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本文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1990~2002年伤寒流行情况,伤寒(含副伤寒)是江华县发病较多的肠道传染病,疫情波动较大,13年共报告病例1091例,年平均发病率19.41/10万,发病率在9.60/10万~34.37/10万,仍为地方局限性流行。 相似文献
2.
全州县为伤寒病高发区 ,1999年共发生伤寒455例 ,无死亡病例 ,年发病率为58.63/10万 ,比1998年上升34.50 %。1流行特征1.1地区分布以位于县城的全州镇发病最多 ,共184例 ,占40.44 % ,该镇发病率达187.34/10万 ,见表1。表1全州县伤寒副伤寒病例地区分布乡镇病例数发病率(1/10万)构成比( %)全州镇184187.3440.44永岁45112.459.89绍水4082.428.79才湾4177.469.01龙水3164.026.81黄沙河1354.662.86白宝840.… 相似文献
3.
4.
1994~1996年广东省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起,我省伤寒(含副伤寒)发病率开始回升.1994年起又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市伤寒发病率仍较高.局部地区时有伤寒爆发疫情发生,显示我省仍应加强伤寒的防治工作。现将我省1994~1996年伤寒的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6.
1991~2000年增城市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增城市伤寒流行因素,为伤寒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增城市疫情统计年报表及暴发疫情专题调查报告,对该市1991-2000年伤寒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00年全市共报告病例数605例,年均发病率8.27/十万,无死亡病例。1991-1995年与1996-2000年比较,总年龄发病率由13.95/十万降至3.11/十万;1991-1995年共暴发2宗疫情,总发病例数291例,1996-2000年无暴发疫情发生。年均发病率最高为镇龙镇(54.94/十万), 其次为分布在南部铁路沿线经济较为发达、流动人口较多的镇,年均发病率在6.88/十万-17.81/十万之间。该市伤寒常年均有发病,夏秋季为主;5-24岁年龄段是该市伤寒的高发人群;病例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987-2000年该市流动人口伤寒病例占当地病例的9.20%。结论 增城市1991-2000年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后5年较前5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已降至较低发病水平;5-24岁年龄段的学生和农民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建议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伤寒Vi多糖菌苗的免疫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7.
8.
通州市2000~2004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在我市一直居肠道传染病第3位。为了解通州市近年来伤寒疫情分布情况,探讨流行特点,研究分布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对通州市2000~2004年伤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伤寒在临沂市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方法 收集我市1956~200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56~2000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9 34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23/10万,病死率0.75%;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段,占68.4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81.13%;平原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几年流行菌株主要有M_1、D_2 2个噬菌体。结论 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饮用水源,是预防伤寒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0~1998年桂林市区伤寒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1994年,我市伤寒发病率陡然上升,流行面广泛而分散,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本文就1990~1998年桂林市区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70~2001年南平市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南平市 1970~ 2 0 0 1年三十余年伤寒疫情 ,重点是延平区 2 0 0 1年发病情况。我市伤寒疫情较为平稳 ,三十余年间共报告病例 2 0 7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4 4 9/ 10万 ,发病率在 0 .84 4 / 10万至 8.5 4 2 / 10万之间 ,1989年有一发病高峰 ,近年有下降趋势 ,但仍存在地方性流行 ,延平区疫情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2.
义乌市1950~1999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乌市地处亚热带,50年代以来,伤寒时有发生,呈散发状态。进入90年代,随着义乌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境内的人口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外来打工者的比率迅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传染病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相似文献
13.
伤寒 (含副伤寒 )是我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四十余年来一直排在全区传染病前10位。1997~1999年3年来 ,我区伤寒发病仍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局部地区伤寒爆发流行事件屡有发生 ,尤其是1999年发生的几起较大的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 ,显示了我区伤寒流行菌型变迁的新特点。现将我区1997~1999年的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特征1.1流行强度我区伤寒在1995年经历了第2个流行高峰的顶峰 (发病率13.59/10万 )后[1],发病呈平稳下降趋势 ,1996发病率为8.11/10万 ,1…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分析合浦县1995-2001年伤寒流行特征和分布规律,追踪传染来源,探明传播途径,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 1995~2001年累计病人337例,年均发病率为5.44/10万,年发病率最高是1995年,达12.3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公馆镇,占全部病例的88.43%;夏秋季发病较高,7~9月发生病例占67.36%;0~29岁青少年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u=2.09,P<0.05)。结论 提示必须加强伤寒病原学监测和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1990~200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天津市近16年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05年天津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数据使用Excel及spss11.5统计处理。[结果]1990~2005年天津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649例,Cox-Stuart检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n=15,P﹤0.05),中心城区及环城4区发病率显著低于边缘区县(P﹤0.01);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峰主要在14岁(包括14岁)以下人群。[结论]经过16年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是目前仍存在暴发隐患,其防治工作决不能放松,采取综合措施维持疫情平稳情况下继续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重点监测及早预警、减少暴发的发生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8.
伤寒发病率在我市位居肠道传染病的第3位,为了探讨流行特点,研究分布规律,制订防疫措施。笔者将伤寒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祁东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伤寒流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我县1971~1997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自我站历年疫情月报表、年报表及伤寒流行报告。1.2描述1971~1997年伤寒发病率动态及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地位;发病的季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