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的双腔起搏器各计时间期的定义与名称基本相同,但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起搏器计时系统的特征及类型可以不同,进而对感知的自主心室除极的QRS波反应方式不同,在起搏心电图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常引起临床及心电图医生的困惑与不解。因此,需要对各类型计时系统的特征做进一步地了解。  相似文献   

2.
程序胸壁刺激试验对DDD起搏器各功能间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例DDD起搏器置入者,其中8例C.P.IDelta937型,2例BiotronikGemnos型,置入时间平均为17.9±9.9个月,均在寿命期内且运转正常。使用程序胸壁刺激试验对起搏器各功能间期进行了检测。采用程序单刺激(RS2)法,测得心房不应期平均为243±14.9ms,与出厂额定值245±10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使用连续递增(S1S1)法刺激,测定DDD起搏器跟踪快速心房频率的反应,在上限频率(URL)范围内,均按1:1触发心室起搏。刺激频率超过URL后,则以文氏型传导方式或以2:1传导阻滞方式触发心室起搏,从而可免于发生快速心室起搏反应。检查发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行胸壁连续快速刺激,可以使体内DDD起搏器的房、室起搏均受到抑制。此外源性刺激频率范围形成DDD起搏器的全抑制区(CIA),经测定Delta937和Gemnos型的CIA分别为90~1263±317次/分和90~510±14次/分。继续增加刺激频率超过CIA,DDD起搏器则自动转换为DOO方式,以下限频率起搏。说明DDD起搏器对外电干扰有自动保护能力,但在CIA频率范围内的外电干扰仍可使起搏器抑制而具一定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对心房程控期前刺激会形成一系列的反应,通过这些改变来研究心脏传导系统及其它部位的电生理特征,诱发或终止心律失常,复制电生理现象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了解这些心电图反应形式是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必须掌握的基本功。1心房S1S2期前刺激后出现不同的代偿间期其为窦房结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1代偿间期完全:心房期前刺激未能进入窦房结,无法干扰窦性  相似文献   

4.
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 ,以助于射频消融的进行。方法 统计AVNRT中经心室期前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诱发的例数、比例以及相关的电生理参数。结果  90例AVNRT中 85例经心房刺激诱发 ,仅 13例经心室刺激诱发 (90例中心室刺激为室房分离者有 7例 ) ,其中 5例仅能为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 ,而不能为常规心室期前刺激 (S1 S2 刺激 )及心房刺激诱发 ;3例可经心室S1 S2 刺激诱发 ,并同时可经心室分级递增刺激及常规心房刺激诱发 ;4例经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 ,并同时可经常规心房刺激诱发 ,…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心肌兴奋的绝对不应期给予电刺激,虽然不会引发兴奋,但可通过电一机械偶联机制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本文采用心室肌细胞的LR91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在动作电位绝不应期的不同时间给予不同形式的电刺激,以探讨其与细胞内Ca^2+浓度的关系,初步研究了绝对不应期电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心室肌细胞LR91模型上加脉冲宽度为1.5ms、电流强度为-30μAcm^-2的刺激(S1),引起细胞兴奋,从动作电位0相75ms之后,分别加入复极化刺激、除极化刺激、先复极化后除极化对称双向刺激(S2)。结果在绝对不应期加复极化刺激可明嶷增加Ca^2+内流。绝对不应期刺激脉冲的幅度、宽度以及与动作电位。相上升支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细胞膜内Ca^2+浓度影响较大。结论在绝对不应期适时加载幅度和脉宽适宜的复极化刺激脉冲可增加细胞膜内Ca^2+的浓度。绝对不应期的复极化刺激引起Ca^2+通道的电驱动力增加是Ca^2+内流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中不同起搏模式对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术中采用3种起搏模式:右心室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和双心室顺序起搏(左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右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然后分别从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引入最多2个期前刺激,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成功植入CRT-D的患者入选,男11例,年龄49 ~72(61±7)岁.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0±0.07.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5例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4例诱发非持续性VT.双心室同步起搏时未诱发持续性VT/VF事件,双心室顺序起搏时有5例诱发VT/VF( P<0.01).结论 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可能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下心脏电生理刺激或自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衰竭心脏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需长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裂隙现象     
早在1965年,Moe在研究狗的房室传导特征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他注意到,在心动周期的某一段间期中,心房的期外刺激不能经房室结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激动。但是在这之前或之后的心房期外刺激,却都能经房室结下传激动心室。Moe将这个带称为房室结传的裂隙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8例不同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电程序刺激试验,结果表明:(1)临床上有自发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阳性率为81.8%(9/11),显著高于其它患者(4.3%,2/37)。其特异性为82%,其中非梗塞病人的特异性为100%。(2)电程序刺激的部位与方式是影响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的重要因素,增加刺激部位和期前刺激数目可提高诱发试验的阳性率。(3)本文初步揭示了异搏定反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与电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折返环路包括房室结-希浦系统、房室旁道、旁道同侧的心房与心室肌,折返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顺传至心室,从房室旁道逆传至心房,心房与心室的期前刺激或自发的期前收缩均可诱发,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时,可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本文介绍4例房室结双径路参与传导的顺向型AVR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交感神经调节失衡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对心室肌不同部位复极时程的调节及其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制备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分离、结扎并剪断双侧颈迷走、心交感神经 ,电刺激心交感神经远端。心室复极时程以心外膜电图 (EPG)的QT间期及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90 、APD50 )表示。结果 :交感神经刺激使正常心室肌不同部位的QT间期、APD90 、APD50 均有明显缩短 (P <0 .0 5 ) ;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程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性没有明显区别。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刺激使缺血区QT间期、APD90 明显缩短 ,而非缺血区则无明显变化 ;非缺血区的QT间期、APD90 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性较缺血区明显减小 (P <0 .0 5 )。心肌缺血后心室易损期明显延长 ,交感神经刺激后更为延长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 ,交感神经对非缺血区心室复极的调节作用减弱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肌复极的不同步性更进一步增加 ,心室易损性增加 ,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房室结双径路特性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点。方法:所有心动过速患射频消融前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845例射频病人中325例为AVNRT,其中有21例患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其电生理特征:希氏束图上心房回波(A)先出现,A波落在室波升支或其前,希氏柬不应期内刺激心室,不能提前夺获心房,射频消融后心房刺激时AHmax明显缩短。结论:伴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的AVNRT患心房刺激不表现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其消融终点初步定为:心房心室S1S1、S1S2刺激不诱发AVNRT;无AHvH传导曲线跳跃;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不应期(refractoryperiods)是反映心脏各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和传导性的客观指标,包括心房肌、房室结、希氏-浦肯野系统和心室肌的不应期。根据对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不应期可分为以下3种:(1)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  相似文献   

13.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3):176-178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和程控电刺激两种基本方法,心脏对电刺激后形成的激动反应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心脏各部位在电刺激反应后形成的一系列波形和间期的特征性变化,了解心脏激动的正常或异常起源以及不同的激动顺序。掌握心脏对电刺激后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形式及其特征,有助于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理解其电生理机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室上速成败的关键 ,在于明确室上速的类型及对旁道的准确定位。经典Zipes试验 (又称心室期前刺激试验 ) ,是指室上速时 ,在希氏束处于有效不应期时 ,给予 1个心室期前刺激 ,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房室旁道的一种检测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Zipes试验在鉴别不同类型室上速及旁道定位方面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2年 7月~ 1997年 3月的 10 6例做过Zipes试验的室上速患者 ,其中房室结双径路 3 6例 ,男 14例 ,女 2 2例 ,年龄 11~ 72 ( 43± 13 )岁 ;右侧旁道 10例 ,男 6例 ,女4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提前对间隔旁路逆传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的诊断作用。方法 按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和射频消融结果,将47例符合人选条件的患者分为两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组和间隔旁路逆传的0AVRT组,分别为24例和23例。心动过速时行心室期前程序刺激(RS2刺激)和心室快速刺激,测量体表心电图上心室融合波之后的心房激动时间是否提前。结果 RS2刺激和心室快速刺激均能形成多个心室融合波。AVNRT组无l例伴有心房激动提前(特异性100%),而OAVRT组在心室刺激成分明显的心室融合波时,心房激动均被提前(敏感性100%)。两组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001)。结论 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时间提前是诊断间隔旁路逆传OAVRT的可靠指标,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而且也可用于未能记录到希氏束电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例1 患者女性,37岁。因心悸1周就诊。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史2年,一直进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心电图检查(图1)可见房性期前收缩与窦性心搏构成二联律,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恒定,但QRS波群形态逐步改变,由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正常。鉴于前3个房性期前收缩畸形的QRS波群皆发生在长心动周期之后,而位于短心动周期之后的P'4波、QRS波群形态趋向正常,符合3相不同程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变化特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伴不同程度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 说明见正文。例2 患者…  相似文献   

17.
DDD起搏器所致触发性心动过速机制及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DDD起搏器触发性心动过速(ITT)的发生机制和特点,采用程序胸壁刺激试验连续递增法对植入的10台DDD起搏器进行检测(起搏器的平均植入时间为39.5±15.8个月,均在寿命期内且运转正常),结果表明所检起搏器均有一个使ITT发生的触发区。触发区频率范围为125~1185±40.1ppm,在该频率范围内的胸壁连续刺激下,起搏器则按不同比例跟踪刺激触发心室起搏,发生ITT。ITT频率等于或接近该起搏器的上限频率,RR间期规则或不完全规则,但最短的RR间期等于起搏器的上限频率起搏间期。当刺激频率高出触发区的频率时,起搏器则自动转换为DOO方式并以下限频率起搏心室。对临床疑有ITT者应用动态心电图可协助诊断,通过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降低上限频率或转换DDD工作模式可防止ITT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1):74-74
[室颤阈值]正常窦律或起搏心律时,在心动周期的心室易损期内,对心室肌发放一定强度的电刺激可诱发室颤,能够诱发室颤最低刺激的强度称为室颤阈值。  相似文献   

19.
答: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心室早搏刺激后常出现1个或数个非刺激性心室除极波,即心室重复反应(Repetitive ventricular response, RVR)。根据其发生机理分为两种类型:①束支折返型RVR(Bundle branch reentry, BBR-RVR):研究表明BBR-RVR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双心室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即心脏收缩调节(CCM)信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左心室刺激组和双心室刺激组各10只,通过升主动脉根部套扎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之后对左心室刺激组和双心室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每天刺激6 h,连续刺激7 d,于电刺激前后观察心室结构、心脏功能及CCM信号刺激的心电学方面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室刺激组和双心室刺激组心脏质量、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均下降[(5.23±0.56)g和(4.41±0.36)g比(6.72±0.82)g;(1.41±0.27)g/kg和(1.18±0.17)g/kg比(1.82±0.25)g/kg;(10.26±0.49)mm和(8.95±0.41)mm比(11.76±0.49)mm;(13.54±0.53)mm和(12.50±0.71)mm比(14.32±0.71)mm;(52.9±13.7)ng/ml和(41.3±13.4)ng/ml比(66.3±12.5)ng/ml,均为P<0.05],以双心室刺激组下降更明显;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46.50%±4.31%和55.75%±4.53%比37.00%±3.10%;24.21%±2.94%和28.20%±2.67%比17.90%±1.69%,均为P<0.05),以双心室刺激组升高更明显。各组刺激前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E峰、A峰和E/A比值未见明显变化;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左心室刺激组和双心室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时与关闭信号时相比未见心率变化,而与假手术组相比,未见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结论双心室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可增加慢性心力衰竭者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且不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较单心室电刺激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