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的疗效。方法:运用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结果:疗效显著,总有效率97%。提示:运用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1,10(4):12-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有和中降逆、消痞散结之功,王振亮教授认为其主治证为中焦阳虚,热结于内,寒热互结中焦。通过对王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红斑性胃窦炎、咽部憋紧等4则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总结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功效,以期为运用半夏泻心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治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肠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加生姜),治水热互结之痞;甘草泻心肠(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治寒热互结偏虚之痞;黄连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治上热下寒之痞.  相似文献   

6.
<正> 半夏泻心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创制,原为治痞之主方,家传以之治疗小儿暑泻,经世代验证,疗效确凿。吾父王武振老中医尝指出:半夏泻心汤虽为痞证而设,然其临床运用,大不必拘于痞之一证。考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当不越寒热互阻与虚实夹杂两端。凡辨证为中焦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可径用之。大量的病例表明,小儿暑泻之病机,多为脾胃气虚、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的基础方,也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散结除痞法之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张磊教授治疗痞满、腹胀、胃痛、口疮、不寐等病常以此方加减,并常以党参易人参,每获良效。该文从半夏泻心汤的方义解析、临床应用思路及加减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张磊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组成,其类方包括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张仲景用其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类证注家一般称为“寒热错杂痞证”,其症多兼呕、利,实即脾胃湿热证(或兼脾虚)。其产生原因,张仲景责之于“攻下过早”,即湿  相似文献   

10.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2002~2007年门诊病例,其中男20  相似文献   

12.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3.
李艳蓉 《河南中医》2006,26(8):10-1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干姜、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处方用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原方治疗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医诊断为胃痞的患者,服用半夏泻心汤,1剂/d,3次/剂。结果:患者服药2d后症状缓解,四周后临床治愈。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胡曼华 《新中医》1994,26(1):61-61,60
《伤寒论》泻心汤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胡曼华张仲景《伤寒论》泻心汤共有5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其临床主症是“心下痞”。虽然半夏泻心汤记述为“此为痞”,个人认为其涵义与“心下痞”雷同。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  相似文献   

16.
吴波  姜建国 《天津中医药》2013,30(4):218-219
认为三焦与痞息息相关。运用三焦理论来阐释半夏泻心汤,拓展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为经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高唐县中医院(252800)桑德友王萍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咽炎呕吐痰涎失眠痢疾咳喘口疮半夏泻心汤系《伤寒论》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党参、大枣组成,功能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笔者多年来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对《伤寒论》治疗痞症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中蕴含的丰富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从整方胃肠疾病研究思路、"辛开苦降甘补"研究思路、君药配伍研究思路、"寒热双调"研究思路、类方研究思路等角度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及分析,除此之外,关于半夏泻心汤治疗疾病的范围有所扩大,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也开始展开。  相似文献   

19.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治 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92.5%。提示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对功能性 消化不良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