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可能致病机制及流行病学资料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关系的研究,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进行探计。阐明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具高相关性,HP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将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称为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但要解决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胃癌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直接证据。从而提倡普及胃镜HP检测及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2.
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可能致病机制及流行病学资料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关系的研究,对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的关系进行探计。阐明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及胃癌具高相关性,HP感染导致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而胃癌的形成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的长期存在有关,故将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称为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但要解决HP和与胃癌相关性胃疾患、胃癌的关系,尚需更多的直接证据。从而提倡普及胃镜HP检测及HP的根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老年胃癌、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晚期胃癌、中医药对胃癌多药耐药的研究等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优势、困难及发展机遇,旨在为中医药防治胃癌的t临床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Hpa、bFGF及FGFR-2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Hpa、bFGF及FGFR-2表达水平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55例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a、bFGF及FGFR-2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bFGF、FGFR-2表达低于其余2组(P均<0.05);Hpa在胃癌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bFGF、FGFR-2及Hpa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均<0.01)。结论bFGF、FGFR-2及Hpa可能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正逐年上升。中医药是胃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预后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利密切相关,治疗上宜健脾理气。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均证实了健脾理气对于胃癌的疗效。本文就健脾理气法治疗胃癌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癌的病理诊断类型及临床治疗现状。方法:总结国内外采用的胃癌病理诊断标准,及临床治疗方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胃癌的早期病理诊断标准存在争议;组织病理学分型我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分类法;胃癌分期我国采用UICC制定的TNM法。治疗上根据胃癌分期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辅助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情况选择。结论:胃癌病理分型、分期较为复杂,且直接决定了手术方式和预后。胃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及辅助治疗方法,并积极探索新方案、新技术,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个充满希望的前途。  相似文献   

7.
徐学磊  林才志  陈漫  张林英 《光明中医》2016,(20):2947-2948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医治胃癌化疗后呕吐的疗效。方法对中西医在胃癌化疗后呕吐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呕吐的思路方法。结果总结了中医药治疗胃癌化疗后呕吐的辨证论治、治疗及疗效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及中西医联合治疗和手术化疗等治疗的新变化。结论中医药治疗胃癌化疗后呕吐有独特的疗效,同时手术化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在胃癌化疗后呕吐方面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M23H1基因蛋白在血清、胃癌组织的表达与胃癌临床TNM分期的关系。方法分别用ELISA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胃癌病人血清、原发灶切除标本NM23H1表达情况,观察其表达特性并研究其表达与胃癌临床TNM分期的关系。结果NM23H1在血清、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随胃癌的临床TNM分期的加重而降低,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及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含量可以有助于判断胃癌临床TNM分期,估计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胃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胃癌防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其所得"是仲景治疗杂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胃癌手术前后、放化疗及转移后的病情变化,初步分析胃癌不同阶段的病证变化及方药选用,探讨其在胃癌治疗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作为防治胃癌的一种传统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胃癌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发展,胃癌的中医治法研究,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间的级联关系,中医方药及中西结合治疗胃癌等方面综述近5年中医防治胃癌的相关研究,以期归纳总结中医治疗胃癌的研究发展概况,为中医药参与胃癌的精准防治提供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陈云逸 《中医药导报》2005,11(12):71-73
文章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了治疗胃癌的经验。主要包括胃癌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思路、方法,常用的治疗胃癌的专方、专药以及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认为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胃癌的侵袭转移是胃癌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晚期胃癌的重要特点。如何有效的抑制胃癌的侵袭转移已成为胃癌的研究热点。文章从胃癌侵袭转移的中医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总结,分析胃癌侵袭转移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胃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胃癌发生及与胃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及与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纳入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患者151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中不同病变组中Livin蛋白的表达;四诊合参对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不同证型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1慢性胃炎组、胃溃疡组、胃癌组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0%、8.33%、85.19%,胃癌组Livin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2低-未分化程度Livin蛋白表达高于高-中分化,印戒细胞癌组表达高于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证为主,该证型Livin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证型(P<0.01)。结论:Livin蛋白与胃癌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相关性;大部分胃癌患者存在气血两虚的情况,气血两虚可能患者体内Livin表达异常,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CCN家族成员Cyr6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yr61对胃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0例胃癌患者及5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Cyr61和CD105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临床意义及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yr6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和MVD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二者的表达与胃癌的肿物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组织中Cyr61和MVD呈正相关。结论 Cyr6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yr61可以促进CD105标记的血管新生,联合检测Cyr61和CD105的表达可能成为预测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老年人(≥6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灶部位及病理特点.结果:老年人胃癌的分布主要在胃体及胃体以上部位,占老年人胃癌72.2%;中高分化腺癌占老年人胃癌62.1%;有淋巴结转移56例,占51.8%;侵及浆膜层80例,占74.1%.结论: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和临床特点有其特殊性,治疗应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刘瑞  李杰 《北京中医药》2011,30(10):767-769
胃癌是老年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胃癌的最佳途径.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作为个体化治疗胃癌的重要施药依据,在提高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以及配合手术、放化疗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老年胃癌的病因、中医药治疗胃癌符合临床伦理学原则,分析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为老年胃癌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方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  相似文献   

17.
黄圭 《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24-126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为2:1[1]。有资料显示[2],胃癌平均死亡年龄为61.6岁。因此,对于胃癌的治疗不仅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去除病灶,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和随访过程中的复发率、死亡率也极为重要。由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强侵袭性,胃癌的手术治疗是首选。本文通过对胃癌外科及创伤治疗的众多新方法、新进展进行论述,以探讨治疗胃癌的方法为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胃癌的分期胃癌的合理分期对于指导选择综合治疗方案、断疗效及预  相似文献   

18.
孙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7):119-121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病例约有9000 000例,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相关因子。1990年Correa等首先提出了Hp引发胃癌的Correa的模式:即经过正常胃粘膜、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一系列过程。本文就Hp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Hp感染情况、胃癌发生的时间序贯性等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1 Hp感染与胃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00-203
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有所提升,文章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及近50年中医药防治胃癌的循证医学依据,概括总结了中医药在不同阶段防治胃癌的优势,癌前预防病变、术后促进康复、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晚期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同时,结合"种子和土壤"学说,以胃癌细胞和炎性免疫微环境为切入点对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多环节,多靶点的分子机制特点进行了揭示,为未来中医药进行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胃癌舌象的现代研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包括胃癌舌象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对胃癌舌象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胃癌舌象研究对辅助诊断,指导分期治疗,判断疗效预后均有一定作用。[结论]胃癌舌象研究还需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胃癌舌象观察和判断更客观,使结论更具科学性、代表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