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此同时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也增加,因此高血压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并不少见~([1])。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观察到高血压增加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2]),同时血压控制不良可恶化心房颤动~([3-4])、降低复律的成功率~([5])。研究还观察到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心脏同步化治疗后收缩压增加≥5 mm Hg(1mm Hg=0.133kPa)者,具有更好的长期预后~([6])。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心房颤动是卒中和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2倍~([2-3])。对于卒中风险高的心房颤动患者,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降低卒中风险65%~80%,但增加出血风险~([4-6])。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风险通常用CHA_2DS_2VASc评分(该评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和女性各给1分,对年龄≥75岁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各给2分)进行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时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新型降糖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被证实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脏能量代谢和改善心肌重构等相关。现阐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心力衰竭防治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也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随着病程的进展往往可发展为心房颤动。已有证据显示,糖尿病可通过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重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诱发心房颤动;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心房颤动也是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在心房颤动发病中的作用及各种降糖药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糖尿病和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并更好地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心血管、神经等多脏器系统的功能障碍。心房颤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心房颤动易感性增加的机制目前认为与心房的结构重构、电重构和自主神经重构有关。因其卒中事件高发生率,抗凝治疗是日常管理的基石,但出血风险也随之增加。血糖控制是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上游治疗中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和减少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年龄<60岁的患者有1%受累,而年龄>80岁的患者为10%\[1-2].房颤可使栓塞或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每年的绝对风险为1%~20%,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和既往栓塞事件[3].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过度营养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流行病逐年增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972年Rubler等~([1])首次描述了4例糖尿病患者死后的病理结果,这些患者表现出心力衰竭症状,但没有冠状动脉或瓣膜病。1974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进一步证实,糖尿病妇女心力衰竭发生率更高~([2])。目前,认为糖尿病心肌病是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其发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绝非偶然,其与旁路及心房内在易损性、肺静脉、年龄等因素均明显相关。由于心房颤动发生时增加心室颤动风险,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预测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斑点追踪技术开始应用于预激综合征患者,对心脏局部功能的评价将有助于揭开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正>肥胖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增加5kg/m~2,新发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0%~30%~([1])。心外膜脂肪是一种特殊的内脏脂肪组织,解剖位置和心肌紧密相连,近年研究显示心外膜脂肪与心房颤动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1心外膜脂肪的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1.1解剖位置心脏脂肪组织根据解剖位置分为:心脏旁脂肪,心包脂肪及心外膜脂肪。心外膜脂肪位于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作为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和冠心病有着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症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约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  相似文献   

1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全球房颤约为3350万例,预计2060年患病人数将再增加2倍~([1-2])。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易共存,约有1/3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3])。心房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抗栓治疗策略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和关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近年来欧洲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每年约47%的死亡仍由心血管病引起~([1])。因此,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十分重要。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动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及缺乏锻炼~([2])。因为对可调节危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尽管冠状动脉疾病治疗领域已取得很多进展,但冠状动脉疾病的防治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预测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标志,内皮功能不全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2])。多数研究通过测量肱动脉的血流调节性舒张能力评估患者的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3])。而通过眼底检查测量视网膜动静脉内径或评估眼底血管功能来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的研究相对较少~([4])。近年研究提示,视网膜动静脉内径、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与β受体阻滞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子 ,已被认为是冠心病等危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在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对这些疾病可以带来重要的益处。尽管至今有大量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 β受体阻滞剂的益处 ,但在既往有心血管事件病史和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中 β受体阻滞剂仍未得到充分应用。一、糖尿病与心血管事件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子。当和其他危险因子并存时可使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危险成倍增加 ,起着 1 1>2的作用[1] 。MRFIT…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和心房颤动均是目前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心房颤动作为高血压的共患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众多,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已成为心房颤动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增加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关系、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危害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据Lancet 2 0 0 3年 6月 14日第 36 1卷发表的为期 5年的心脏保护研究中糖尿病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接受辛伐他汀 (商品名舒降之 ) 4 0mg治疗 ,可使首次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的危险降低 38% ,冠心病死亡的危险降低 2 0 % ;在全部5 96 3例糖尿病患者中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降低了 2 5 % ;在没有心血管病史的 2 912例糖尿病患者中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降低了 33%。辛伐他汀使 90 %的糖尿病患者达到血脂治疗标准。这一研究结果提示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心房颤动(AF)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检索电子病历库方式,筛选出北京12家三级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收集符合入选标准患者220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33±1.46)年,排除失访患者,实际纳入患者1975例,进一步分组为糖尿病组(610例)和非糖尿病组(136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既往病史、临床检验检查等情况,随访截止至2016年3月。记录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绘制不同终点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结果糖尿病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7.0%、MACE发生率25.4%、全因死亡率14.5%,非糖尿病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4.8%、MACE发生率20.5%、全因死亡率1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出血事件发生率7.3%,非糖尿病出血事件发生率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心房颤动伴PCI后患者有更高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及病死率;糖尿病不增加心房颤动合并PCI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分别增加5倍和3倍,死亡风险增加40%~90%~([1-2])。据估计,中国至少有1 0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3]),其诊治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季节性流感在全世界也有相当严重的疾病负担,并且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季节性流感和降低流感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最有效措施。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流感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而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心房颤动及其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本文主要对该方面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