~18岁佤族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7 cm和6.5 cm,体重平均增加4.7 kg和5.5 kg,胸围平均增加0.8 cm和3.7 cm,男、女生成年(18岁)身高平均增加2.7 cm和0.8cm,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提前1.03岁.2005-2014年佤族男、女生BMI平均增加0.5 kg/m2和0.7 kg/m2,男生首次遗精年龄提前1.54岁.结论 云南省佤族儿童青少年处于不完全性生长长期趋势.应加强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青少年身高生长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身高生长长期变化特征,为开展青少年身高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比较法,对上海市1979-2005年儿童青少年身高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组的身高均值、标准差等数据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身高的长期变化明显,快速增长期出现的年龄段前移,原有的身高均值、身高年增长值、年增长率以及身高完成率都出现波幅;上海青少年身高2000年的增长值、增长率、变异系数在8~12岁明显高于2005年的同龄、同性别数据,2005年的身高更趋稳定,更具有代表性,身高定基比数据可以作为地区成年身高完成率的依据。随着身高突增年龄段的前移,同龄组平均身高的定基比值渐进增大,且具有间隔时间越长,同龄组定基比差值越大的趋向。结论可以采用2005年上海青少年学生的身高定基比作为预测成年身高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分析大理白族青少儿2010年营养不良状况及1985-2010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儿童群体的营养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2006筛查标准,对1985-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的云南白族点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白族学生营养不良率全面下降,男生生长迟缓率1985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32.6%,24.3%,19.6%,女生分别为29.8%,24.3%,19.6%,其中后10 a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受身高长期趋势强有力支持,前15 a身高突增期出现在12~17岁,后10 a为7~11岁增长显著.学生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较为平衡.讨论 白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改善明显,迅猛发展的民族经济和旅游业为儿童营养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和制定中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方法 腰围数据来自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共调查26 480名3~7岁健康儿童。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将获得的3~7岁儿童腰围P75P90与已发表的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P90)进行对接验证。将本研究腰围P50与国外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获得3~7岁男、女童每半岁间隔的腰围P5P10P15P20P25P50P75P80P85P90P95参照值。腰围值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童P50从3岁的47.5 cm增长到7岁的54.2 cm、女童从3岁的47.0 cm增长到7岁的52.2 cm。各年龄组男童腰围的各百分位数值均略高于女童,差值波动范围0.4~3.6 cm。3~7岁男、女童腰围在不同百分位数上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差值波动范围-0.3~0.5 cm。9个城市男、女童3~7岁腰围P75P90数值与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界值点(P75P90)在年龄上能实现较好的对接。中国3~7岁儿童腰围数值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显示,随年龄增长腰围增加的趋势一致,但我国男童处于中等水平、女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我国3~7岁儿童的腰围百分位数参照值,并实现与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参照值的良好衔接,可供相关临床、预防保健及科研工作等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10年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建立北京市儿童腰围筛查分类标准.方法 按城乡、经济水平分层,调查北京市6个区40所中小学校和2所大学的7 ~ 22岁大中小学生8 795名.按照《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身体测量,以LMS法计算性别年龄别腰围各百分位数值,并绘制LMS曲线,建立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腰围正常值.结果 北京市7 ~22岁男生腰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女生在12岁以前呈现同样趋势,但之后趋于稳定.18岁男、女生腰围分别为76.62 cm和72.55 cm.不同BMI组别间腰围均值不同,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北京市18岁男生超重/肥胖的腰围筛查标准是79.72 cm和89.31 cm,女生分别是74.38 cm和84.40 cm.结论 LMS法建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腰围筛查标准准确,可以在北京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儿童肺活量肺通气量与形态指标的相关性,以便为制定高原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选择青海西宁地区(海拔2 260m,低海拔组)、青海海西地区(海拔2 900m,中海拔组)、青海玉树地区(海拔4 493m,高海拔组)7~15岁中小学生作为...  相似文献   

15.
Development of a WHO growth reference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BJECTIVE: To construct growth curves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at accord with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cut-offs for adults. METHODS: Data from the 1977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WHO growth reference (1-24 years) were merged with data from the under-fives growth standards' cross-sectional sample (18-71 months) to smooth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State-of-the-art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construct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0-5 years), i.e. the Box-Cox power exponential (BCPE) method with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ools for the selection of best models, were applied to this combined sample. FINDINGS: The merged data sets resulted in a smooth transition at 5 years for height-for-age, weight-for-age and BMI-for-age. For BMI-for-age across all centiles the magnitud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urves at age 5 years is mostly 0.0 kg/m(2) to 0.1 kg/m(2). At 19 years, the new BMI values at +1 standard deviation (SD) are 25.4 kg/m(2) for boys and 25.0 kg/m(2) for girls. These values are equivalent to the overweight cut-off for adults (> or = 25.0 kg/m(2)). Similarly, the +2 SD value (29.7 kg/m(2) for both sexes) compares closely with the cut-off for obesity (> or = 30.0 kg/m(2)). CONCLUSION: The new curv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 at 5 years, and the recommended adult cut-off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t 19 years. They fill the gap in growth curves and provide an appropriate reference for the 5 to 19 years age group.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行为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上海地区调研资料中9~18岁中小学生11 913名,调查项目包括形态指标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睡眠、饮食、体育锻炼及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不同群体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 男生每天睡眠时间≥10 h的超重或肥胖检出率(36.7%)高于睡眠不足8h的学生(31.3%)(P<0.01).女生不吃早餐的群体(36.4%)高于天天都吃早餐的群体(17.6%)(P<0.05).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38.2%)高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30.8%)(P<0.01).初中每天玩游戏和计算机时间≥2h的学生(28.1%)高于<1h的学生(2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OR=1.16,95%CI=1.05~ 1.27)、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22,95%CI=1.05~1.43)的学生群体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较高.女生中吃早餐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下降(OR=0.33,95%CI=0.16~0.67).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36,95%CI=1.07~ 1.74)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郊区每天睡眠时间≥10 h(OR=2.0,95%CI=1.23 ~ 3.25)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小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和计算机≥2h(OR=1.45,95%CI=1.01~2.08)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结论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与睡眠、饮食习惯、锻炼意愿和静态生活方式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Dietary antioxidant intake has been suggested to protect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and related clinical complication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etary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 and obesity-related featur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nthropometric variables from 369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ere measured (184 obese and 185 control). A validated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AC and the daily nutrient and energy intake.

Results Dietary TAC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fiber, folic acid, magnesium, and vitamins A, C and E. The body mass index,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otal body fat we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TAC only in obese subjects.

Conclus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dietary TAC may be a potential indicator of the risk to develop obesity-related features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 useful method in assessing antioxidant in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