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质因素与温病发病的关系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吕文亮关键词温病;体质因素;辩证关系体质因素是身体基本状况和防御、抗邪能力的综合,每一个体均存在差异和特殊性。温病学十分重视体质因素在温病发病学中的作用,它不仅是温病发生的重要内因,而且是影响温病证...  相似文献   

2.
<正> 四、温病的体质与证治温病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结构在未病之先具有潜在的倾向性,在即病之后直接影响其发病趋势,可以说,辨证施治实际上是按照温病病邪的性质和体质施治的,温病辨证时惯用的“阴虚”、“湿热”、“阳虚”等各类证型名称,包括了病理因素在内,不能视为单纯的体质变化,但与平素体质(生理体质)差异的密  相似文献   

3.
康凤河 《吉林中医药》2013,33(7):654-656
患者体质决定了温病的易罹性、病机从化和预后转归、调养.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以保津存阴为主线,从主用辛凉而忌汗、主用甘寒而忌苦寒、主用甘苦而忌渗利、主用甘寒而慎用攻下、主用阴阳双治忌滋腻壅滞、主用瘥后调理忌余邪复发等6个方面,深入探讨体质辨治,强调温病的个体化治疗,丰富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 董建华教授年逾花甲,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擅长内科,对温病治疗,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董老治疗温病,重视时令气候因素,强调抓主症特点。治疗时除注重祛邪护津常法外,亦重视调理中焦脾胃之气机。谓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纳、升降、转枢的功能,温热之邪能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小儿体质分类历来被历代儿科医家所重视。不同体质小儿的发病倾向和疾病证候、传变、转归均不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体质的先后天因素差异,采取不同的调理和治疗方法,方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石楠  宋素花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11):1192-1197
梳理王孟英的临证医案,从中筛选出载有体质辨识的温病医案67个。研究分析其中涉及较多的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等典型偏颇体质案例,归纳王孟英论治温病注重体质辨识的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重畅气机,宣展肺气;虚性体质,慎用温补;邪实体质,重祛内邪;善辨真伪,深究病源。王孟英论治温病重视体质辨识的经验对临床辨治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病体质学说概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温病专著中有关体质方面的论述,从体质分型及形成因素,体质与发病、传变、证治、预防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温病体质学说的理论,观点新颖,值得一读。由于全文较长,故分两次刊载。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详述了小儿温病之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肺脾不足为小儿常见的病因病证,提出"不正之乖气""秽浊"之气为四时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认为小儿亦有伏气温病;在临证中注重体质学说,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重视结合体质进行辨治;灵活应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主张用药轻灵、精简,全程顾护胃津。其对四时温病及儿科各证治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小儿温病的辨治体系及指导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质由先后天因素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理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营养是体质调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中医体质分类,通过膳食调查、人体成分测量、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等方法,评定不同体质类型人群的营养状况,利用食物性味功效、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营养基因组学等方法手段进行营养干预。探索营养学与中医体质学的有效结合方式,更好地使营养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体质调理中,以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0.
试论体质在温病“截断”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莲  孟繁洁 《陕西中医》2001,22(9):540-541
针对临床对温病“截断疗法”理解的误区 ,阐明体质在温病发生、发展、传变、预后中的作用 ,强调辨病、辨证均离不开辨体 (质 ) ,提出截断疗法在温病过程中不仅强调祛邪 ,而且重视治体 ,根据体质选择治法方药 ,才能防止邪陷 ,截断病邪 ,扭转病情 ,达到邪祛正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生活的丰富多样,食材的偏嗜和不同区域菜系味型对人群体质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湿热体质,明清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南方人口增多,都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而温疫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则加深了温病学说的研究。结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温病学说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正> 温病的发生及发展除了受病邪等因素的作用外,也受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同状态的体质对温邪的易感性不同,病温后,疾病发展变化也无差异。一、体质与湿病的发生在某些传染性很强的温病流行之时,并非每个接触疫源的人皆罹患温病,这说明温病的发生除了与导致温病的病邪有关外,还与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派四大家善于使用汁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温病、消耗性疾病.叶天士重视保护和滋养津液,薛生白善用清香理气的香药汁,吴鞠通重点放在愈后调理并总结汁药的功效及用法,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利用汁药轻清、清淡之功注重胃气条达.通过分析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临床用药特点,发现汁药能够保留鲜药的清香之气为轻清之品,具有养阴育液、...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处于体质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体质基本由先天禀赋所决定,受后天因素影响甚微,可塑性大,相对于成人而言易于调理,是进行体质调理的最佳时期,因此进行新生儿体质研究对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一些学者依据五脏有余不足或阴阳寒热偏盛进行新生儿中医体质分型研究,证实了新生儿体质与某些疾病的相关性,以及通过一定的干预方法可以调理新生儿的体质。本文从新生儿中医体质分型、体病相关及体质调理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对新生儿体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探讨岭南地域及体质与温病的关系,认为岭南地理气候环境特点有三:即医家们称之为"湿气";医家们称为"炎方";季风海洋,山峦瘴气。岭南群体体质特征以阳热体质、脾虚体质、气阴两虚体质为主。岭南温病由于高温高湿,容易诱发湿热温病。  相似文献   

16.
"体质"在现代中医研究中逐渐引起重视,血虚气郁体质是现代人群中一个常见的体质类型,临床运用"体质学说"结合病症从肝调治,使肝脏气机畅达,对诊治、调理血虚气郁体质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胡晖 《光明中医》2012,27(3):569-570
目的 利用“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自填式问卷表”对前来咨询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依据体质辨识结果,采取个性化的体质调理指导,使不同体质的人群得到合理的体质调理指导,减少指导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方法 对100例前来咨询的人群进行体质辨识,加强体质调理措施指导.结果 100例通过体质调理指导的人群,体质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依据体质辨识结果采取针对性的体质调理措施,最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的方法及经验。方法: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包括设计并编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痛经状况及中医体质状况的判定以及制定个体化的中医体质调理方案;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实施方法包括集体讲座、一对一健康教育、电话与信息督导以及经验会谈。结果: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是中医体质调理干预研究的重要环节。中医体质调理方案制定的个体化及合理性,中医体质调理方案实施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决定了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及实施的效果。结论: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经验能对其他病种的中医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中医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积累的经验和内容可以用于中医护理基础理论部分及中医临床护理的教学,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及改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乳腺癌复发危险因素调查,研究乳腺癌的体质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乳腺癌复发的防治寻找方法。方法运用中医四诊舌面脉体质辨识系统,检测52例乳腺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体质类型,分析乳腺癌康复期体质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康复期患者预后和血瘀质密切相关,其次为气虚质、阳虚质;随着病程延长,体质倾向在发生变化,由气虚质向血瘀质转化,使得体质调理成为乳腺癌防治复发的重要思路。结论乳腺癌康复期患者平和质并不是保护性体质;血瘀质,气虚质和阳虚质是影响生存期的重要体质因素;调理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是防治乳腺癌复发的体质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