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入院第2天、术前24 h、术后1、3、5 d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根据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中的价值.结果 158例患者中37例发生DVT,发生率23.4%;与非DVT组患者相比,DVT组患者年龄偏高、高能量损伤比例高、Pilon骨折比例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比例高、内科基础疾病比例高、超声检查阳性率高、术前RAPT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时曲线下面积0.794(95%CI:0.696~0.891),当D-二聚体水平为3.86 mg/L时,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0.2%.结论 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筛选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部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和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对28例DVT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和D-二聚体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n=20)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蛋白C活性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DVT与蛋白C活性减低有关。D-二聚体增高对于诊断DV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熊少云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78-78,107
目的结合超声检查明确D-二聚体在普外科术后造成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行相关手术但无DVT患者437例(手术组)、DVT患者22例(DVT组)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与D-二聚体检查,健康志愿者仅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手术组、DVT组及正常组,三组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7,P〈0.01),手术组与DVT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手术组与DVT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有统计学差异(t=7.78,P〈0.01)。结论 D-二聚体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对DVT诊断的准确性,为进一步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科学的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进口、国产)试剂的相关性及在深静脉血栓(DVT)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收集DVT患者168例,以同期检测的非DVT患者300例及正常健康人100例为对照,用国产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进口荧光酶免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国产与进口试剂检测正常组、DVT组及非DVT组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996);两种试剂在DVT组D-二聚体检测中高概率、中概率及低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相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进口原装试剂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郭光远  孙夫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1):44+48-44,48
目的观察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且年龄〉5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气囊压力治疗。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次),1次/d,共2周,于术后第7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阳性率及股静脉流速,监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d时,发现治疗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D-二聚体阳性(12%),l例DVT阳性(4%);对照组有3例D-聚体阳性(10%),1例DVT阳性(5%)。组间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压力疗法能抑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与低分子肝素作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浆D-dimer Plus试剂在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采用D二聚体Plus试剂盒,分别对59例DVT患者和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进行统计学t检验,ROC曲线分析和D二聚体在不同截断值情况下的筛检评价。结果 DVT组D二聚体(675±206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91±69μg/L),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3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用于DVT临床诊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UC=0.706,P=0.000),D二聚体水平越高,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以D二聚体水平为200μg/L为截断值时,其阴性预测值和临床诊断符合率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7.06%和73.95%。结论 D-dimer Plus试剂在DVT的早期临床诊断中价值有限,而对于疑似DVT患者,建议以200μg/L作为截断值。D二聚体水平并不升高的临床疑似DVT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监测与静脉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与抗心磷脂抗体(ACA)以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创伤骨折患者196例,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23例。健康查体者116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创伤骨折患者CRP含量显著增高,但低于深静脉血栓患者;深静脉血栓患者ACA阳性率明显增高,5例ACA阳性的骨创伤患者均发生DVT;下肢骨折组、多发骨折组、骨盆骨折组CRP阳性率又高于上肢骨折组(P〈0.05)。结论ACA和CRP与骨创伤后DVT的发生相关,ACA是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骨科住院下肢骨折病例伤后7~10天血浆DD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同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81例DD阳性,其中12例患者被确诊为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D阳性组FPG、LDL-C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P〈0.05);DD阳性患者中DVT阳性组DD、FPG水平显著高于DVT阴性组(P〈0.05),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FPG、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12、0.289,P〈0.05)。结论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增加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老年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7例老年手术患者采取预防DVT的干预性护理措施,监测DVT发生情况及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47例患者中,2例发生DVT,45例痊愈出院;8项血浆凝血指标中,除血浆D-二聚体含量手术前后均高于正常值外,其余7项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术后高于术前(P〈0.01)。结论对老年手术患者采取预防DVT的干预性护理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炎症标志物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将确诊的下肢DVT患者42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就诊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静脉血进行G反应蛋白(CBP)、红细胞沉降率(ES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印P)及血常规检测。结果DVT患者CBP、ESB、FD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表现出CBP、ESR、白细胞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变化,临床可结合以上指标作为DVT的辅助诊断,有助于发现DVT高危人群,预警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2)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缸拴形成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2)血浆水平变化。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组TFI浆水平显著高健康对照组(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I浆水平与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TFPI-21浆水平与健康对照及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妇科恶性肿瘤组相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组织因子TF明显增高,可作为检测妇科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TFPI-21浆水平无明显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 D)在早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门静脉高压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的48例患者,将术后PVT形成的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无PVT形成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第1、3、5、7、14天TpP、D- D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pP及D- D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3、5、7天TpP及D- 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第1天TpP及D-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D- D检测的灵敏度达84.6%,诊断符合率为81.3%,误诊率为22.7%;TpP检测的灵敏度高达88.5%,诊断符合率为75.0%,误诊率为40.9%。D- 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TpP为0.875;两者联合,其AUC可达0.912。结论 TpP、D- D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0.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桂英  青友芬 《西部医学》2008,20(5):1023-1025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3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血浆D-二聚体检测井结合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后,采用全身或者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并发肺动脉栓塞(PE)患者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PE。结果29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PE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出院复查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有不同程度的再通。结论恶性肿瘤、老年人、肥胖是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高危因素,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静脉彩超可协助确诊,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DVT的发生,合理应用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治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