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校园里、街道旁、公交车上,经常会看到两个男孩或是女孩卿卿我我、搂搂抱抱,举止如同恋人般亲密,面对此类情景,旁人一定会疑窦顿生:他(她)们该不会是同性恋吧?其实不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出现这种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准确地说,这种行为应该被称为青春期同性依恋。  相似文献   

2.
姚扶有 《大众健康》2010,(1):128-128
一位母亲的讲述—— 我的女儿叫佩姗,今年14岁,读初二。她现在的同桌思思是初一下学期转来的,尽管她俩认识时间不长.但特投缘.俩人性格、脾气,爱好都相似。平时她们在学校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每逢大礼拜,不是思思到我们家做功课.就是佩姗跑到思思家做作业。作业一做完,俩人就尽情地戏谑玩耍。起初我想,只要她们在一起不耽误学习就行。  相似文献   

3.
中职生同性依恋的现象已越来越凸显,为全社会、各中职院校和学生家长所关注。中职生产生同性依恋行为的原因分为家庭情况、学生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等均对中职生的穿理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对中职生同性依恋进行正确引导应立足中职生自身自信心的提升,并且中职院校与学生家长应改变对中职生异性正常交往的态度,从而使中职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与同性和异性相处。  相似文献   

4.
一个女孩这样倾诉: 我是个女孩,可是我却非常讨厌男生,甚至没有兴趣和他们说话。相反,我非常喜欢女生,特别是我同桌那个漂亮的女孩。她在我旁边的时候,我就爱呆呆地看着她;她不在的时候,我就若有所失。当我和她一起玩的时候,特别开心;当我看见她和别人玩的时候,心中特别不舒服。  相似文献   

5.
权昕 《大众健康》2012,(3):84-85
龙龙的妈妈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身着清新淡雅的服饰,佩戴优雅精致的首饰,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知性大度之美。然而谈到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时,却忍不住地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6.
依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年龄角度出发,对早期亲子依恋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重庆市某区青春期儿童同伴依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抽取5所中学和6所小学共6 073名调查对象,运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中文版同伴依恋分量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安全依恋型学...  相似文献   

8.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9.
《健康人生》2013,(4):34-35
依恋是婴儿想要和另一个人保持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妈妈,也可以是爸爸或其他和婴儿相处时间较长的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婴依恋关系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56例3个月时智能评估无显著差异的婴幼儿, 待12个月时, 对其母亲进行依恋关系问卷调查;使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婴幼儿进行智能评估。结果 安全型依恋37人, 占66.1%;不安全型19人, 占33.9%;其中焦虑-回避型8人, 占14.3%;焦虑-矛盾型11人, 占19.6%。安全型依恋者(n=37)其智能评分(DQ)为99.56±9.03, 不安全型依恋者(n=19)的DQ为92.85±8.26,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 P<0.05)。结论 安全型依恋可以使婴幼儿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利于婴幼儿的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你最亲密的朋友,他们是你健康长寿的第一选择。 对于四十岁的帕姆·阿维拉来说,友情总是意味着很多东西,她是一个护理学指导教师,生活在奥尔良的波特兰。“我成长在一个没有多少感情支持的家庭里,”阿维拉说,“我的朋友们是我唯一能寻求帮助的人。”但是在四年前当她  相似文献   

12.
"依恋"是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种"依恋"关系是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并有助于他的生理、心理健康。因为通过"依恋",孩子满足了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由此得到安全感。特别是当孩子受到惊吓、感到委屈或需要被关心时,母亲等主要看护者就是他最好的"庇护所"。几乎所有的正常婴幼儿都会有这样的"依恋"情结,相反,如果没有"依恋"或根本不"依恋"的婴幼儿倒可能是有问题的,比如患孤独症的儿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特别是母亲因素对母-婴依恋关系形成及其质量的影响作用。 【方法】 对160例12~18个月婴幼儿:采用“陌生情境法”进行了母-婴依恋类型的测评;采用母亲行为Q分类法调查母亲对小儿看护的敏感性;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调查父母的婚姻质量;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小儿的其它家庭养育因素。 【结果】 160例婴幼儿中,安全型依恋(B型)占68.2%,不安全型依恋占31.8%,其中后者A型(焦虑/回避型)占7.5%,C型(焦虑/反抗型)占21.8%,D型(混乱型)占2.5%。统计学分析发现,母亲看护的敏感性以及母亲对婚姻质量的满意度、由于母亲上班其他多个带养人的介入和小儿夜间睡眠的安排对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母亲工作情况,与母婴依恋类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母亲的敏感性和父母的婚姻质量是家庭养育因素中影响母婴依恋质量的重要因素,家庭中其他多个带养人的介入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对南京市区经济文化水平条件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2010-2013年调查的南京市区正常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青少年依恋问卷资料,对99名独生子女与87名非独生子女的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儿童的依恋特点,以及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依恋特点的影响。结果 独生子女组家庭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朋友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得分与非独生子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依恋问卷各因子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南京市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相同。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小时候的人有的只是一半完美,另一半是愚蠢,年轻的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成长得太快了。青春,当我们有它的时候,一定要每天使用它,否则它很快就会消失。"那么,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当怎样做才不辜负这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斗争的青春呢?  相似文献   

17.
婴儿出生后,母亲要给宝宝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高兴,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学习社会常识等,可以说。与婴儿交往最多的是母亲。母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婴儿在与母亲交往过程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以及最初的社交技能。在母子交往中,母子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婷婷拆开远在河北省的笔友寄来的包裹时,顿时惊呆了!那包裹是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整整一千对!她不禁想到邰正霄耶首歌:“折一千个纸鹤结一千个心愿,传说中,心与心能相逢……”心中不由得一阵荡漾悸动,胡思乱想起来……  相似文献   

19.
爱本来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两人都愿意为对方付出,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情感互动,就会收获一份有安全感的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