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胃镜下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局部表现与传统中医辨证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16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传统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通过电子胃镜下观察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色、胃壁蠕动等镜下局部表现分析与中医传统辨证的关系.结果:不同证型胃镜下局部胃黏膜改变、溃疡苔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42例,根据辨证标准将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电子胃镜下确认胃黏膜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分为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胃痞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胃镜、病理学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服用胃痞灵水煎剂,对照组则服用胃复春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疗效、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胃痞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胃脘痛中医辨证特点及其与胃镜表现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234例胃脘痛患者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脾胃虚弱(寒)证与胃黏膜苍白,或溃疡浅,红肿不明显相关;肝气犯胃证与胆汁反流相关;湿热中阻证与黏膜红肿明显,或溃疡有黄白苔相关;胃阴亏耗证与黏膜粗糙,血管显露,或黏液稀少相关;瘀血停胃证与黏膜隆起肿胀,糜烂相关;饮食伤胃证与水食物潴留,或可见较多黏液附着黏膜相关。脾胃虚弱(寒)证和湿热中阻证对应的内镜下表现出现的频次最高,而中医宏观辨证以脾胃虚弱(寒)证和肝气犯胃证最高。结论 胃脘痛内镜下特征性表现与中医辨证密切相关;通过胃镜等现代腔镜检查手段,可更加客观深入地把握胃脘痛的辨证特点,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中医症状及证候与胃镜象的关联性,建立CG中西医辨证和辨病的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对CG患者的胃镜象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提取23个胃镜指标进行分析,镜下改变包括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溃疡等;病位有贲门、胃窦、胃体等;病理改变有幽门螺旋杆菌(Hp)、活动度、慢性炎症等得出CG患者胃镜象与症状、面色、舌象、脉象、证候有相关性。结论:CG中医症状、体征和证候与胃镜象指标有一定的联系,为以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因多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终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气虚是发病基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免疫力低下,易感毒及产生瘀血、食滞、痰饮等病理产物,致脏腑气机失调,经脉不通,局部组织失养而形成慢性炎症。张仲景根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则辨其虚实,确定证治大法。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等。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延伸,是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各证型和胃黏膜变化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对CG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证型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概括,表明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对诊治CG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虹 《四川中医》2009,(12):29-32
笔者选择胃镜检查资料420例,将镜下的胃黏膜相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微观辨证分型,归纳为虚证和实证两类,具体分为阳虚、阴虚、热证、寒证、湿证、痰证、瘀证、积证、郁证9个证型,确立了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举出了以微观辨证为依据的遣方用药,对胃黏膜相的微观辨证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创新的观点,把镜下的胃黏膜相融入了中医学理论和思维模式,成为符合中医特色的胃黏膜相,以指导临床辨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证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胃络瘀阻证在黏膜色泽及胃镜下诊断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黏膜以自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胃络瘀阻证黏膜糜烂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出现黏膜糜烂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1);证型与黏膜血管网改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胃络瘀阻(27.1%)及胃阴不足(24.6%)两证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 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寻简明实用的微观辨证方法。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型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型;胃络瘀阻型在黏膜以白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出现黏膜糜烂者也明显多于其他证型;胃络瘀阻型及胃阴不足型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据此可建立据胃黏膜像辨证流程图。结论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据此建立的胃黏膜像辨证流程图简明实用,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属性。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1167例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经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型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脾虚气滞型与贲门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虚气滞型较其他证型易出现贲门松弛或疝囊形成;胃络瘀阻型在黏膜以白相为主、呈颗粒样改变、黏膜糜烂、黏膜血管网改变及胃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上述五方面较其他型多见;进一步行Logistic统计分析,黏膜血管网改变、黏膜糜烂与胃络瘀阻证关系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胃镜下黏膜出现血管网改变及糜烂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证型。结论部分胃黏膜胃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胃黏膜糜烂是胃镜下常见的一种胃黏膜病理性损伤。随着电子胃镜检查方法的普及,胃黏膜糜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中医辨证治疗有肯定的疗效,但辨证分型多为个人经验分型,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用于指导临床。胃小凹是胃腺开口处,在胃镜下放大能够肉眼直接观察到其形态,根据Sakaki分型标准,将其分为A、B、C、D、E、F型6种形态[1]。本研究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胃小凹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其宏观及微观诊断要点。将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检查确诊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组30例,胃阴虚证组30例,脾胃湿热证组30例,观察各组患者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候的慢性胃炎患者在胃镜下呈现的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通过总结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胃黏膜象和病理特点,提出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和微观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3.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观察慢性胃炎病情变化、判断疗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等理论,通过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观察,比较不同证型之间各种胃黏膜病变的构成比和发生率。结果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寒证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66.8%);肝胃气滞证和胃热炽盛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P<0.01),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以萎缩性胃炎为主(P<0.01)。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P<0.01),出现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绝大部分见于肝胃气滞证(P<0.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各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胃炎的不同证型与胃黏膜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参考辨证分型评估胃黏膜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胃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镜下不同中医证型胃溃疡镜像典型表现,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确定胃溃疡患者150例,填写问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胃溃疡分为四种基本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亏虚。内镜检查观察胃黏膜色泽形态变化。结果:胃镜下溃疡面积四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肝胃气滞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面覆白苔为主;脾胃湿热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色泽黄,溃疡上覆黄苔为主;脾胃气虚患者黏膜水肿、溃疡色泽白,溃疡上覆白苔为主;胃阴亏虚患者黏膜溃疡色泽黄,溃疡面上覆白苔为主。结论:胃镜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性,这些规律对于胃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内镜下黏膜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总结规律,使内镜下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拓展中医四诊合参内涵,更好地明确疾病分型,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CNAG患者275例,记录患者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临床资料,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在各中医证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275例患者主要以脾胃虚弱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脾胃虚弱证以胃镜下粘膜水肿为主要表现,肝郁气滞证主要表现为黏膜红斑,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则以充血及出血点或糜烂为主,胃阴不足证以黏膜粗糙为主。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溃疡的中医辨证主要涉及到气、血两个方面,气滞和血瘀为胃溃疡发生的病理关键。通过对胃黏膜的镜下表现进行望诊辨证,将胃溃疡分为活动期与愈合期进行辨治,活动期又分为脾胃虚寒,气机阻滞证、肝气犯胃,气滞中焦证、湿热阻滞,浊气停胃证、瘀血停胃,胃络壅滞证4型,并从气血角度对其进行论治;愈合期多正气未复、邪气已衰,治宜扶正祛邪、补脾健胃,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胆汁反流性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的关联性。方法选取4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辩证,并根据胃镜下表现,按1~3度分类,观察与中医证型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显示,胃镜微观辨证中,主要集中以肝胃不和和胃肠郁热为主,其中肝胃不和以I度损伤为主,胃肠郁热以III度比例高;中医宏观辨证和胃镜下微观辨证有高度融合性。结论中医辨证和胃镜下黏膜表现有高度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谢晶日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CAG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4.17%,以肝胃气滞证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镜疗效方面,复查胃镜患者共计7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38%,以脾胃湿热证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谢晶日教授临床辨证治疗CAG具有较好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证型与消化性溃疡分类、溃疡分期、胃镜征象、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从而为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胃镜检查、H.pylori检查。对中医证型与消化性溃疡分类、溃疡分期、胃镜征象、H.pylori感染的关系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医证型与西医溃疡分类的构成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溃疡期中胃热炽盛型34例,愈合期和癖痕期中肝胃气滞型58例,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证型(P均0.05)。各中医证型胃镜下溃疡面积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胃气滞、瘀阻胃络及脾胃阳虚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色泽白,溃疡面覆白苔为主;胃热炽盛及寒邪犯胃患者胃黏膜水肿,溃疡色泽黄,溃疡上覆黄苔为主;胃阴亏虚患者黏膜溃疡色泽白,溃疡面上覆白苔为主;食滞胃肠患者黏膜水肿,黏膜色泽黄,溃疡上覆白苔为主。胃热炽盛及肝胃气滞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88.46%及71.23%,胃热炽盛型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胃镜检查观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不宜作为中医证型判断标准,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可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化指标,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