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56例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7±5)岁。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NPPV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辅以高浓度氧气吸入;NPPV组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乳酸(Lac)、动脉血气等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监护室停留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出院。NPPV组中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无创正压通气转为有创机械通气,1例因治疗失败二次插管;NPPV组患者二次气管插管[(2)vs.(12)例,P=0.001]及监护室停留时间[(4.3±1.1)vs.(7.3±1.5)h,P0.001]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NPPV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左心衰竭患者的缺氧状况,降低二次气管插管的概率,缩短监护室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成人监护室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6例高危冠心病行CABG且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时间将其分为:术前置入组(n=48)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88),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花费、住院死亡率等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吸烟比例、术前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术中搭桥的桥血管数目及是否行体外循环患者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45.3±22.1)h vs.(76.1±25.3)h]、机械通气时间[(48.8±16.2)h vs.(71.3±29.3)h]及ICU停留时间[(65.2±15.2)h vs.(98.2±19.6)h]均明显短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P0.05),且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平均住院花费[(13.2±7.8)万元vs.(18.6±9.2)万元]明显低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置入IABP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术中、术后置入IABP患者(8.3%vs.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拟行CABG,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且具有相对较少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内压监测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 122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大骨瓣减压组(61例)和常规骨瓣减压组(61例),两组术后第1~7天颅内压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伤后6个月时的预后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大骨瓣减压组术后第3~6天颅内压显著低于同日常规骨瓣减压组患者颅内压水平[(21.63±4.62)mmHg vs.(26.85±5.21)mmHg,t=2.935,P=0.003;(23.14±3.45)mmHg vs.(23.14±3.45)mmHg,t=3.087,P=0.002;(24.32±3.65)mmHg vs.(29.32±4.72)mmHg,t=2.911,P=0.004;(22.37±5.03)mmHg vs.(26.81±3.82)mmHg,t=2.860,P=0.005]。两组间切口疝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1.64%vs.11.48%,χ2=4.710,P=0.030;16.13%vs.3.28%,χ2=4.265,P=0.039)。标准大骨瓣减压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骨瓣减压组(11.5%vs.32.8%,χ2=8.038,P=0.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虽可显著降低重度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但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脏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例心脏术后发生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RDS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因素的差别。结果:心脏术后ARDS的发生率为0.37%,病死率为29.7%。心脏术后ARDS患者平均年龄58.3岁,其中男性占67.3%。16%的ARDS患者为急诊手术,手术类型以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单纯瓣膜手术及大动脉手术为主。术后确诊ARDS的平均时间为2d。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6d,有50%的患者进行了二次插管,1/3的患者进行了二次甚至多次开胸手术,50%的患者出现了严重感染,病情最重期间出现了2~3个器官功能障碍。(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体质指数(BMI)低[(23.2±3.9)vs.(25.1±3.9)kg/m2,P=0.001]、术前HGB低[(122.3±16.2)vs.(129.1±22.6)g/L,P=0.035]、术后使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高(46.7%vs.26.8%,P=0.001)、气管插管时间长[232.0(92.8,360.0)vs.115.0(47.0,312.0)h,P=0.009]、术后严重感染发生比例高(60.0%vs.40.1%,P=0.010)、器官功能障碍数量多[(3.5±0.7)vs.(2.0±0.4),P=0.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HR:0.870,P=0.010)、术后严重感染(HR:2.464,P=0.022)及器官功能障碍数量(HR:5.762,P=0.000)为影响心脏术后ARD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BMI水平、术后严重感染及器官功能障碍数量多的ARDS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在食管癌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生 ARF 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首先行NPPV 治疗,根据患者是否最终需要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将患者分为 NPPV 成功组(A组)和 NPPV 失败组(B 组)。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入 ICU 时 APACHE Ⅱ评分、基础肺功能、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无创前和无创2 h 后的血气分析结果、使用 NPPV 的模式和压力支持水平、ICU 停留时间和28 d 死亡率。结果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共有912例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其中76例(8.3%)发生 ARF 纳入本研究。A 组66例(86.8%),B 组10例(13.2%)。2组性别分布、年龄、APACHE Ⅱ评分、FEV1%pred 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A 组行 NPPV 前氧合指数与 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35.7)mmHg vs (169±40.2)mmHg,t =1.760,P >0.05];但行 NPPV 2 h 后 A 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 B 组[(246±25.4)mmHg vs (188±32.6)mmHg,t =3.210,P <0.05]。无创通气模式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1,P >0.05),但 A 组选择较高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8 cmH 2 O)的比例显著高于 B 组(χ2=16.348,P <0.05)。A 组患者平均 ICU 停留时间为(4.1±2.28)d,显著少于 B 组[(11.3±4.32)d,t =3.210,P =0.002]。无患者死亡。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生 ARF 的患者应该首选 NPPV 治疗,在治疗中需要选择较高水平的呼气末正压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水平,降低患者的插管率,缩短患者的 ICU 停留时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氧合指数的变化,避免插管时机的延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资料完整心力衰竭患者6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5例。按照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n=35)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前降支近端病变、2支血管病变以及3支血管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PC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39.8±5.2)%vs.(53.9±6.0)%]、NYHA心功能分级[(3.1±0.7)vs.(1.2±0.4)]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22.5±126.9)m vs.(514.2±71.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BG组术后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39.45±5.3)%vs.(54.4±5.6)%]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3.2±0.7)vs.(1.3±0.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15.4±125.3)m vs.(511.2±78.1)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提高了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与CABG疗效相当,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飞  李晓莉  周静  王君哲  高峰 《心脏杂志》2015,27(5):565-568
目的 观察和分析无保护左主干(ULMCA)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高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通过冠脉造影证实为ULMCA患者28例,根据ULMCA病变及临床情况分为IABP组以及非IABP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OPCABG术,术后监测两组患者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IABP辅助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等。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术后SABP〔(92±4) mmHg vs.(83±4) mmHg,P<0.01〕、MABP〔(78±5) mmHg vs.(60±6) mmHg,P<0.01〕均显著高于非IABP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较非IABP组短。两组患者均按时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术后3个月时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IABP组LVEF显著高于非IABP组〔(48±4)% vs.(38±4)%,P<0.01〕。结论 对无保护左主干行OPCABG术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且把握好撤机时机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1年内再住院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48例,根据PCI治疗后测量的IMR值分为3组:A组IMR≤25(n=18);B组IMR为25~32(n=16);C组IMR≥32(n=14)。收集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浓度,PCI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dimension,LVEDd),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清NT-Pro BNP浓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734.83±1 009.40)pg/m L vs.(4 929.68±1 611.52)pg/m L vs.(7 480.64±2 082.78)pg/m L,F=35.449,P=0.000]。术后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0%±5.99%vs.52.31%±4.35%vs.49.29%±4.68%,F=3.376,P=0.043)。三组间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8%±5.21%vs.54.43%±3.69%vs.46.43%±5.33%,F=16.744,P=0.000);术后1年3组间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94±1.95)mm vs.(50.63±2.68)mm vs.(52.14±2.69)mm,F=6.875,P=0.002]。3组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4.804,P=0.001);3组再次住院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5,P=0.002)。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后测量IMR能有效预测患者心功能及1年内再住院率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后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支撑装置(DAS)对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9月,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100例,并分为单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组和OPCABG+DAS组,各组50例。结果:OPCABG组、OPCABG+DAS组后降支(PDA)静脉桥2年通畅率分别为74.0%、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近期心绞痛缓解率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vs.92.0%,P=0.62)。两组术后随访无死亡,且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0±3.8)vs.(82.0±5.4)%,P=0.08]。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是PDA静脉桥闭塞的危险因素(OR=11.05,95%CI:2.14~57.12,P=0.004),而DAS(OR=0.04,95%CI:0.003~0.350,P=0.004、近端狭窄75%(OR=0.05,95%CI:0.007~0.301,P=0.001)和男性((OR=0.05,95%CI:0.007~0.301,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支撑装置能提高静脉桥近期通畅率。对于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CABG+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