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于手术当天在导管室行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体肺侧支血管造影,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体肺侧支血管进行栓塞,随后立即移至外科手术室行外科矫治手术.结果 7例患者共发现体肺侧支血管15支,除其中的1支使用ev3公司可控性弹簧圈2枚栓塞外,其余均使用COOK公司非可控弹簧圈共20枚达到完全栓塞,顺利完成外科矫治手术.未出现介入治疗并发症,未发生体肺侧支栓塞后严重低氧血症,无矫治术后脱离体外循环机困难,外科根治术后未出现灌注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需行补救性体肺侧支栓塞.结论 伴有体肺侧支血管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镶嵌治疗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张刚成  沈群山  姚艺  陶凉 《心脏杂志》2012,24(4):480-482
目的:总结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内外科镶嵌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年龄1~28(15±10)岁,体质量(18±8)kg。均行螺旋CT检查确诊,38例术前封堵侧支血管,3例术前漏诊术后封堵侧支血管。全组均行外科一期矫治手术。结果: 全组治愈37例。死亡4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侧支血管直径2.5~9.4(5.3±2.1) mm。每位患者放置弹簧圈3~21(10±6)枚。3例术后因侧支血管再通而二次封堵。术后4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肺水肿,2例灌注肺。结论: 并发体肺侧支的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在围手术期应当内外科联合处理侧支血管的问题。可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法,有效、简单、安全,可行多支、多次封堵,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栓塞体肺侧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15例复杂先心病合并体肺侧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在体肺侧支栓塞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5例患者中共发现33支体肺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无血管损伤、弹簧圈移位及脱落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中共用COOK普通弹簧圈34枚,直径3~8 mm,长度3~8 cm;共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28枚,其中15枚为钻石型,13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直径为2~6 mm,长度为2.3~8.0 cm。15例患者中10例属于杂交手术,即在杂交手术室行体肺侧支栓塞术后即刻行外科手术;5例因先心病外科术后发生灌注肺或左心功能不全需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不能拔除气管插管而行心血管造影及体肺侧支栓塞术,术后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结论COOK普通弹簧圈联合可解脱带纤维毛弹簧圈栓塞系统栓塞体肺侧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mplatzer第Ⅱ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栓塞幼儿体肺侧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3月3日至2015年4月1日7例患儿(其中男6例,女1例)选用ADOⅡ栓塞体肺侧支,栓塞后行选择性体肺侧支造影,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 7例介入栓塞患儿,年龄5~71个月,体质量4.2~22.0 kg。有6例患儿栓塞成功,1例栓塞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放弃介入治疗,择期行外科体肺侧支结扎术。介入栓塞15支体肺侧支,共用ADOⅡ7枚、COOK公司不可控弹簧圈22枚和波科公司可控微弹簧圈2枚。即刻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4例,少-中量残余分流1例。6例介入成功患儿立即行外科术,其中5例行肺动脉闭锁根治术,1例行体肺分流术。外科术中回血不多、未见死亡,随访未见溶血及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DOⅡ可控性高、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应用于幼儿合并较粗大、迂曲体肺侧支的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的主要体肺动脉侧支的检出、显示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双源螺旋CT或64层螺旋CT检查的伴有体肺动脉侧支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203例,其中法乐四联症84例,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29例,肺动脉闭锁73例,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大动脉转位、单心室7例和10例。男117例,女86例,年龄从1个月至44岁,平均10.4岁。本组病例98例行根治手术,20例行姑息手术,其中有27例行杂交手术。统计、分析体肺动脉侧支与病程、病种、肺动脉发育状态等的相互关系,部分病例与选择性动脉造影结果作对照,分析体肺动脉侧支的起源、走行及与肺动脉的交通情况。结果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体肺动脉侧支按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降主动脉侧支、左、右锁骨下动脉侧支、左右乳内动脉及腹主动脉,其中降主动脉侧支最常见。体肺动脉侧支按管径分为细小型侧支和粗大型侧支两类。本组病例,粗大型侧支病例64例,占31.5%,细小型侧支病例139例,占68.5%。最粗的体肺动脉侧支管径约11.4 mm。粗大型侧支病例中,法乐四联症和肺动脉闭锁病例所占比例相当,各占43.8%、39.1%。本组根治手术病例McGoon指数平均1.75,姑息手术1.33,杂交手术1.52。McGoon指数越低,年龄越大、病程越长,体肺动脉侧支越丰富、越粗大。与选择性动脉造影相比,本组病例多层螺旋CT清晰显示了主要体肺动脉侧支,检出率很高,但也有极少数侧支遗漏,即乳内动脉侧支2例,腹主动脉侧支2例。结论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是指有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氏四联症、肺动脉闭锁、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等。肺血减少型复杂心脏病由于缺少或没有心内来源的肺血供应,多合并有体肺动脉侧支。体肺动脉侧支可分为两种类型:粗大侧支型和细小侧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体-肺侧支栓塞术在侧支血管形成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杂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6月—2009年4月共8例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25岁,均行螺旋CT检查存在侧支血管,在我院行体-肺侧支介入栓塞术+外科根治术。根据其治疗情况,分为补救组(外科矫治术后出现灌注肺不能脱机,再行介入封堵侧支)和主动组(明确侧支后,先行介入封堵,再送外科手术矫治)。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补救组3例治愈,1例死亡。主动组全部治愈,较补救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要明显缩短。结论外科术前体-肺侧支栓塞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TOF)合并体肺侧支血管的患者采取一站式内外科镶嵌治疗(Hybrid)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的79例TOF合并体肺侧支患者,平均年龄(5.4±3.9)岁,平均体重(18.2±5.7)kg,术前均经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全组患者在术前行64排心脏增强CT检查,肺血管无不良发育,McGoon指数为1.7±0.6, Nakata指数为176.7±7.3。76例初步筛查有体肺侧支血管,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漏诊,术后行心血管造影确诊。结果本研究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5.1%。1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所有患者侧支血管直径最小2.5 mm,最粗9.4 mm,平均(5.3±2.1)mm。每例患者最少放置弹簧圈2枚,最多21枚,平均10.2枚;其中一支血管最多置入弹簧圈9枚。封堵血管最少1支,最多11支,平均3.7支。1例患者术后出现侧支血管再通(或出现新的侧支血管),再入导管室行侧支封堵术。术后1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3例出现肺水肿。75例患者随访12~75个月,均存活。4例TOF行心内修复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好于Ⅱ级。结论合并有体肺侧支的TOF患者在围术期采取内外科镶嵌治疗技术处理体肺侧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体肺侧支介入封堵联合根治术治疗法洛四联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肺侧支封堵联合根治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应用价值. 方法:造影证实存在大的体肺侧支的17例重症法洛四联症患儿,在杂交手术室先行侧支封堵术,之后行传统根治手术. 结果:17例患者中,共发现大的体肺侧支51支,封堵41支,未发生造影及封堵相关并发症,早期死亡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体肺侧支封堵联合传统根治术治疗重症法洛四联症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内、外科联合治疗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内、外科联合治疗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体肺动脉侧支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侧支血管栓堵方法 、外科手术方法 、治疗结果 及并发症.结果 24例存活,3例死亡,病死率11.1%(3/27),死因分别为心室颤动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呼吸衰竭1例.66支侧支血管为完全阻断,11支血管为部分阻断.栓堵相关并发症:2例缺氧发作:3支侧支血管渗漏,放置弹簧圈后侧支循环均达完全阻断.结论 内、外科联合治疗伴有体肺动脉侧支循环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11年来进行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的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方法 全组共42例患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5个月~30岁,体重7~46(17.9±9.1)kg.其中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结果 17例行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共栓塞23支侧支血管,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诊均无残余分流.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15例行室间隔补片留孔或残余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1例心室水平有少量残余分流,其余病例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12例行术后血管吻合口狭窄或分支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患者,原狭窄处压力阶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介入前为(59.3±15.1)mm Hg(1 mm Hg=0.133 kPa),介入后为(16.8±10.7)mm Hg,P<0.001];置入支架后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螺旋CT显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无夹层形成.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残余病变行介入治疗效果良好,避免了再次开胸手术的创伤,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