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终末期疾病常需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膝关节周围组织的完整性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KA术中软组织的平衡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充分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有助于减少假体松动、磨损,提高TKA的疗效。本文就TKA中软组织平衡的相关问题作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3.
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2000年9月~2005年1月,采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16例(20侧),男5例,女11例;年龄32~56岁,平均4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致髋关节骨关节病8例(4例为双侧),股骨头坏死4例(2例股骨颈骨折愈合后股骨头坏死),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2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不愈合2例。病程2~8年,平均4年。结果全部患者获得0.5~4年的随访,20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使假体适应应力分布,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同时为今后假体翻修提供骨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比较。方法本组在2004年至2007年共收治67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其中17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余50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3个月~4年,平均3.1年。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明显要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尽可能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半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可以满足该类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偏心距调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波  李瓦里  滕东辉  世珑 《中国骨伤》2007,20(8):540-542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8例;年龄62~90岁,平均73.8…  相似文献   

6.
Lou LM  Yao ZJ  Wu WP  Ran YX  Wu X  Li S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95-1097
目的探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与平衡重建髋臼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9例(31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THA,其中男性7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38~65岁)。CroweⅢ型22髋,Ⅳ型9髋,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6分。全部患者均为手术外侧人路,采用分步髋周软组织松解延长患肢,真臼位置重建髋臼后,行THA。结果患肢延长2.5~4.5cm,1例因髋臼外展角稍大出现术后脱位。29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平均3.2年。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5.4分,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元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结论在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THA中,通过有效的软组织松解和平衡,在真臼位置重建关节,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患髋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髋臼方位与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方位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测量318例(326髋)X线片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通过平均2.7年随访来确定上述3因素与术后髋脱位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最近随访时,326髋有10髋发生脱位。外展角≥55°,较<55°脱位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较<30mm脱位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15°和<15°相比,脱位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前倾角与外展角没有交互作用。结论髋臼方位不当与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明显相关;外展角<55°,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位置<30mm及合适的前倾角可以提供较稳定的髋关节,明显降低术后髋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范秋平  王波  季卫平 《中国骨伤》2016,29(2):192-196
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一重项要指标,偏心距的重建及重建程度对疾病预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骨偏心距的重建与股骨距长度保留、假体头颈长度、颈干角大小、下肢是否等长密切相关。重建策略包括术前细致规范的模板测量,股骨距预测及长度保留,术中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假体,假体头颈的长度调整等。本文就偏心距的重建策略思想及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假体磨损、术后疼痛、跛行、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近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前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例行全髋置换术,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观察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约8.5cm(7~9cm),手术时间平均90min(80~10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300~500ml),术后24h引流量平均150ml(100~250ml),术中术后平均输血量300ml。切口平均12d一期愈合。术后未发现心肺疾病或髋关节脱位等全身、局部并发症。术后随访12~16周,患肢在4~6周后均可部分负重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96分,功能优良率96%。结论临床观察证明: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者有良好的手术技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是一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2006年6月15例人工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牵引或外固定治疗。结果均复位成功,发现脱位至复位成功平均时间为6.2(1~15)d。均获随访,未再发生脱位。结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以预防术后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hi ZC  Li Z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7-1000
目的 探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THA)中影响股骨偏心距的因素及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外展肌力的关系。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施行的 81例 ( 99髋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了随访。其中男 2 8例 ,女 5 3例 ;年龄平均 5 7 0岁 ( 2 9~ 80岁 )。右侧 2 8例 ,左侧 35例 ,双侧 18例。随访时间 19~ 6 6个月 (平均 36 8个月 )。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X线片上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 ,使用Cybex测量髋外展肌力量。统计学软件(SPSS10 0 )对X线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骨偏心距与股骨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 (r =0 6 13,P <0 0 0 1)。术后股骨矩保留部分的长度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正相关性 (r =0 4 5 1,P =0 0 0 1) ,术后股骨颈干角与股骨偏心距存在明显相关性 (r =0 5 6 7,P <0 0 0 1) ,髋关节的外展肌力与股骨偏心距和外展肌力臂存在正相关性 (r =0 5 0 0 ,P =0 0 0 9;r =0 4 77,P =0 0 14 )。结论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欲重建股骨偏心距 ,术前细致的模板测量至关重要 ,选用接近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 ,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重建的意义.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2例,女33例;年龄44~83岁,平均(64.7±12)岁.左髋40例,右髋35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2~65分,平均(54±6)分.均采用M/L Taper with Kinectiv假体系统.术前应用模板技术预计假体大小及偏心距,术中实体测量,结合术前计划和术中情况选取大小合适的股骨颈假体,恢复偏心距,重建髋关节外展力臂.术后于X线片上测量偏心距及下肢长度.术后l、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股骨偏心距均得到重建,误差从-3.0~3.0 mm,平均(1.3±0.3)mm.双下肢长度差平均(3.0±0.8) mm.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12周站立位髋关节外展角平均40°±10°;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5~94分,平均(86±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60,P=0.000).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8分,平均(95±15)分.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髋臼股骨撞击征病例.结论 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可在不影响下肢长度的情况下恢复患肢的股骨偏心距,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肌力、活动度及稳定性,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距减小与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即刻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的病例。利用Coreldraw 12.0等比例重建术后即刻双髋正位X线片,依据股骨偏距减小值(F)分为五组:F<2 mm组、2≤F≤4 mm组、4<F≤6 mm组、6<F≤8 mm组、8<F≤10 mm组,每组18例;等比例重建终末随访(4~7年,平均5.6年)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速度和角度。结果 (1)五组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量分别为(0.72±0.13) mm、(0.78±0.11) mm、(0.87±0.09) mm、(0.99±0.09) mm、(1.17±0.15) mm,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速度分别为(0.132±0.025) mm/年、(0.139±0.019) mm/年、(0.159±0.029) mm/年、(0.183±0.032) mm/年、(0.213±0.023) mm/年,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角度分别为5.0°±3.5°、3.2°±3.8°、-4.3°±4.9°、-8.7°±4.1°、-13.0°±4.7°,除第1组与第2组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距的重建应尽量达到正常解剖水平,股骨头中心向外上方迁移可能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3月,56例患者(88髋)接受了Pinnacle关节置换手术;年龄36.3—68.1岁,平均49.2岁。病史7~21年,根据ARCO分期:所有88髋均为股骨头坏死Ⅳ期,其中激素性32例55髋,酒精性21例30髋,创伤性3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1~63分,平均47.5分,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正确放置假体位置,术后定期复查,给予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7.5恢复到术后97.2。1例髋臼假体术后1年时发生松动,考虑手术技术导致,给予大号髋臼假体翻修,术后随访4年,未见不良结果出现。1例髋关节术后2d内发生关节脱位,给予麻醉下复位下肢皮牵引2周,无脱位再次发生。其他假体均位置良好,尚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关节炎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好,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关节由于其股骨头假体较大,患者术后活动度大功能恢复满意,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重建股骨偏心距(FO)对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对47例单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FO.分析术后FO与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FO绝对值大小与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低尢相关关系(r=0.23,P=0.1 18),是否进行FO重建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P<0.001)髋关节外展范围与FO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80,P<0.001),全髋置换术及人工双极头置换术的FO重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FO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FO的重建能影响髋关节的外展范围,但与术式选择(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双极头置换术)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80髋)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共54例(62髋)患者获得至少5年的随访,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0±8.4)分(21~50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92.4±5.7)分(78~100分)。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1髋出现骨盆局灶性骨溶解,12髋出现股骨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25±0.074)mm/年。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良好的中期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效果仍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势并比较两者的短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对年轻活跃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对79例患者(85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同期对128例患者(145髋)进行大直径股骨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54.7岁(39-69岁);男119例,女111例,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2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6,51例),强直性脊柱炎(9,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0,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输血比例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术后脱位和感染的发生率,同时分别评估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使用的股骨头直径,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比较上优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年轻髋关节疾患患者中都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近期效果的比较中显示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上具有优势;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在保留骨量和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上具有优势。其远期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Corail颈干角135°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双侧测量结果,分析术后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探讨Corail标准柄KS型与高偏心距柄KHO型股骨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强生Corail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患者,根据术中使用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高偏心距组和标准偏心距组。高偏心距组为Corail高偏心距假体KHO型52例,女20例,男32例;年龄21~71(50.6±13.2)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0±4.1) kg/m2。标准偏心距组为Corail标准股骨柄假体KS型134例,女57例,男77例;年龄18~77(47.3±14.0)岁;BMI(25.3±3.5) kg/m2。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 高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下肢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633,P<0.001;r=0.384,P=0.005;r=0.690,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688,P<0.001;r=0.574,P<0.001;r=0.765,P<0.001)。标准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r=0.418,P<0.001;r=0.749,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775,P<0.001;r=0.397,P<0.001;r=0.773,P<0.001)。高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有明显相关性(r=0.376,P=0.006;r=-0.346,P=0.012)。标准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9;r=-0.036,P=0.682)。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rendelenburg阴性,假体均稳定。结论: Corail标准柄与高偏心距柄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均可较好重建股骨偏心距,能很好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维持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稳定性。虽有病例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假体的稳定性和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术侧下肢步态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9例58髋进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offsetratio,FOR)。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时间距离参数。根据FOR分组并对双侧下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FOR小于对侧为A组,共10例,手术侧单腿站立相、踏步时间及跨距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双侧下肢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踏步距离及双腿支撑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FOR大于对侧为B组,共19例,双侧下肢各项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不足对患者步态具有重要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助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和术后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