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人们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有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高敏肌钙蛋白等.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目前研究发现的心脏生物标志物按其产生机制和生理效应分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预后改善的基础是由于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有效的早期风险干预治疗,而一系列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关键在于要求冠心病危险度评估更为准确、更为量化以便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 ndrome,ACS)是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1)不稳定心绞痛(ti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2)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ACS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因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过程中,炎症与其发生和发展的所有阶段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特殊疾病谱,新近研究证实,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粥样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炎症与易损斑块的形成有关;临床试验证据支持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的病因学地位;炎症标志物的使用,也提供了一个了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窗口。因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心血管急性炎症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炎症相关的的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粘附分子、CD40 L、细胞因子、金属蛋白酶、核因子 -κB等参与这种炎症反应过程及其调节 ,作为 ACS的炎症标志物 ,在 AC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ACS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 ,许多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也与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目前对ACS的诊断和危险分层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上心肌缺血的变化。但临床上有近 1/3的患者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如胸痛等 ) ,特别在糖尿病和老年人中居多。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冠状动脉斑块的炎症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继而诱发ACS的主要因素,其间伴有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和血栓形成,心肌细胞坏死及心室压力的改变等。快速而准确地诊断ACS可在早期识别患者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就ACS各病理过程所涉及的研究较多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分类表述,以期从多方面了解ACS并比较各生物标志物对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些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人存在衣原体肺炎 (CP)抗体 (CPIgG)滴度、C 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这种感染及其炎症标志物对促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作用尚不清楚。作者探讨了CP抗体和炎症标志物与ACS的关系。方法 怀疑有ACS急诊入院的 83 0例病人列为研究对象 ,年龄 ( 63± 1 5)岁 ,男性占 57%,其中排除因患恶性肿瘤近 2个月内治疗 ,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长期应用激素、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病史者。获得病人心血管疾病史及因冠心病进行血管再通术和近 6个月内发生呼吸道疾病及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影响其临床进展,ACS 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炎症标志物对 ACS 的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钧伯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2):83-8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急、危害严重,其基本原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因此,早期识别或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种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相关的化学标志物,评价其特点、相关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 (简称为冠脉 )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 ,临床表现为完全无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源性猝死 [1]。对于理解 ACS作为一个连续病理生理过程特点以及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对 ACS患者危险分层、预后判断来说 ,心肌酶学的应用已经不完全能满足 ,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开发对心肌细胞损伤坏死高度特异、敏感 ,释放足够早 ,持续时间足够用于检测的其他生化标志物。本文拟就 AC…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现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何秉贤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67-68
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 2 0世纪 70年代新制订了心肌梗死 (MI)的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三项中有二项就可诊断 :①典型的症状 (如胸部不适 ) ;②酶活性增高 ;③典型心电图(ECG)改变。此标准简单明了 ,很快被全球应用。此标准提出至今已近 30年 ,在诊断技术上此后有很大变化 ,尤其是酶学测定 ,例如 :谷草转氨酶、α 羟丁酸脱氢酶、γ转酰基磷酸转肽酶、丙酮脱氨酶等既不敏感、又不特异 ,已废弃不用。当时提出的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动态变化 ,但随后发现前两者的同工酶 (MB)的诊断价值比总…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老年人发病居多。美国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人中,≥65岁的老年人≥60%,其病死者≥80%;再者>75岁的老年人占AMI住院病人的37%, 相似文献
14.
血清炎症标志物及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回顾了近 5年来 ,国内外对血清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状况 ,着重介绍有关C反应蛋白、血清肺炎衣原体和巨细胞病毒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 ,阐述了炎症可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及并发症中起作用及可能机制 ,简单总结了目前应用抗生素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所做的初期临床试验及在试验中所面临的问题 ,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77.8%(28/36),其中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0%(2/20),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72.2%(26/36),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占75%(15/20).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早期临床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发生心肌缺血和(或)局部坏死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Q波及Q波心肌梗死(MI)和猝死。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而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表面破损或裂隙 ,随后继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是导致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心源性猝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机制。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标志是斑块内脂质丰富、炎症反应活跃、胶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少 ,且纤维帽薄 ,容易破裂[1 ] 。目前认为 ,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认识炎症与ACS的关系 ,对预防、诊断和治疗ACS非常重要。1 炎症反应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18.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入选4周内未接受过调脂治疗的ACS的患者共55例,根据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有无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组分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TCFA(+)组罪犯病变斑块的纤维脂质、坏死核心、钙化成分较TCFA(-)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8.55(12.20,46.77)vs.12.60(4.31,16.39)mm~3,P=0.002;44.88(35.06,68.82)vs.25.97(15.23,28.98)mm~3,P=0.000;3.20(1.03,4.70)vs.1.30(0.80,2.50)mm~3,P=0.015]。谷固醇与罪犯病变斑块的坏死体积、钙化体积成正相关。结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可能与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住院患者150例。分为4组:(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2)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9例;(3)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4例;(4)稳定型心绞痛(SA)组25例。应用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各组CRP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AMI组CRP浓度(18.32±7.25)mg/L和NSTEMI组(16.78±6.42)mg/L明显高于UA组(13.12±4.76)mg/L和SA组(8.03±2.96)mg/L,UA组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而AMI组与NSTEM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RP水平可作为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冠心病病例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新概念。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上述事件的发生,多数是由于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的,虽然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纠正严重狭窄,但并不能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过程,斑块不稳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研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机理,及寻找稳定斑块的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仅就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